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营养保障体系的建立与中国营养学的建制化

发布时间:2022-01-20 12:24
  营养保障对于以持久性为主要特征的抗战极为重要。抗战期间,面对因缺少营养造成的前方士兵非战斗减员及后方国民病、亡等急迫问题,中国科学家从各自相关领域汇聚到一起,为建立起中国的抗战营养保障体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上述科学家沿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展开了广泛的应用和理论研究,并先后开始了制度化的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随着这些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工作也开始逐渐相互关联,并最终交织在一起,使得战时中国营养保障体系的建设成为面向全局的整体事业,并促成了中国营养学共同体的形成。从中可见,中国的抗日战争催发了近代营养学研究和教育的兴起,而应用导向下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过程,则既是抗战这一特殊环境的体现,又形成了该学科在近代中国发展的特质。 

【文章来源】: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9,41(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抗战营养保障体系的建立与中国营养学的建制化


战时营养保障体系

营养研究,专刊


降厥勘?营养调查和改善过程中,围绕着保障战地士兵的最低营养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形成了“军队膳食与普通膳食之比较研究”,“军队士兵夜盲症研究”,“士兵体格研究”,“士兵胸围与身长之关系研究”,“黔籍与非黔籍男子体格之比较研究”等关于战时士兵营养问题的专题成果。还针对士兵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需要,开展了像“鱼类蛋白之生理价值”与“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等学理上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自1941年7月开始,发表在研究所面向同仁和各相关军事机构发行的《营养研究专刊》上(如图2)。此外,从1943年3月研究所还发行了面向一般大众的《营养简刊》。该刊不仅介绍上述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如“战时军队营养补救办法”,“陆军医院食谱”,“增食维生素C简法”,“焖饭与蒸饭之比较”,“热之新陈代谢”,“脚气脖,“杂粮食谱”,“营养标语”等等,并刊登了像“营养撮要”,“食物成分”,“谷类之营养”,“豆类之营养”等介绍国内外通俗性质营养知识的文章。图2营养研究专刊书影罗登义围绕其制定的浙大师生和后方军民营养保障的改进方案,集中探讨了“杂粮蛋白质营养价值及补缺”,“食物的营养成分分析和提高研究”,“野生刺梨的营养析及利用”等问题。这些关于食物营养成分及其增产方式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农学杂志》、《科学》、《东方杂志》等期刊上。[18]王成发针对其战时重庆市民不同群体营养调查所提出的问题和制定的改进方案,展开了相关学理研究,其“战时营养问题研究”,“学生营养卫生问题研究”、“刺梨之化学成分与丙种维生素含量之研究”等论文发表在卫生署中央卫生实验院创办的《实验卫生》和《中华医学杂志》上,也有部分发表在

营养学,硕士论文,培养的


68图3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批营养学方面的研究生中彭恕生的硕士论文五、学术共同体的形成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个体的每位科学家,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着不同的路径从面向战地需求的调查出发,展开战时营养学研究,进而完成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过程。此外,还可以将战时中国的营养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营养学共同体的形成过程。1940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作为主持人,在一周之内连续两次召集内政部、军政部、教育部、社会部、经济部等部门负责人,举行了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食物营养问题讨论会。孔祥熙提到,“目前我国之营养问题极应注意,我国目前训练空军,体格能合乎标准者颇少国民营养问题,关系民族健康极巨,亟应改进。目前问题在使食物营养之合理分配,以我国现有之物资用科学方法使国人以极经济之代价获得最高之食物营养。”这次会议决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营养改进运动。并委托卫生署展开营养咨询、营养知识训练、改良食品之示范与指导三项工作。[40]针对行政院的要求,1941年2月17日至22日,卫生署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营养研究会议,署长金宝善邀请营养学家郑集、万昕、王成发、汤佩松、沈同、林国镐、陈慎昭、陈朝玉等人参会。此外,卫生署的卫生实验处、公共卫生人员训练所、医疗防疫队、乡村建设研究所;农林部;中央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中央卫生实验院卫生教育系和妇幼卫生系等相关机构也派代表参会。与会学者决定着重实际问题,以营养改进方法增进战时国民营养以利抗战工作为目标,展开研究,讨论制定了“国民营养救急办法”,“营养教育”和“营养研究”三个方案。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营养学家明确提出成立中国营养学会。会议决定由万昕、郑集、汤佩松、林国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时期高校女子家政教育与烹饪技术的科学化改造[J]. 姚瑶,章梅芳,刘兵.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6(03)
[2]沈同在抗战时期的营养学研究[J]. 王公,杨舰.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6(02)
[3]美国康奈尔大学师生战时捐赠中国维生素始末[J]. 王公.  北京社会科学. 2016(04)
[4]彭恕生教授[J]. 黄承钰,彭志英,周小乔.  营养学报. 2010(06)
[5]沉痛悼念我国营养学奠基人郑集教授[J]. 程义勇,贾健斌.  营养学报. 2010(04)
[6]六十四年前受业恩师门下的回忆——祝郑集教授一百十岁华诞[J]. 彭恕生.  营养学报. 2009(02)
[7]罗登义教授[J]. 何照范.  营养学报. 2001(01)
[8]王成发教授[J].   营养学报. 1995(03)
[9]现代中国营养学(1920-1953)史料[J]. 郑集.  营养学报. 1995(01)
[10]追求真理 乐于教学[J]. 沈同.  生理科学进展. 1988(01)



本文编号:3598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598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4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