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马江之战新探
发布时间:2017-07-26 09:07
本文关键词:中法马江之战新探
更多相关文章: 中法战争 马江之战 张佩纶 何如璋 穆图善 孤拔
【摘要】:马江之战是在观音桥事件的影响下,继首次基隆之役后爆发的一场中法大战。此战是近代史上中国海军与列强海军的首次作战,共历时7天,清军伤亡人数达到2000余人,以法军的全胜和清军的惨败而告终。自该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出现了很多争议问题等待人们去解开。在史料的构建上,也是比较丰富的,其中《申报》在马江之战中首次派出战地记者进行实地探查采访,也发布了很多关于马江战役的报道,成为了研究马江战役功不可没的第一手资料。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包括论文和专著,但是依然还有不足之处,本文通过问题导向的形式撰写,并尝试解决马江之战很多尚未定论的问题。马江之战的战端起自越南。越南在历史上是我国的“藩属国”,清政府有职责处理越南的边防问题。山西和北宁等地的相继失陷,使作战形势对清军大大不利,慈禧乘这次机会将军机处的人员全部更换,更加独裁。李鸿章与福禄诺进行和谈,商定了清军退出越南,但没有确切的时间,造成了后来的“观音桥事件”。法军以此为借口,进而令孤拔统帅在远东的三支分舰队进入中国东南沿海,欲拿下福州和基隆,打击福建海军,并且占领基隆,以达到“据地为质”的目的。观音桥事件后,曾国荃与法国公使巴德诺进行了和谈,但清廷拒绝赔款导致中法和谈不了了之。刘铭传来到台湾抗法,在首次基隆之役中指挥得当,将利士比赶回到了海上。马江是闽江分流后在马尾附近江面汇合的江段,自马尾至闽江口绵延长达八十里水路。马江中最重要的地方当属马尾,马尾港在当时不仅是民间商船和货船的集散地,当地还设置了福州船政局,足见马尾港的战略地位很重要。马江的上游处有一个罗星岛,岛上有罗星山。在闽江口附近有两座地势险要的炮台分别坐落在马江南北两岸,北岸是长门炮台,南岸是金牌炮台。马江流域地势险要,具备了抵抗外敌入侵的各种天时地利和优良的自然条件。自从孤拔以“游历”名义进入马江时起,马江就处于紧张的战备状态中,特别是马尾的罗星岛附近江面停泊着法国数艘军舰,张佩纶下令将中方的兵船与法方实行“敌我杂泊”,双方处于对峙状态。此外,中方在马江沿岸布置了很多的炮台,福建水师也临时招募了很多会水的兵勇。中方镇守在马尾的指挥官主要是张佩纶与何如璋,镇守在长门的是穆图善,而法方军队的灵魂人物是孤拔。中法战事一触即发。马江之战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马尾交战,孤拔下令两艘法国鱼雷艇分别攻击中方的“扬武”和“福星”,法方46号鱼雷艇很快完成了任务,“扬武”号瞬间沉没。面对45号鱼雷艇的攻击,“福星”号奋起反击,就这样双方进入到激烈的攻击中,在短短30分钟内,福建水师就全军覆没。第二个阶段是法舰炮轰马尾船厂,8月24日,法舰在孤拔的率领下趁潮水上涨来到马尾岸边,对着船厂进行了数小时的炮轰,船厂半毁。第三个阶段是法舰拆毁炮台,自25日下午开始,法舰逐一对马江沿岸炮台进行拆毁,只有长门一处由于穆图善的坚守幸免于难。第四个阶段是长门鏖兵,清军在穆图善的率领下数次打退法军的进攻,法军在29日下午驶离闽江口。马江之战中有很多争议问题尚无定论,本文做了必要的考证和说明。其中,李鸿章与张佩纶都不是马江战败的罪魁祸首,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才是战败的罪魁祸首。在“名称”方面,认为“马江海战”比较牵强,而称为“马江之战”并无争议。张成在“扬武”号舰上主动放弃中方舰船的指挥权,战时怯战逃跑。会办张佩纶与船政大臣何如璋作为中方作战前线的指挥官在战时都临战逃跑,战后还向朝廷上奏称奋力抵御,荒唐至此,令人可耻。孤拔死于马江的传言是有误的,孤拔在马江之战中并未战死,而是最终死于澎湖岛上。如此等等。福建水师在30分钟内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腐朽制度下清朝官员的腐败,而就此战而言,主要原因当属清军统帅张佩纶的无能以及福建水师战斗力过于弱小,其次要原因可以看成是中方武器落后与法军的先发制人。此外,还有张佩纶的“敌我杂泊”策略直接导致了福建水师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败亡覆没。马江之战在中法战争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光绪十年七月初六,清廷下旨正式宣布对法进行宣战,要求各统帅主动进攻在北圻驻防的法军。是役之后,中方采取了积极的对法策略,化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马江之战是中法战争的分水岭,除此之外,对法军而言加重了其谈判的筹码,其侵略台湾进程也大大加速。对清军而言,主战派的势力增强,清廷正式宣战。人民更加愤怒排外,列强也积极参与到中法“调停”中来。
【关键词】:中法战争 马江之战 张佩纶 何如璋 穆图善 孤拔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6.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30
- 一、为和平追寻战争的足迹11-13
