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书院课艺》研究
本文关键词:《格致书院课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格致书院为晚清西学传播的代表性机构,其传播西学的实践之中形成显著影响的措施之一即为考课制度的实施。自1886年开始,格致书院延请当道大员,“以洋务为主,旁及富国、强兵、制械、筹饷之类”为主题,命题课士,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自1889年起又举行春秋两季特课,由南北洋大臣命题。格致书院考课适应了洋务运动的实际需要,而且成为洋务派官僚以及洋务知识分子讨论洋务和西学的大论坛,因此得到了各方的支持,一时应者云集,西学风气大开。格致书院之考课一直实施到1908年,持续二十余年之久。王韬、赵元益将1886-1894年历次考课题目、命题人、优胜者及其答卷课卷、阅卷者的批语、眉批等汇集刊印,即为《格致书院课艺》。本文主体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格致书院及其考课制度的创建及运行;第二章分析考课获奖诸生及命题情况;第三章探讨获奖诸生的西学思想;第四章分析格致书院考课的影响。第一章首先详细梳理了格致书院创建及其初期的运营情况,重点论述徐寿、王韬在格致书院发展中的贡献,进而讨论格致书院考课制度的创建并分析其基本特点。最后结合同时代上海地区盛行的其他书院考课,探讨格致书院考课盛行的社会基础。第二章首先分析了获奖诸生籍贯、教育经历、日后发展等基本情况,意在探讨格致书院考课获奖诸生的历史影响。再通过对命题官员及命题情况的探讨,分析海关官员为何成为格致书院考课的主要命题者,并通过命题和考课探讨洋务运动中的新的思想论域的形成。第三章从变局观、中西关系论、中西学关系论以及若干新思想之萌芽四个角度探讨诸生的西学思想,重在探讨诸生处理新的世界局势及知识环境的思维方式,并展现诸生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发展脉络中的地位。第四章从课艺传播、对于获奖诸生及晚清科举三个方面探讨格致书院考课的影响,而其主体部分在于通过对史料的细心检索详细的展现了考课课艺在报刊的刊载及经世文编类书籍的收录情况。在结语部分,笔者结合对于格致书院考课及课艺的总体性分析,结合“转型时代”理论中对于甲午战前的中国整体思想环境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并探讨了西学影响中国的方式。
【关键词】:格致书院 考课 《格致书院课艺》 西学东渐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5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绪论7-12
- 一、学术史梳理7-10
- 二、主要内容10-11
- 三、史料说明11-12
- 第一章 格致书院及其考课制度12-43
- 第一节 格致书院之创办与经营12-28
- 一、格致书院之创办12-15
- 二、格致书院之经营15-26
- 三、格致书院性质之讨论26-28
- 第二节 考课制度之酝酿与实施28-30
- 第三节 考课制度之特点30-34
- 第四节 晚清上海地区的新式书院考课34-43
- 一、书院改制及新式考课的创行34-40
- 二、新式考课之特点及历史意义40-43
- 第二章 获奖诸生及命题情况分析43-67
- 第一节 获奖诸生之分析43-54
- 一、获奖诸生基本情况分析43-47
- 二、获奖诸生的日后发展及著述47-52
- 三、简要分析52-54
- 第二节 命题情况分析54-67
- 一、命题人身份分析54-58
- 二、命题的基本特点58-67
- 第三章 诸生之西学思想67-92
- 第一节 变局观67-73
- 一、变局观67-69
- 二、变局之含义及应对69-73
- 第二节 中西关系论73-80
- 一、处理中西关系的思维框架73-78
- 二、效果及意义78-80
- 第三节 中西学关系论80-87
- 一、西学知识类型80-81
- 二、西学观81-87
- 第四节 若干新思想之萌芽87-92
- 一、西方新学理之介绍87-89
- 二、儒家宗教化思想89-90
- 三、议院思想90-92
- 第四章 格致书院考课之影响92-116
- 第一节 课艺之传播92-105
- 一、课艺之编纂92-93
- 二、报刊之刊载93-95
- 三、经世文编之收录95-105
- 四、私家著述之征引105
- 第二节 对考课诸生之影响105-109
- 一、盛宣怀与钟天纬106-107
- 二、郑观应与杨毓辉107-109
- 第三节 对晚清科举之影响109-116
- 结语:“转型时代”理论之探讨116-121
- 参考文献121-125
- 后记125-1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吉玲;明代运河区域的书院教育[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许吟雪;试述宋代书院文化与佛教的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2年04期
3 奚可桢;南京书院考述[J];东南文化;2003年11期
4 吴超;张之佐;;2003年书院研究综述[J];船山学刊;2006年01期
5 佟有才;;书院起源名与实[J];黑龙江史志;2008年14期
6 周文娟;邓洪波;;2006年书院研究年度报告[J];船山学刊;2009年02期
7 王希隆;黄祥深;;清代新疆书院研究[J];西域研究;2012年04期
8 徐佳佳;;书院园林对现代大学校园建设的启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4期
9 孔祥龙;;明代广东书院发展轨迹初探[J];黑龙江史志;2013年15期
10 陈元晖 ,王炳照;书院制度简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方平;;元代书院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杨晓斌;黄新宪;;清代榕台书院的历史渊源[A];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C];2012年
4 杨龙;;江西的书院与书院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丁钢;;略论书院与乡俗教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顾宏义;;王夫之论宋代书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魏金玲;;浅述都昌书院之一二[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8 雷凤忠;郭大卫;;书院教育在兴化文化发展中的作用[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董茸;;试论致用书院的教育思想与当代启示[A];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C];2012年
10 方彦寿;;黄iτ肽纤胃V菔樵航逃齕A];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生 刘建岱;宋元书院之盛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2 李广生 刘建岱;明清书院兴与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3 朱文全;乐山书院的缘起与命名[N];乐山日报;2009年
4 朱文全;乐山书院的教学[N];乐山日报;2009年
5 周武现;修水古书院 育人知多少[N];九江日报;2009年
6 记者 吕sァ∈迪吧,
本文编号:378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78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