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废止前后的晚清社会与文学

发布时间:2017-07-07 22:21

  本文关键词:科举废止前后的晚清社会与文学


  更多相关文章: 科举 革废 晚清社会 晚清士人 晚清文学 八股文 创新与模古


【摘要】:本文题目定为“科举废止前后的晚清社会与文学”,将清末社会与文学的转变与废除科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相结合,试图从科举废除的角度对这段时期士人与文学的发展变化加以阐释。文章尝试解决以下四个问题:科举废止前后,“士”阶层对科举改革的态度与反应;“士”的社会地位及心理的变化;晚清文人社会地位与精神状态的变化对文学创作的作用和影响;科举文体对晚清文学发展的影响;科举革废对晚清社会与文学转变影响与意义的价值判断。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探究科举革废的深层原因,剖开这个影响巨大的“文化的断裂,社会的转型”的真实面目,尽可能还原20世纪前后晚清中国士人与文学发展的历史真实,发掘清末政治历史的变化给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带来的影响。 文章上编借鉴《史记》以“以‘本纪’为经,以‘列传’为纬”的结构布局方法,第一章以慈禧与光绪皇帝的政治活动为纲,梳理了晚清科举制度革废的基本发展状况,将其作为全文论述的整体文化背景。第二章论科举改革的上层士大夫,较为全面地观照了作为科举制度高层受益者对改革科举的态度,以及他们在废除科举后所做的善后与文化补救工作。第三章论述科举社会的中层士绅,先述康梁等激进改革者变革科举的呼声,再论严复、叶德辉、曾廉等人,以及科甲出身的翰林院学士等士人群体对改革科举的不同或同中有异的声音,试图在同一阶层士人的对比中,凸显科举改革的现实意义。第四章论述科举社会中以科第作为人生追求的下层知识者和主动疏离科举的知识阶层,他们(尤其是前一类)占据了中国旧式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形成了整个科举金字塔的庞大底座。在乡村教育的萎缩和中国教育制度艰难转型的大背景下,考察他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变化,能够最直接地触及到科举制度最真实的层面。 下编以科举革废对文学的影响为论述中心。第五章总论晚清科举革废前后文人文学的发展情况。科举的革废使文学创作主体的生存状态、心理情感等方面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进而影响向到当时的文学创作,“革新”与“守旧”、“雅洁”与“通俗”的交锋贯穿了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整个过程。报刊、杂志等现代传播媒介的盛行,促使晚清文学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方式等方面也日趋多样化,晚清小说也精粗杂陈、泥沙俱下,展示了转型时期文学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第六、七章重点论述晚清散文和诗歌,紧紧围绕二者与科举文体的密切关系而展开。作为明清文学最大的文学生态,科举对文学的影响不言’自喻。虽然八股文在晚清时期被指斥为国弱民贫的“根源”,时人必欲除之而后快,然而八股文对散文的影响仍然明晰可见。试律诗对诗歌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对诗歌体制、语言、音韵等方面的规范外,对“雅”风格的追求仍然昭示着古典诗歌的强大魅力。古近体诗歌的创作一方面遵循着古典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努力克服乾嘉以来的“轻脱”、“纤佻”诗风,同时又转益多师、熔铸百家,自成面目;另一方面则不断向外拓展,试图援引外国名词、景物入诗,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新诗”风貌。不同文体的文学创新,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展示出不同的面目,经验足以给后人吸取,教训亦足以给后人借鉴。 第八章回应全篇,揭示晚清以来西方“进化论”观点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生硬切割与剪裁,反思清末以来“以西方为标准”的“现代”视角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武断与遮蔽,主张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国晚近以来的文学、文化事件。
【关键词】:科举 革废 晚清社会 晚清士人 晚清文学 八股文 创新与模古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2;K252
【目录】:
  • 论文创新点6-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5
  • 绪论15-39
  • 第一节 科举取士的历史沿革15-20
  • 第二节 清代科举制度概略20-27
  • 第三节 晚清社会及科举制度的研究现状27-39
  • 一、研究现状27-33
  • 二、选题设想33-39
  • 上编晚清科举与社会39-195
  • 第一章 科举制度的最高维护者与改革者40-88
  • 第一节 慈禧:晚清的实际统治者40-60
  • 一、慈禧的个人气质与晚清的政局40-45
  • 二、慈禧对科举改革的认识和影响45-60
  • 第二节 借法图强:新形势下的焦灼与自救60-74
  • 一、“八股无用论”60-63
  • 二、甲午战争后晚清自救图强的风潮63-66
  • 三、戊戌变法中的科举改革66-74