- 二、学术史回顾13-27
- 三、选题缘由与意义27-28
- 四、研究方法与不足28-30
- 第一章 马江之战爆发的背景30-42
- 第一节 中法战事爆发与山西北宁吃败仗30-33
- 一、中法战事,缘起越南30-32
- 二、山西失陷,形势不利32-33
- 三、北宁兵败,雪上加霜33
- 第二节 军机处出现动荡与李福谈判无果33-36
- 一、宫廷斗争,慈禧独裁34
- 二、撤换军机,于事无补34-35
- 三、李福谈判,无果而终35-36
- 第三节 观音桥起冲突与曾巴谈判拒赔款36-39
- 一、北黎冲突,影响深远37-38
- 二、曾巴谈判,清拒赔款38
- 三、美英调停,不了了之38-39
- 第四节 刘铭传复出与首次基隆之役获胜39-42
- 一、爵帅复出,振奋人心39-40
- 二、基隆首战,法军败撤40-41
- 三、法不甘心,再寻战机41-42
- 第二章 马江的概况及双方兵力部署42-61
- 第一节 马江概述42-46
- 一、从马尾到长门42-44
- 二、马江局势紧张44-45
- 三、马尾陷入漩涡45-46
- 第二节 兵力部署探微46-56
- 一、清军紧急备战46-47
- 二、江岸部署考证47-54
- 三、法军军事部署54-56
- 第三节 兵临马江众将谱56-61
- 一、马尾中方指挥56-58
- 二、长门中方指挥58-59
- 三、法军灵魂人物59-61
- 第三章 马江之战的进程61-79
- 第一节 第一阶段:马尾交战(1884年8月23日)61-70
- 一、白天的惨战61-66
- 二、史料记载66-69
- 三、夜间的突袭69-70
- 第二节 第二阶段:遥轰船厂(1884年8月24日)70-73
- 一、保卫船厂71-72
- 二、孤拔的安排72
- 三、外国人的回忆72-73
- 第三节 第三阶段:拆毁炮台(1884年8月25~27日)73-74
- 一、登陆罗星岛73-74
- 二、攻打闽安74
- 三、来到t/头74
- 第四节 第四阶段:长门鏖兵(1884年8月25-29日)74-79
- 一、外海袭来法舰74-76
- 二、攻打金门炮台76-77
- 三、法舰离开江口77-79
- 第四章 遥指马江轻轻问79-99
- 第一节 马江何来海战79-83
- 一、交战基本概况79
- 二、各家纷争评述79-82
- 三、专为此战定名82-83
- 第二节 谁应对马江战败负责83-88
- 一、对此议论纷纷83
- 二、史实详加考证83-86
- 三、真相只有一个86-88
- 第三节 孤拔是否死于马江88-99
- 一、孤拔死于马江之说缘起88
- 二、孤拔死因诸说88-90
- 三、多方史料概述90-92
- 四、对死因进行分析92-98
- 五、本文观点98-99
- 第五章 船政是非之我见99-120
- 第一节 有无匿藏战书99-103
- 一、前人争议列举99-100
- 二、利用史料辩论100-103
- 三、本文给出看法103
- 第二节 曾否给士兵发子弹103-109
- 一、前人争议不断103-104
- 二、对史料进行分析104-109
- 三、给出本文观点109
- 第三节 弃师潜逃与否109-115
- 一、前人不同观点109-110
- 二、结合史料考察110-115
- 三、给出本文看法115
- 第四节 有无“偷窃国帑”115-120
- 一、前人争议一览116
- 二、根据史料分析116-119
- 三、给出本文观点119-120
- 第六章 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120-127
- 第一节 根本:封建制度腐朽与清王朝官员腐败120-121
- 一、封建制度腐朽120
- 二、清政府之愚昧120-121
- 三、地方官员腐败121
- 第二节 主要:统帅无能与福建水师战斗力弱121-123
- 一、统帅无能之辈121-122
- 二、水师战斗力弱122-123
- 三、将士恶习多多123
- 第三节 次要:中方武器落后与法军先发制人123-127
- 一、中方武器落后123-125
- 二、敌我杂泊失算125
- 三、法军先发制人125-127
- 第七章 马江之战的地位与作用127-134
- 第一节 法方:加重谈判筹码与加速侵略台湾127-128
- 一、加重谈判筹码127
- 二、据地为质失败127-128
- 三、加速侵略台湾128
- 第二节 中方:主战派占优势与清廷正式宣战128-130
- 一、主战派占优势128-129
- 二、清廷正式宣战129
- 三、谋划主动进攻129-130
- 第三节 外部:人民愤怒排外与列强态度不一130-132
- 一、人民愤怒排外130-131
- 二、列强态度不一131
- 三、调停之声再起131-132
- 第四节 战役:中法战争转折与重要组成部分132-134
- 一、中法战争转折132-133
- 二、重要组成部分133
- 三、海军首次出战133-134
- 结语134-137
- 一、中法马江之战的总结134-135
- 二、争议问题的处理情况135-136
- 三、关于本文期许和展望136-137
- 参考文献137-142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一览142-143
- 致谢143-146
本文编号:575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575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