清末民初甘肃省议会述论
发布时间:2022-01-18 21:45
清末民初,甘肃省推行议会制度,先后经历了谘议局时期、临时省议会时期以及顺承其后的三届省议会时期。尽管甘肃谘议局做为咨询机关而出现,在议员选举、议案讨论与实施等方面与东南沿海等省份有很大的差距,然而甘肃民主风气之开启始于谘议局,因此谘议局时期属于甘肃议会政治历程的开端阶段。临时省议会前期在激进民主人士李镜清的主持下充分发挥了立法机关的作用;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甘肃民主基础的薄弱,民主派遭到打击,临时议会在后期基本上成为封建势力争权夺利的工具,而立法机关的地位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1913年在中央的统一政令下,甘肃省建立正式议会,顺承的三届议会执行省议会的职权,议案内容涉及面广泛,议会民主进程得到了缓慢发展,但是仍然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当然,甘肃议会政治落后于其他省份有其不可抗拒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客观原因。虽然从横向来看,甘肃省议会民主进程始终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但是从纵向来分析,在甘肃落后的历史承继上推行议会政治并缓慢发展已经是一大进步了,民主进程虽然缓慢却开始向前推进了。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写作旨趣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甘肃议会民主的开启——谘议局
一、谘议局建立时的甘肃
二、谘议局的建立与议员选举
三、谘议局的议案
四、比较与定位
第二章 议会民主的激进与挫折——临时省议会
一、临时省议会的建立与议员选举
二、临时省议会的两个阶段
三、临时省议会的议员代表之分析
第三章 议会民主的缓慢发展——正式的三届省议会
一、省议会的顺承与选举
二、议案分类及分析
三、比较与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初知识分子对议会政治的反思与建构[J]. 刘伟. 史学月刊. 2005(01)
[2]第一届国会的最后一幕——1924年北京政变后的国会非常会议[J]. 李学智. 历史教学. 2005(01)
[3]评民初第一届国会的党争[J]. 刘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4]议会思想之进入中国[J]. 张朋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5]北洋时期国会议员群体的政治亚文化研究[J]. 沈传亮. 学术探索. 2004(11)
[6]民初袁世凯政府与各省议会关系述论[J]. 沈晓敏. 历史教学. 2004(10)
[7]中国知识界对议会政治的认知与民国政制的演变[J]. 邓丽兰. 河北学刊. 2004(05)
[8]论二次革命时期的省议会联合会[J]. 沈晓敏. 安徽史学. 2004(04)
[9]宪政与革命——试析辛亥革命前后湖北咨议局的政治趋向[J]. 陈橹.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4(03)
[10]民初省议会失败原因概论[J]. 沈晓敏. 政法学刊. 2004(03)
本文编号:3595646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写作旨趣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甘肃议会民主的开启——谘议局
一、谘议局建立时的甘肃
二、谘议局的建立与议员选举
三、谘议局的议案
四、比较与定位
第二章 议会民主的激进与挫折——临时省议会
一、临时省议会的建立与议员选举
二、临时省议会的两个阶段
三、临时省议会的议员代表之分析
第三章 议会民主的缓慢发展——正式的三届省议会
一、省议会的顺承与选举
二、议案分类及分析
三、比较与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初知识分子对议会政治的反思与建构[J]. 刘伟. 史学月刊. 2005(01)
[2]第一届国会的最后一幕——1924年北京政变后的国会非常会议[J]. 李学智. 历史教学. 2005(01)
[3]评民初第一届国会的党争[J]. 刘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4]议会思想之进入中国[J]. 张朋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5]北洋时期国会议员群体的政治亚文化研究[J]. 沈传亮. 学术探索. 2004(11)
[6]民初袁世凯政府与各省议会关系述论[J]. 沈晓敏. 历史教学. 2004(10)
[7]中国知识界对议会政治的认知与民国政制的演变[J]. 邓丽兰. 河北学刊. 2004(05)
[8]论二次革命时期的省议会联合会[J]. 沈晓敏. 安徽史学. 2004(04)
[9]宪政与革命——试析辛亥革命前后湖北咨议局的政治趋向[J]. 陈橹.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4(03)
[10]民初省议会失败原因概论[J]. 沈晓敏. 政法学刊. 2004(03)
本文编号:3595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595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