  • 第三节 1905年:科举的废除74-88
  • 一、科举改革的加速度运动74-82
  • 二、善后与补救82-88
  • 第二章 科举社会的上层士大夫88-120
  • 第一节 维护科举制度的中坚力量88-97
  • 一、“药方只贩古时丹”88-94
  • 二、维护科举制度的合理性94-97
  • 第二节 改革科举的主力军97-108
  • 一、兴学堂的建议与实施97-101
  • 二、张之洞与新式学堂101-108
  • 第三节 对儒学的保护与拯救108-120
  • 一、张之洞与晚清科举改革108-113
  • 二、存古学堂及其他113-120
  • 第三章 科举社会的中层士绅120-164
  • 第一节 改革科举的中层士绅120-135
  • 一、康梁的科举改革思想120-128
  • 二、严复的科举观及其反思128-135
  • 第二节 科举改革中的“守旧者”135-147
  • 一、八股文的社会功能135-139
  • 二、反对科举改革者139-147
  • 第三节 废科举后中层士绅的选择与出路147-164
  • 一、翰林学士的没落与分流147-156
  • 二、投身实业156-164
  • 第四章 科举社会的下层士人164-195
  • 第一节 科举废止前后的童生、秀才和其他164-176
  • 一、传统读书入仕观念的沿续164-168
  • 二、塾师或教官168-176
  • 第二节 留学生与主动疏离科举者176-185
  • 一、晚清留(游)学生176-180
  • 二、疏离科举者180-185
  • 第三节 乡村教育的萎缩与中国教育制度的艰难转型185-195
  • 一、传统乡村教育185-190
  • 二、新式学堂教育190-195
  • 下编 晚清科举与文学195-309
  • 第五章 科举废止前后的晚清文士与文学196-230
  • 第一节 文人的身份构成及其衍化196-212
  • 一、游幕及教职196-206
  • 二、从“卖文”到“报人”206-212
  • 第二节 晚清小说的兴盛与科举革废212-230
  • 一、晚清娱乐小报的创作倾向212-219
  • 二、晚清小说与科举革废的关系219-230
  • 第六章 科举废止前后的散文230-269
  • 第一节 八股文与晚清古文230-249
  • 一、八股文与古代散文230-237
  • 二、八股文与桐城古文237-242
  • 三、晚清古文与科举革废242-249
  • 第二节 策论与古文的关系249-269
  • 一、历史上两次重视策论的科举改革249-254
  • 二、策论对散文的影响:北宋与晚清相比较254-269
  • 第七章 科举革废前后的诗歌269-297
  • 第一节 清代科举试律诗与诗歌之关系269-277
  • 一、清代试律诗与八股文269-274
  • 二、试律诗与古近体诗274-277
  • 第二节 光宣诗坛的创新与模古277-297
  • 一、光宣诗坛总貌277-279
  • 二、晚清诗歌的创新279-290
  • 三、晚清诗歌的模古与科举革废290-297
  • 第八章 结语:风物长宜放眼量297-309
  • 主要参考文献309-316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316-317
  • 后记317-31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佰合,蒋保;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社会整合的弱化[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2 叶楚炎;;“类科举”的情节和小说——明代科举对小说文体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张晓灵;晚清西书的流行与西学的传播[J];档案与史学;2004年01期

4 钱志熙;;古代小说中的温州人形象[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01期

5 刘海峰;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J];东南学术;2005年04期

6 周振鹤;官绅新一轮默契的成立──论清末的废科举兴学堂的社会文化背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7 陈建华;;晚清“诗界革命”盛衰史实考[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7年03期

8 袁立春;论废科举与社会现代化[J];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01期

9 艾尔曼;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04期

10 叶哲铭,陆竹燕;废科举:近代著名思想家的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丽丽;清代科举与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剑鸣;晚清绅士与政治整合研究:以知识权力化整合模式为路径[D];复旦大学;2006年

3 郭杨;林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王玉超;明清科举与小说[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32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532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c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