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宣时期吉林旗人生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10:29

  本文关键词:光宣时期吉林旗人生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吉林作为满族发祥重地,其行政管辖最初归属于八旗“旗系”系统,设八旗驻防官兵,以将军、副都统为首,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吉林地区旗人包括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编旗设佐的新满洲,,移驻来此屯垦的京旗,以及官庄壮丁、边台台丁、驿站站丁等。主要居住在吉林、宁古塔、阿拉楚喀等驻防城。进入近代以来,吉林面临着沙俄、日本等外国势力的蚕食,同时又屡遭马贼、土匪之患,可谓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光绪末年,吉林的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调整,最终完成了从旗系管理体制向民系管理体制(行省制)的转变。 吉林地区驻防旗人出现生计问题要晚于关内各省,于同治年间突显出来,在光宣朝日渐恶化。清政府向来将八旗视为国家的“根本”而加以“恩养”与优待。面对旗人生计日渐窘迫的局面,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筹谋生计,竭力保障旗人生活水平。如通过蠲免租赋、赈济天灾,减轻旗人的负担;通过增加旗人兵额,增加旗人食饷的机会;通过兴办实业,开发吉林林业、矿产资源,发展近代工商业,给旗人提供就业岗位,改善当地旗人生活;通过兴办教育,教授旗人谋生技能。 上述措施对缓解旗人的生计起了很大作用,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八旗生计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清廷始终坚持“首崇满洲”的基本国策。这一基本国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旗人实施禁锢政策;一是对旗人实行“恩养”政策。八旗的禁锢政策,造成旗人不事生产劳动;而“恩养”政策使得旗人好逸恶劳。清廷为维持旗人的生计,不得不每年拨出大量银两,其效果也只是杯水车薪。八旗生计问题是清廷“首崇满洲”基本国策所种下的恶果。 本文以光绪、宣统两朝为时间断限,以吉林地区驻防旗人生计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一时期吉林旗人生计进一步恶化的社会历史环境,吉林旗人生计恶化的诸端表现,以及清廷与吉林当局为解决旗人生计采取的一系列筹谋生计的举措,并就吉林旗人生计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原因加以探析。
【关键词】:光宣朝 吉林 旗人 生计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5
  • (一) 研究意义、目标与难点7
  • (二) 档案文献概述7-8
  • (三) 研究成果综述8-13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13-15
  • 一、 吉林旗人生计恶化的原因15-24
  • (一) 政府财政入不敷出15-17
  • (二) 行政体制变化的影响17-19
  • (三) 贼匪横行与动荡的地方社会19-21
  • (四) 列强入侵加剧旗人生计恶化21-24
  • 二、 吉林旗人生计恶化的表现24-33
  • (一) 清中叶以来的吉林旗人生计24-26
  • (二) 光宣朝吉林旗人生计的恶化26-33
  • 三、 解决旗人生计问题的措施33-42
  • (一) 养赡、优恤、蠲免、赈济、恩赏旗人33-36
  • (二) 优先保障旗人兵额36-37
  • (三) 迁旗实边与拨地放荒37-38
  • (四) 兴办实业鼓励旗人谋生38-40
  • (五) 兴办学堂传授自立之道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静;;试论雍正帝对东北地区“满洲本习”的维护[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2 刁书仁;;略论清代东北旗界设置与管理[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Z1期

3 赵文铎;;建国以来清代八旗土地制度研究综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高强;;试论清廷封禁东北之根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乌廷玉;八旗土地制度的形成和奉天省旗地的发展[J];北方文物;1988年02期

6 刁书仁;略论乾隆朝京旗苏拉的移驻[J];北方文物;1994年02期

7 康波;清末东北旗人的实业与生计初探[J];北方文物;2000年04期

8 张强;朱喜君;窦森;;略论清代中叶以后东北旗地制度的破坏[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9 杜家骥;;《他塔喇氏家谱》及其所反映的清代东北驻防旗人家族[J];东北史地;2006年03期

10 田志和;;论清代东北行政体制的改革[J];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跃;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光宣时期吉林旗人生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96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9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