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受众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26 13:44
  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做好统战工作、团结其他阶层等多方面的重任。为了努力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新华日报》始终坚持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通过设立《读者信箱》、《本报启事》、《友声》等专栏,《新华日报》随时搜集群众真实想法,积极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千方百计地满足群众在特定时期的特定需求,加深了新闻工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热爱。本文通过对《新华日报》与读者最相关的三个专栏——《读者信箱》、《本报启事》和《友声》的文本分析和量化分析,围绕“使用与满足”理论,着重研究《新华日报》在受众方面所作的诸多努力,力求在真实史料和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新华日报》在八年抗战的烽火中于受众方面所应用的成功宣传技巧,希望能为党报在当前全媒体的新形势下开展宣传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或借鉴。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使用与满足”: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受众影响


1981年-2011年,CNKI里涉及抗战期间《新华日报》的论文统计

读者,《新华日报》,满足感,军人


向互动,使《新华日报》能更好地考虑受众期望取更多深入人心的题材和线索,从而更容易让受的满足感和心理依靠。,自 1938 年 10 月迁至重庆,到 1945 年 8 月抗者来信 679 篇。通过对这些来信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人和学生,这两部分人共占所有来信读者的 47、军人、教师、公务员,甚至个别地主。整个报阶层。(见图 2.1)

比例图,内容,《新华日报》,群众意见


《读者信箱》满足受众期待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而办好报纸,在迅速、广泛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意见,则是实现上述原则的73]《新华日报》自创刊起就始终坚持“小人物”在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地论是报道议政大事,还是讲述日常生活,都一直把目光聚焦在人民极反映群众意见,正确宣传党的主张。对人们群众需求的切实满足的读者寄信《读者信箱》,关注《读者信箱》。938 年 10 月 25 日至 1945 年 8 月 31 日,《新华日报》收到的读者来信的是教育/文化方面的问题,超过了来信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余依次政治/政府行为、经济/就业问题、军事/战争、医疗卫生、工人维权、等等。(见图 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战时期报纸的舆论宣传作用——以《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为例[J]. 杨曦,曹炎.  文史博览(理论). 2011(03)
[2]抗战期间在国统区发行的中共报纸——《新华日报》[J]. 葛美荣.  老友. 2011(02)
[3]“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偷菜”浪潮[J]. 叶楠.  今传媒. 2010(02)
[4]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大后方工人的政治动员[J]. 王永恒.  新闻爱好者. 2009(22)
[5]试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经营管理[J]. 刘洪.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6]党报的力量来自读者——以当年《新华日报》的实践为例看党报的作用[J]. 韩辛茹.  中国报业. 2006(07)
[7]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群众路线”[J]. 彭鹏.  军事记者. 2005(12)
[8]从《新华日报》办报经验看当前“民生现象”[J]. 赖黎捷.  重庆社会科学. 2005(03)
[9]《新华日报》开辟《友声》专栏的来历[J]. 程虹.  红岩春秋. 2004(06)
[10]“饭可以少吃一顿,新华日报可不能少看一张” 从新华日报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看党报的“贴近性”[J]. 徐利.  新闻与写作. 2004(05)

硕士论文
[1]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宣传策略研究[D]. 肖达夫.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新华日报》对国统区舆论的建构和消解[D]. 马娟.安徽大学 2010
[3]《新华日报》视野下的后方工业[D]. 马要伟.西南大学 2010
[4]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与实践[D]. 严丹.贵州师范大学 2009
[5]抗战时期重庆抗日军人家属优待政策与实施研究[D]. 王颖.西南大学 2009
[6]《新华日报》视野下的战时难民问题[D]. 郭保君.西南大学 2009
[7]《新华日报》之《团结》初步研究[D]. 黄桂花.重庆师范大学 2009
[8]周恩来抗战时期对外宣传工作思想研究[D]. 卢伟明.湖南师范大学 2008
[9]中共南方局群众工作研究[D]. 刘美丽.西南大学 2008
[10]抗战时期大后方劳工问题初探[D]. 胡彦旭.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10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610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8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