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明治游记所见之清末长江中下游三重镇及其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0 03:21
本文关键词:幕末明治游记所见之清末长江中下游三重镇及其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幕末明治游记 清末中国 长江中下游三重镇 日本的中国观
【摘要】: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西力东渐的背景下,进入清末的中国和进入幕末明治时代的日本关联日益密切,《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发生成为标志性事件,两国人员往来日渐频繁。来到清末中国的日本人留下了大量记述上海、南京、武汉的游记。这些成为解读幕末明治日本对清末长江中下游三重镇认识的重要史料,对分析幕末明治日本的中国观也具有重要价值。形象学属于比较文学范畴,而以幕末明治游记作为研究材料,则涉及到历史地理学、国际关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多个领域。上海是清末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缩影,无论从工商、金融、市政建设和城市现代化上,还是从社会结构及东西人文碰撞上,上海形象都具有典型意义。上海吴淞港、黄浦港等港口繁盛,而海防凄凉;上海县城的矮屋窄路、破旧肮脏与外国租界高楼阔道、干净卫生形成鲜明对照;生活在清末上海的人们,社会底层人群随处可见,而洋人多跋扈,尤其在租界更是掌握市政特权,且多数清人惧怕洋人。南京是清末民初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符号。南京的城市交通,既有出朝阳门至明孝陵的小路,也有行驶西洋马车的江宁马路,更有跑火车的宁省铁路。金陵关开关贸易促进了南京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市内商业以三山街和水西门最为繁盛。生活在清末南京的人们,包括“喜结外人”的两江总督端方,也包括乞丐、赶脚、仆人等社会底层者,还有陪酒的秦淮歌妓。整体而言,南京形胜依旧、六朝古韵犹存,但城市萧瑟没落,虽然从太平天国运动战乱中有所恢复,但极为艰难。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在幕末明治游记中多见对汉口的记录。汉口是中国中部对外贸易转销的重要口岸,京汉铁路的开通使得汉口具备了水上东西、路上南北的现代贸易条件。加之各国租界的建立,汉口被称为“东洋芝加哥”。汉阳铁厂“颇极殷赈”,武昌官办工厂和近代学堂多有设立。整体而言,租界的建立、近代工业、教育的发展使得武汉成为清末中国中部城市的代表性形象。在幕末明治日本人眼中,清末中国整体呈现“衰世”形象。幕末游记中,中国人被认为愚昧,但也有“鄙夷”视角下的“唐土宽厚”的记述。到了明治时期,中国人完全成为沉溺鸦片且好夸张、多不义、顽然迂腐的形象,彼称之为“中华处处病人多”。当然,对于清末中国的认识,日本人本身也有相矛盾的观点,高桥谦所言“中国前途二说”具有代表性。一说,中国乃大国,只要锐意进取,必定成为东洋之霸主,故不可辱;一说,中国“人民未解文明为何物,顽陋自大”,“尾大难掉”,故不足惧。甲午战争后,主张中华文明深厚可“复燃”、中国有笃学之人的只有内藤湖南等少数学者。多数游记作者开始概括中国国民性,其中多是负面视角,如国家观念淡漠、利已、好虚言辞令、只重形式、贪腐成风、文弱、好赌、附和雷同、软弱屈从等。少数非负面视角,如勤勉坚忍、重商业信用等,多认为来自中国人的极端利已或西方商业文明的影响,不能看作正面评价。日本视角下“华夷观”的转变过程与日本的中国观密切关联。传统华夷观以中国为中心,按文化上的优劣构筑与周边诸国的关系,是中华主义式的观念。在中国明清鼎革后,日本逐步建立新的华夷观,加之日本皇国思想发展,“优越于中国的日本”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上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观。佐藤信渊提出“满清为夷狄、英吉利亚亦为夷狄”,主张“挫英吉利亚而存满清”,希望中国打败英国而永远成为日本的西部屏障。日本实用主义华夷观成为指导近代日本处理与中国外交关系时的基本理念,也成为日本后来“同人种同盟”、“一括亚洲对抗欧美”等观念的母体。“支那”从日本角度而言,经历了作为称呼中国的美化语到实用语,再到负面语义植入后的蔑视语的过程。“汉”“唐土”“中国”的“支那”化,对于日本而言,一则实现了从语言到文化等各方面与中国的剥离,二则模糊了中国作为日本文明来源地的身份,为日本同西方各国一样在中国扩张提供了语境可能。“支那”从开始使用到不断被赋予负面语义的过程伴随日本民族主义的确立,“支那”成为日本民族主义确立的“他者”。通过游记解读,白描呈现幕末明治日本人眼中的清末长江中下游三重镇的城市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中的中国认识。对日本型实用主义华夷观建立过程和中国“支那”化过程的解析,是对幕末明治日本负面中国观形成过程分析的呼应。
