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于新旧之间:民国前期的诗学批评

发布时间:2022-01-25 23:11
  "五四"前后,新体诗歌出现并得到广泛关注。胡适、陈独秀等倡导者以"骸骨"论,对旧体诗展开诗学批评。旧诗派也不满新诗的形式、格律等问题,以"余唾"说予以还击。当此之际,诗坛主流批评在新旧之间的徘徊中,试图融旧体诗学之长,为新诗发展指明新的方向。1919年,《新世界》曾连载了顾养吾与恽秋星关于新旧体诗论争之文。不同于新旧诗派的论战,这次论争焦点不是新体诗与旧体诗孰优孰劣的问题,更不是新体诗该不该存在的问题,而是诗坛应该由谁来主导的问题,以及新旧体诗如何两存与共同发展的问题,这已具有了新时代的诗学高度。1922年,新旧体诗派的论争达到顶峰。但是,对新旧诗歌积极调和与接受,却是民国诗学批评的主流思潮。其中,吴芳吉对诗歌常与变的重视,胡怀琛对于新旧体诗的综合考量,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文章来源】: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22(02)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新体诗的产生及其诗学批评
    (一) 新诗派的批评理论
    (二) 新诗派的批评成果
二、旧诗派的反击及其诗学批评
    (一) 旧诗派的理论批评
    (二) 旧诗派的固守与趋势
三、徘徊于新旧之间:民国前期诗坛的主流及诗学批评
    (一) 新旧体诗调和与接受的理论批评
    (二) 徘徊于新旧之间的两位代表作家



本文编号:3609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609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1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