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棉业改良与推广研究(1927-1937)
本文关键词:湖北省棉业改良与推广研究(1927-1937)
【摘要】:湖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十分有利于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主要经济作物的棉花成为湖北农村主要经济来源,并最终发展成为全国主要的棉花产地。随着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汉口、宜昌、沙市等城市成为通商口岸,先进的机器纺织业在湖北落户发展。由于机器纺纱织布机需要纤维更细、更长的高支纱,原先的低支纱及其所织成粗布被排挤。这样势必冲击本土棉纱、棉布的销售市场,传统的棉花也随之受到海外优质棉种、棉花的冲击。棉业改良成为挽救这种颓势的唯一出路。 早在晚清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曾购买海外优质棉种分发湖北省内各处种植,北京政府时期也有部分棉花商贩组织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但最终归于失败。事实证明,单纯依靠种植进口良种是不可能达到改良目的的。必须由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各个环节进行把关、改进,以此推动改良的进程。 1927~1937年的湖北省棉业改良与推广,是在湖北省建设厅、棉纺织工业集团、武汉大学以及各棉花商贩的共同组织下开展的。主要围绕优质棉种的试验驯化、优良品种的推广、棉花交易环节的改进等方面着手。这些工作都充满着科学的成分,体现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原则,但是由于经费与人才紧缺、组织不力、农村落后、农民教育程度低下以及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等原因致使工作难以充分开展,使得改良与推广的效果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甚至不及其他产棉省份。 本文第一章为全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国棉业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以及自己写作该篇文章的理论基础和问题意识。 第二章介绍棉业改良前湖北省棉花种植的大致情况,介绍湖北适于植棉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悠久的植棉历史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棉花在湖北省的经济地位,同时又通过30年代初湖北棉种退化严重、棉田面积缩小、棉花产量下降这三个方面来指出这一时期湖北棉业的困境,并从棉花种植、产销系统、气象灾害以及掺水掺杂等方面来分析湖北棉业困境的原因。 第三章介绍了湖北棉业改良的主要举措。包括棉业改良机关的设置、新棉种的引进和试验、新化肥的试验、棉花病虫害的试验、轧花打包机的调查研究、棉业人才的培养、棉花产销合作制度的建立、对掺水掺杂行为的严厉打击以及发放棉农植棉资金的贷款和减免棉花税收等方面。 第四章主要分析湖北棉业改良的利弊得失。棉业改良的收效、成果及总体收效不大的原因。除了技术方面仍存在一部分问题外,成本偏高、资金缺乏、对掺水掺杂现象的打击力度不够、新棉种的推广力度不大以及政府重视不够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五章小结:棉业的改良需要技术上的革新,但这种革新不能仅限于试验场,还要注重技术的推广,将这种技术革新推广到田野中去,将试验场中的理论转变为棉田中的实践,而棉业革新技术的推广离不开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因此,单纯的技术改良难以促进棉业质的进步。
【关键词】:湖北省 棉业 改良 推广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6;F329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第一节 研究综述12-21
- 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湖北棉业的调查研究12-15
-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有关近代中国棉业的调查研究15-21
- 第二节 理论方法、问题意识21-24
- 一、相关理论:传统农业停滞论21-22
- 二、问题意识及选题意义22-24
- 第二章 湖北农业概况24-40
- 第一节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植棉历史24-28
-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24-26
- 二、湖北植棉历史追溯26-28
- 第二节 湖北棉业的衰落及其原因分析28-40
- 一、湖北棉业衰落的状况28-32
- 二、湖北棉业衰落的原因分析32-40
- 第二章 湖北棉业改良与推广40-63
- 第一节 建立棉业改良机构40-42
- 一、湖北棉业改良委员会(以下简称棉改会)40-41
- 二、湖北棉产改进所(以下简称棉改所)41-42
- 第二节 湖北棉业改良与推广的主要内容42-63
- 一、棉种的技术改良与育种42-46
- 二、良种推广46-52
- 三、改善棉花交易状况52-63
- 第四章 湖北省棉业改良与推广评价63-74
- 第一节 湖北棉业改良与推广的成就63-64
- 一、棉花单产、总产量上涨,棉田面积扩大63-64
- 二、棉花质量提高、发现更适合湖北种植的新棉种64
- 第二节 湖北棉业改良与推广的失败及其原因分析64-74
- 一、经费短缺65-68
- 二、棉花取缔工作的迟缓68-70
- 三、洪水灾害70-71
- 四、落后农村生产力的制约71-73
- 五、没有及时对棉花进行分级73-74
- 第五章 结语74-76
- 参考文献76-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海成;;民国时期(1931-1937)陕棉运销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于新娟;;甲午战前五十年中国棉织品进口贸易的整体态势[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3 赵文榜;中国近代轧棉业的发展[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4 徐畅;抗战前河北棉花生产和运销改进述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刘洁,李立涛;近代河北植棉迅速发展原因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黄长义,徐凯希;20世纪30年代湖北汉江流域的农业改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任旭杰;;江苏省传统植棉业衰落原因探析[J];黑龙江史志;2009年12期
8 任旭杰;;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政策对江苏省植棉业的冲击[J];黑龙江史志;2009年14期
9 徐凯希;;近代汉口棉花贸易的盛衰[J];江汉论坛;1990年09期
10 彭南生;严鹏;;清末民初湖北乡村棉织业发展缓慢的因素——兼与华北、江南地区的比较[J];江汉论坛;2008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旭杰;江苏省棉产改良与推广研究(1927-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继东;清末民初汉口棉花市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海龙;试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河北植棉业[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34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534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