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5 16:26
  一九0五年六月十四日(7月16日),清政府颁布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的谕旨,标志着清政府迈出了推行政治改革的关键一步,是“预备立宪”的起点。谕旨甫颁,即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内舆论普遍对该举措持欢迎态度,将其视为政府开始进行宪政改革的标志,并纷纷提出建言。国外舆论亦认为此举展示了清政府改革的新气象,同时,不少国外舆论鉴于遣使之举发生于日俄战争之后,认为其目的在于参与日俄和议。清政府极为重视此次考察团的准备工作,从人员选拔到资金筹措,无不超过以往的规格。考察团随带的数十名随从人员,大多为时代精英,不少人具有留学经历,数量之多、素质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考察经费由各省分任筹措,各省认筹态度积极,然而在汇解认筹经费时则态度为之一变,致使考察经费迟迟不能到位。八月二十六日(9月24日),考察团在正阳门车站启行时,遭到吴樾炸弹袭击,该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评论。总体而言,清政府得到舆论更多的同情,而革命派则遭到舆论界的批判。经历此次暗杀事件,考政大臣及随从人员的心理皆发生不小波动,再加上其它原因,考政大臣徐世昌、绍英不再出行,随从人员亦有不再出行者,考察团因此重组。又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在舆论界... 

【文章页数】:3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资料概述
第一章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政局概况
    第一节 立宪派、革命派之发展
    第二节 宪政思潮发展概述
    第三节 时人关于宪政改革步骤的论说
第二章 清政府派遣考察团出洋考察决策的确立
    第一节 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一、革命思潮高涨
        二、宪政思潮勃兴
        三、江浙立宪派的策动活动
        四、政府官员关于日俄战争的大讨论
    第二节 派遣考察团出洋考察上谕之颁布
        一、袁世凯之奏请
        二、选定考政大臣
    第三节 遣使谕旨引发的国内外舆论反应
        一、国内舆论
        二、国外舆论
第三章 考察团出行前的筹备
    第一节 选拔随从人员
    第二节 筹措考察经费
    第三节 确定考察国别
第四章 初师不利:吴樾谋刺五大臣及其影响
    第一节 吴樾谋刺五大臣始末
        一、筹划经过
        二、车站惊弹
    第二节 炸弹案引发的国内外舆论反应
        一、立宪派的反应
        二、革命派的回应
        三、国外舆论反应
    第三节 清政府对炸弹案的调查
        一、初步调查
        二、深入调查
    第四节 炸弹案之影响
        一、考察团重组
        二、政府官员推进宪政改革之建言
第五章 五大臣出洋考察实录
    第一节 载泽、尚其亨、李盛铎考察团
        一、出洋考察概况
        二、日本之行
        三、英国、法国、比利时之行
    第二节 端方、戴鸿慈考察团
        一、出洋考察概况
        二、对政治制度的考察
        三、对教育事业的考察
        四、对工矿企业的考察
        五、对公共事业的考察
        六、与留学生接洽
        七、宣慰华侨
        八、端方与中外艺术交流
第六章 五大臣出洋考察期间的政局演进及国内反应
    第一节 政府内部立宪氛围趋于浓厚
        一、清政府对宪政改革之预备
        二、政府官员倡导宪政的热情趋于高涨
        三、端方、戴鸿慈对地方大吏立宪期限态度的调查
    第二节 立宪派的反应
        一、上海立宪派对考察团的欢迎
        二、立宪派舆论反应
    第三节 革命派的反应
第七章 考察团归国后的建言及各种编译书籍缕析
    第一节 载泽、尚其亨、李盛铎考察团
        一、奏折内容分析
        二、各类著作编译、出版过程
        三、若干部著作介绍
    第二节 端方、戴鸿慈考察团
        一、各类奏折及《欧美政治要义》撰述经过
        二、奏折内容分析
        三、《欧美政治要义》
        四、《列国政要》及《列国政要续编》
    第三节 两路考察团考察成果之对比
        一、来源不同
        二、政治建言侧重点不同
第八章 五大臣出洋考察之评析
    第一节 五大臣出洋考察之影响
        一、考察团成员思想认识得到提升
        二、中外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三、推动政治改革全面展开
    第二节 五大臣出洋考察之缺失
        一、经费不足,使用缺少规划
        二、人员选拔存在问题,考政大臣亦不团结
        三、行程过于匆促,考察并不细致
结语
    第一节 立宪派·舆论
    第二节 清末政治改革之困境
附录 五大臣出洋考察团行程日表
参考资料
致谢
个人简历及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议修京师贡院与科举制的终结[J]. 关晓红.  近代史研究. 2009(04)
[2]晚清端方与我国近代文化教育[J]. 承宁,沈林.  纵横. 2009(02)
[3]清末新政时期政、学关系初探——以端方、罗振玉交往为中心的考察[J]. 潘崇,贾鸽.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4]日本法学家有贺长雄与五大臣考察报告[J]. 张学继.  历史档案. 2008(04)
[5]论近代中国宪政期成之争[J]. 闾小波.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6]清末宪政语境中“司法独立”的三种认知倾向——以预备立宪期间官员的言论为分析对象[J]. 李鼎楚.  法商研究. 2008(04)
[7]百年前北京正阳门车站爆炸案的反响[J]. 陈丹.  北京社会科学. 2008(02)
[8]晚清使臣视野中的西方农业管理机构、农业政策与农业教育[J]. 魏露苓,戴云.  农业考古. 2007(04)
[9]评一代奇人赵凤昌及其藏札[J]. 孔祥吉.  学术研究. 2007(07)
[10]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J]. 王晓秋.  学术月刊. 2007(06)

博士论文
[1]清季宪政大辩论[D]. 彭剑.华中师范大学 2005
[2]沈曾植年谱长编[D]. 许全胜.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清末五大臣与岩仓使节团出访的比较研究[D]. 安宝.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清末革命党对预备立宪的反应及其影响[D]. 杨柳春.华南师范大学 2007
[3]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成果缕析[D]. 宫凯.河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62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662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e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