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谭嗣同的人道主义伦理思想

发布时间:2022-07-27 20:47
  晚清,清王朝已受挫于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既割地赔款,又开埠通商,中国的国力十分薄弱。且伴随着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传统道德进一步沦丧,人心风俗败坏。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使爱国知识分子感到无尽的震颤和悲怆,促使他们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对策。谭嗣同的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诞生,正是对中国近代改造人心风俗思想和改造国民性思想,这一社会变革思潮的响应。谭嗣同不仅是戊戌政治变革集团的中坚,更是近代中国宣扬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代表人之一。他以“仁”为理论旗帜,对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展开了猛烈抨击,并将批判矛头直接对准封建君主制度,其激烈程度为同时代其他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所不及。他在对旧的封建伦常、制度进行彻底批判的基础上,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思想资料与理论思维成果,提出了颇有价值的整肃人心思想、救亡图存的途径:主要是以“心力解劫运”改造旧道德,救治世道人心;全面学习西方思想观念,彻底解放思想,倡导西方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并通过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使人通达事理、聪慧敏锐、道德高尚。谭嗣同以人道主义的胸襟,最终立志在国家、社会、家庭构建平等、博爱、自由、民主的新型伦理关系。谭嗣同的人道主义伦理...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研究状况和水平
    3.研究方法及思路
    4.关于本文的概念界定
第一章 谭嗣同的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条件
    1.1 谭嗣同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1.1 社会危机深重
        1.1.2 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挽救危机对策及社会变革思潮的激荡
    1.2 谭嗣同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
        1.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2.2 西学的影响
    1.3 谭嗣同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内因
        1.3.1 独特的人生经历、人格特质
        1.3.2 激进的政治态度
第二章 谭嗣同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
    2.1 对五伦中四伦的批判
        2.1.1 对“君为臣纲”的批判
        2.1.2 对“夫为妻纲”的批判
        2.1.3 对“父为子纲”和“兄弟之伦”的批判
    2.2 对“名”的批判
        2.2.1 去名之弊,唯有务实
        2.2.2 揭露“名”的严重危害
第三章 谭嗣同伦理思想的人道主义因素
    3.1 谭嗣同的民本思想和自由、平等、博爱观
        3.1.1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民本思想
        3.1.2 平等、博爱、自由
    3.2 新型伦理关系的构想
        3.2.1 五伦中新型的四伦关系
        3.2.2 五伦中朋友一伦的礼赞
第四章 谭嗣同“以心力解劫运”的改造人心思想
    4.1 谭嗣同的“以心力解劫运”的含义
        4.1.1 “心力”的含义
        4.1.2 “劫运”的含义
        4.1.3 “劫运”产生的主要原因
    4.2 谭嗣同的“以心力解劫运”的目的
        4.2.1 改造颓败民族性,挽救民族危机
        4.2.2 “心力”实质──“心力之实体,莫大于慈悲”
    4.3 谭嗣同的“以心力解劫运”的道德意义
        4.3.1 用“愿心”化解“机心”
        4.3.2 新民德的重塑
第五章 谭嗣同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评价与现实启迪
    5.1 谭嗣同的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评价
        5.1.1 具有思想启蒙与反封建的性质
        5.1.2 唯意志论倾向
        5.1.3 道德主义色彩
    5.2 谭嗣同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现实启迪
        5.2.1 “冲决伦常之网罗”的现实意义
        5.2.2 “五伦皆为平等关系”的现实意义
        5.2.3 “以心力解劫运”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黄宗羲到谭嗣同:民本思想到民主思想的一脉相承[J]. 秦晖.  浙江学刊. 2005(04)
[2]谭嗣同“心力说”的原创性价值[J]. 胡建.  浙江学刊. 2005(03)
[3]谭嗣同民权思想评价[J]. 赵金瑞,魏尚州.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4]论道咸经世派的整肃人心思想——兼论整肃人心思想与改造国民性思潮的关系[J]. 彭平一.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5]《仁学》与中国伦理的近代转换[J]. 吴凡明.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6]谭嗣同与近代精神视域的建立[J]. 张重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03)
[7]略论唐才常、谭嗣同思想之差异[J]. 黄海滨.  船山学刊. 2004(01)
[8]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关于《仁学》的刊行与梁撰《谭嗣同传》[J]. 狭间直树,蒋海波.  文史哲. 2004(01)
[9]谭嗣同人性思想简论[J]. 刘心坦.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3(10)
[10]谭嗣同《仁学》思想的近代特色[J]. 尹业初,朱理鸿.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3(03)



本文编号:3666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666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0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