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救灾体制研究(1927—1937)

发布时间:2017-05-29 11:12

  本文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救灾体制研究(1927—1937),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一个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对灾民的救济成了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政府救灾体制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救灾体制为研究对象,,先根据救灾体制的构成要素,对救灾行政机构的设置、救灾措施和方法及其运作情况做了一一考察。然后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在其救灾体制构建过程中的利与弊,并进一步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分析影响其救灾体制发挥效果的原因。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考察国民政府所设专门救灾机构和临时机构的组织情况及其职能,并对与救灾有密切关系的其它部门加以介绍。设立专门救灾机构并辅之以临时机构是南京国民政府救灾体制近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第二章主要是救灾前的预备措施,内容包括勘报灾情、筹集赈款、采购运输赈品和查赈。勘报灾情,大体继承了清以来的程序,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勘灾内容全面化、报灾对象多元化、勘报方式现代化等。在筹集赈款方面,最大特点是途径的多元化。其方式包括救灾准备金、发行公债、公务员捐俸助赈、举借外债、募集赈款等。尤其是救灾储备金的设立,改以往的消极筹款救灾为积极备款防灾,这在救灾史上无疑是一大创举。 第三章为救灾实施办法。内容包括急赈、工赈、农赈和卫生防疫。急赈方法大体还是因袭前代,如散放赈款赈品、设置粥厂、设立收容所、粮食调配和举办小型工赈等。工赈以其积极的救济作用,被视为最有效的救灾方式之一,受到极大重视,尤其是在救济1931年江淮水灾时,政府的投入以及工赈的规模都是空前的。1931年江淮水灾救济中,农赈被首次运用到救灾中,它化消耗的赈济为生产建设的赈济,在消极的救济中,寓积极建设之意。农赈的创设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救灾方法的不断完善。在救灾中重视卫生防疫,设立专门的救灾部门,又是国民政府在救灾体制构建中的一大进步。本章主要选取了1931年江淮水灾、1933年黄河水灾、1934年全国大旱灾和1935年山东黄河水灾等实例,试图把制度、法规与实效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一方面看制度、法规如何促进救灾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实际运作来检验救灾制度、法规的缺陷与不足。 第四章主要是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救灾体制。这一时期的救灾体制出现了有别于以往的近代化趋势,首先是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这为救灾体制的构建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是救灾行政机构进一步完善,如设立专门救灾机构并辅之以临时机构,改革水利机构等。设立救灾准备金、广泛的救灾总动员以及农赈的创设都是救灾方法近代化的重要表现。但是其救灾体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在机构设置中职责不明,权属不一,一些具体的救灾措施如赈款的调度、查赈人员的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 救灾机构 救灾措施和方法 救灾体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63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导论11-14
  • 一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11
  • 二 学术史综述11-13
  • 三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13
  • 四 相关界定13-14
  • 一、救灾机构14-32
  • (一) 常设救灾机构14-18
  • (二) 临时救灾机构18-24
  • 1、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18-20
  • 2、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20-22
  • 3、各省水灾救济会22-24
  • (三) 水利机关24-27
  • 1、黄河水利委员会25-26
  • 2、扬子江水利委员会26-27
  • (四) 其它救灾机构27-29
  • 注释29-32
  • 二、救灾预备措施32-49
  • (一) 勘报灾情32-35
  • (二) 筹集赈款35-41
  • 1、救灾准备金36-37
  • 2、发行公债37-38
  • 3、举借外债38-39
  • 4、公务员捐俸助赈39-40
  • 5、募集赈款40-41
  • (三) 赈品的采购与运输41-43
  • (四) 查赈43-46
  • 注释46-49
  • 三、救灾实施办法49-74
  • (一) 急赈49-60
  • 1、散放赈款赈品49-52
  • 2、设置粥厂52-55
  • 3、设立收容所55-58
  • 4、粮食调配58-60
  • 5、举办小型工赈60
  • (二) 工赈60-63
  • (三) 农赈63-67
  • 1、起源及其发展63-64
  • 2、实施程序64-67
  • (四) 卫生防疫67-71
  • 1、设立机构68
  • 2、购置医药器械及药品68
  • 3、医药救济和防疫68-71
  • 注释71-74
  • 四、救灾体制评价74-88
  • (一) 救灾体制的近代化74-80
  • 1、法律法规不断健全74-75
  • 2、救灾机构进一步完善75-77
  • 3、救灾方法日益近代化77-80
  • 4、国家在救灾中重新发挥主导作用80
  • (二) 救灾体制的弊端80-86
  • 1、机构设置中职责不明,权属不一80-82
  • 2、救灾措施尚需改进82-83
  • 3、救灾机关及人员行政效率低下83-86
  • 注释86-88
  • 五、影响救灾体制发挥效果的原因88-105
  • (一) 客观原因88-94
  • 1、特大自然灾害频发,救不胜救88-89
  • 2、经济恐慌,财力不足89-92
  • 3、农民日益贫困,抗灾自救能力差92-94
  • (二) 政府自身痼疾94-98
  • 1、吏治腐败94-97
  • 2、田赋改革的失败97-98
  • (三) 国内外战争的影响98-102
  • 注释102-105
  • 结论105-108
  • 注释107-108
  • 参考文献108-112
  • 后记112-11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楚树龙;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J];和平与发展;1999年04期

2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4 赵国友;;从陈独秀的经济思想透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方应鸿;;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吴元其;防治非典与行政理念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孙显元;当代中国哲学主流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孙金华,张国富;邓小平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孙显元;;创新中的思维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操申斌;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合敏;;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论邓小平关于干部队伍“四化”标准的思想[A];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5年

2 孔令举;;政治和谐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文章选编[C];2007年

3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玉洁;;毛泽东的史学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俊梅;杨蓓;;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桂宏;;关于山西互助合作问题争论的评析[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马又清;;以毛泽东统战理论为指导,做好在新社会阶层中的统战工作[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学东;;维护公平是政府的职责[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韩震;;论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10 陆德生;;论铁军精神的形成[A];铁军精神研究——新四军成立70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张晓燕;依法治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吕书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姜洋;中国证券商监管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7 李玉刚;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8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9 张曙;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邢雁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邱东晨;论新党的崛起和衰落[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0 董昭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基本立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本文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救灾体制研究(1927—1937),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4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404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b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