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时代”的来临:“五四”与中国政治现代性的生成

发布时间:2023-01-12 12:25
  五四运动呈现以民众为政治之主体、直接行动与社会制裁、公共空间与公开行动、有力的组织和宣传、力求根本之解决等观念与行为特征,造就了非群众运动不足以救国的社会舆论,堪称"中国群众运动的起点"。从1895年到1925年,国耻事件不断累积,激发国人的救亡意识和民族情感。在强烈而持久的救亡压力下,"主义"话语和群众运动作为有效的思想与行动武器得以形成、强化和传播。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扩散,将这一脉络推向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代表和唤醒"群众",以"主义"解释世界,以"运动"改造世界,逐渐成为各种新兴政治力量共享的行为模式,为20世纪中国的社会政治变迁奠定了基础,也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政治现代性。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五四运动”的命名问题
二、五四运动的理念与行为特征
三、国耻、救亡与群众运动
四、“五四”与中国的政治现代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为方法的五四运动:集体行动的逻辑与现代中国的内生路径[J]. 吴起民.  中共党史研究. 2019(04)
[2]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研究综述[J]. 郭若平,徐文彬.  中共党史研究. 2019(04)
[3]五四后“新文化运动”一词的流行与早期含义演变[J]. 周月峰.  近代史研究. 2017(01)
[4]人民VS.国王:断头台上的政治现代性事件[J]. 张凤阳.  学术月刊. 2016(10)
[5]学生亚文化与北洋时期学运[J]. 杨天宏.  历史研究. 2011(04)
[6]政争与“五四”:从外交斗争到群众运动[J]. 冯筱才.  开放时代. 2011(04)
[7]“五四”事件中暴力行为再反思[J]. 胡传胜.  开放时代. 2010(08)
[8]“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群体行为分析[J]. 刘一皋.  开放时代. 2009(10)
[9]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 王奇生.  近代史研究. 2007(01)
[10]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J]. 黄兴涛.  近代史研究. 2006(06)



本文编号:3729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729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0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