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视阈下农村人民公社实践的秩序演进
发布时间:2023-02-14 21:43
国家认同关系到政治秩序稳定以及现代化的实现。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农村人民公社实践,通过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将农民从家庭转移到集体,再纳入到国家体系,最终满足了国家政权建设和意识形态集中的需要。随着农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党内关于运动的发展方向出现分歧,群众中也产生了对农村人民公社的抵触心理,党和国家不得不调整人民公社体制以使国家认同回归到预设的运行轨道,但制度的不合理调整反而背离了农村人民公社的初衷,最终使人民公社体制瓦解,农民对国家的认同得到恢复和重复。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高度契合:农村人民公社实践初期的国家认同
(一)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村人民公社的认识
1. 毛泽东的大同情结
2. 刘少奇的共产主义构想
(二) 农民对人民公社的国家认同
1. 土地改革催生农民的国家认同
2. 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农民的国家认同
3.“社教”运动对国家认同的意识引导
二、矛盾初现:农村人民公社实践中期的国家认同
(一)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村人民公社认识的分歧
(二) 农民群众对人民公社的抵制
1. 包产到户引发对农村人民公社的所有权抵制
2. 公共食堂的解散引发对农村人民公社的消费抵制
3. 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引发对农村人民公社的分配抵制
三、重新审视:农村人民公社实践后期的国家认同
(一) 人民公社的弊端促使人们对其重新审视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人民公社重新审视的产物
(三) 终结农村人民公社是国家认同与回归的最终结果
四、总结
本文编号:3743086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高度契合:农村人民公社实践初期的国家认同
(一)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村人民公社的认识
1. 毛泽东的大同情结
2. 刘少奇的共产主义构想
(二) 农民对人民公社的国家认同
1. 土地改革催生农民的国家认同
2. 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农民的国家认同
3.“社教”运动对国家认同的意识引导
二、矛盾初现:农村人民公社实践中期的国家认同
(一)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村人民公社认识的分歧
(二) 农民群众对人民公社的抵制
1. 包产到户引发对农村人民公社的所有权抵制
2. 公共食堂的解散引发对农村人民公社的消费抵制
3. 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引发对农村人民公社的分配抵制
三、重新审视:农村人民公社实践后期的国家认同
(一) 人民公社的弊端促使人们对其重新审视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人民公社重新审视的产物
(三) 终结农村人民公社是国家认同与回归的最终结果
四、总结
本文编号:3743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743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