【关键词】:幕末明治游记 清末中国 长江中下游三重镇 日本的中国观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2;I313.07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2
- 绪论12-25
- 一、选题契机与基本思考12-13
- 二、选题的确定与先行研究考察13-21
- 三、研究方法21-25
- 上篇:背景与解题25-64
- 第一章 幕末明治中国游记的创作背景25-39
- 第一节 “幕末”随“清末”而至25-27
- 第二节 《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与影响27-29
- 第三节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29-39
- 第二章 幕末明治中国游记解题39-64
- 第一节 幕末中国游记40-46
- 一、1862年的上海游记40-44
- 二、1864年的上海游记——《黄浦志》44-45
- 三、1866-1867的上海游记——岸田吟香的《吴淞日记》45-46
- 第二节 明治中国游记46-64
- 一、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明治中国游记46-52
-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明治中国游记52-64
- 中篇:描述与认识64-189
- 第三章 幕末明治游记所见之清末上海67-121
- 第一节 上海—幕末四次遣使中国之地到明治日本人在中国关内最聚集之地67-74
- 一、幕末日本四次遣使上海67-72
- 二、明治日本在清末上海的居留民状况72-74
- 第二节 港口繁盛海防凄凉74-83
- 一、吴淞港及至黄浦港一路74-78
- 二、吴淞炮台78-79
- 三、黄浦港79-81
- 四、黄浦港内的外国军舰81-83
- 第三节 上海县城与上海租界的鲜明对照83-97
- 一、上海县城83-89
- 二、上海租界89-97
- 第四节 生活在清末上海的人们97-105
- 一、苦力、难民、乞讨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97-100
- 二、清末在上海的书生、文人100-103
- 三、惧怕洋人的清人103-104
- 四、喜好围观的清人104-105
- 第五节 清末上海的风俗105-121
- 一、清末女人装束及男人发式106-107
- 二、语言及礼仪习俗107-109
- 三、日常生活相关习俗109-121
- 第四章 明治游记所见之清末南京121-149
- 第一节 城市交通:驴马轿船车各司其职马路铁道新筑121-131
- 第二节 市井商情:大码头谈贸易物产关税小店铺话买卖世态人情131-135
- 第三节 人物形象:从高官到乞丐个体刻画与群体描述135-144
- 一、清末南京的高官——两江总督端方及其他136-139
- 二、秦淮歌妓139-141
- 三、乞丐、赶脚、仆人等社会底层者141-144
- 第四节 城市风貌:形胜依旧 古韵犹存 萧瑟没落中艰难恢复144-149
- 第五章 明治游记所见之清末武汉149-189
- 第一节 武汉概观:九省通衢之形胜与东洋第一之前景150-159
- 一、武汉三镇成鼎足之势150-151
- 二、汉口概述——交通枢纽与光明前景151-154
- 三、汉阳概述——汉阳铁厂与名胜古迹154-155
- 四、武昌概述—传统政治城与近代工业地传统古迹地与近代教育城155-157
- 五、清末武汉的交通状况157-159
- 第二节 汉口港与汉口租界159-169
- 一、汉口港159-161
- 二、汉口租界161-169
- 第三节 武汉之华界169-185
- 一、武昌169-177
- 二、汉阳、汉口177-185
- 第四节 生活在清末武汉的人们185-189
- 一、清朝官员——张之洞及其他185-186
- 二、底层民众186-189
- 下篇:观念与评价189-239
- 第六章 幕末明治时期日本人的中国观189-228
- 第一节 “华夷观”的日本视角189-198
- 第二节 幕末日本人的中国观198-205
- 一、清末中国的“衰世”198-201
- 二、“鄙夷”视角下的唐土宽厚与愚昧201-205
- 第三节 甲午战争前的日本人的中国观205-214
- 一、“中华到处病人多”205-211
- 二、中国前途二说211-214
- 第四节 甲午战争后的日本人的中国观214-228
- 一、负面视角下的中国国民性215-225
- 二、非负面视角下的中国评价225-228
- 第七章 “支那”承载的日本人的中国观228-239
- 第一节 当今中日两国语境中的“支那”229-232
- 第二节 日本所称“支那”包含的历史信息232-239
- 一、从美化到实用,从实用到蔑称232-235
- 二、“支那”:日本民族主义确立的他者235-239
- 附图239-243
- 结语243-247
- 参考文献247-254
- 后记254-256
本文编号:566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566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