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抗日形象建构与抗战动员

发布时间:2022-12-03 21:30
  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首揭抗日义旗,他领导的江桥抗战成为中国局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象征之一,因此被全国各界视为民族英雄。但不久马占山因孤军奋战不得不"投降"日军,引发全国舆论哗然,民众的抗日热情亦被激发。最终马通电反正,社会各界也基本认可其民族英雄的地位。马占山复杂的抗日活动使其形象在短时间内出现巨大反差,由最初的齐声称颂到质疑其反正,再到接纳与认可,可谓一波三折。舆论对马占山事迹的报道和形象塑造起到了声讨日本侵略、呼吁政府抗战、动员民众以及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成为民族危亡背景下抗战动员的现实象征。 

【文章页数】:11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30年代初国内外舆论界对马占山抗战的形象塑造及影响[J]. 刘丽丽,徐振岐.  民国档案. 2019(01)
[2]20世纪30年代初舆论界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形象塑造[J]. 焦润明.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5(04)



本文编号:3707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707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2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