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的尊孔、“反孔”与山东各界的反响

发布时间:2017-07-19 18:37

  本文关键词:民国前期的尊孔、“反孔”与山东各界的反响


  更多相关文章: 民初 尊孔 反孔 山东 反响


【摘要】: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不单是观念化的思想流派,而更多的是以制度化的形式存在。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激变,,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冲击。在科举制废除、民国的建立、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后,儒家失去了原有的制度依托,其原有的统治地位遭到严重打击。 在儒家文化逐步式微、近代西方文化逐渐占据上风的大背景下,窥探某个地区各个阶层对于重大尊孔、“反孔”事件的反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文化史、观念史和社会史等多个学科,通过对典型地区——山东省的执政群体、文化群体和普通民众的考察可以发现,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山东,在行政命令、社会改革以及精神传统的三重约束下,对民国初期的尊孔、“反孔”的反响出现了不同声音。其中,山东军阀和地方官员在自身文化倾向和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下,大多偏向尊孔,且在民初尊孔潮中扮演重要角色;山东文化界则出现分裂,文化遗老们试图恢复传统社会中孔子和儒学的影响力,参与了包括国教运动等尊孔活动,而新文化知识分子则选择大力批判儒学和孔子,指出孔子儒学并不适合现代生活。可以说,此二者都是各自文化阵营在山东的缩影。从政治领域到文化领域,从全国范围到山东地区,针对尊孔和“反孔”的争论一直贯穿于民国前期。可由于种种原因,山东普通民众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这些活动之中,大多处于茫然和冷漠的状态。尽管近代社会形态的转变和新文化派的大力疾呼使得山东普通民众已经在思想、行为和习俗上逐渐与儒家内涵相背离,但总体上传统的惯性还是主导了普通民众的思想习俗。 文中首先介绍的是“儒教中国的终结与孔子偶像的重塑”,是对民国前期的文化大背景作简要介绍。通过对清末民初重大尊孔、“反孔”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孔子和儒学的形象在近代发生了裂变的结论。其次介绍了在民初重大“反孔”、尊孔活动中,山东地方政府以及政治、文化精英是如何反响的。山东一方面是民国中央政府辖下的重要地区,当中央政府一系列政策、方针出台之际,地方政府必然会做出相对迅速而准确的响应;另一方面,齐鲁文化精神传统较其它地域相对强大,对异域文化的接受程度远远不及北京、上海等地。在行政命令和文化惯性相对冲突的民国初期,山东地区精英分子的文化选择有一定的代表性。再次,主要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研究普通民众对宏观层面上的“反孔”、尊孔的反响。“反孔”、尊孔在民间的影响才最真实、贴切。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存在了两千年,深深地扎根于山东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之中。近代尊孔与“反孔”的激荡,究竟有没有在普通民众心中引起波澜则成为儒学在近代命运的真实校验场。
【关键词】:民初 尊孔 反孔 山东 反响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5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1
  • 1、选题背景8-9
  • 2、研究现状9-10
  • 3、研究方法10
  • 4、写作思路10-11
  • 一、儒教中国的终结与孔子偶像的重塑11-20
  • 1、科举制的废止——儒教中国核心制度的瓦解11-12
  • 2、民国肇建与儒家政统地位的丧失12-14
  • 3、民初孔子偶像的重塑14-17
  • 4、新文化运动中的批儒批孔——孔子偶像化的打破17-20
  • 5、小结20
  • 二、北洋军阀在鲁统治的确立与地方军阀对尊孔政策的响应20-30
  • 1、山东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的确立21-25
  • 2、山东地方军阀及官员对尊孔政策的响应25-30
  • (1)山东军阀及地方官员的尊孔活动25-29
  • (2)山东军阀尊孔之原因29-30
  • 三、尊孔与“反孔”:山东文化教育界的冲突与对抗30-50
  • 1、民初山东传统士绅的尊孔活动31-37
  • (1)民初山东孔教会的创立及活动31-34
  • (2)山东新儒家的萌发及其他尊孔代表的主张34-37
  • 2、山东新式知识分子对新文化运动的响应37-43
  • (1)山东新文化运动的开展37-40
  • (2)山东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儒家的批判40-43
  • 3、尊孔思想在山东学校教育界的存续与动摇43-50
  • (1)孔子儒学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存续44-47
  • (2)“独尊”思想在山东中高等学校的动摇47-50
  • 四、山东民众对民国前期尊孔、“反孔”的回应50-58
  • 1、儒家在民初山东民间影响力的持续50-56
  • (1)儒家在民间的简化、适应与持续51-53
  • (2)尊孔倾向——民初山东民众的守成心态及表现53-55
  • (3)普通民众对民初尊孔活动的冷漠55-56
  • 2、民初山东民众伦理道德观的缓慢变迁56-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1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1-62
  • 致谢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方艳华;民初山东孔教会及其活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2期

2 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 误解及其他[J];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3 张秀英;“山东的胡适之”——王祝晨在山东新文化运动中[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干春松;科举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体[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5 吕伟俊;论民国初期的山东军阀[J];文史哲;1997年05期



本文编号:564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564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5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