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研究1900-1940
发布时间:2017-08-01 10:25
本文关键词: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研究1900-1940
【摘要】:作为鲁南地方居民对1925年至1931年间严重的社会生态灾难(集中体现在泛滥成灾的匪患上)的应激反应,大刀会的传播与扩散是一种地方性的文化迁移现象。这一社群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再造了地方社会结构,修复了被土匪所破坏的地方社会生态,而莒县、沂水大刀会是这方面的一个杰出典型。然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鲁南旗会事件以一系列冲突的形式发生,并最终导致了黄石山惨案,莒沂大刀会由此走向了它的终点。鲁南旗会事件发生在韩氏主鲁初年,一个全新的地方社会秩序正处于重建之中。在这一国家主导的过程中,莒沂青旗会不仅面临着合法性的困境,还在自卫和自治两个方面上与政府发生了冲突。作为一种强势的文化权力网络,国家的归来对地方社会场域产生了微妙变化,地方政府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能力,而莒沂青旗会的悲剧性结局正与此密切有关。不过,国家的扩张也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境,最终导致了地方社会生态的再度恶化。大刀会在鲁南的出现与消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地方性社会文化现象。一方面,作为地方居民的一场社会文化实践,大刀会的启动方式是地方社会生态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大刀会的消失是它与国家这一巨大的文化系统个体在地方社会场域中冲突、斗争的结果。鲁南大刀会的遭遇不仅折射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以来)地方民众一些共同的遭遇,以及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一些深层互动,更是一场地方性文化与现代性文化的对话,而这种对话一直持续至今。
【关键词】:大刀会 黄石山惨案 社群 地方社会场域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6
【目录】:
- 附件3-25
- 中文摘要25-26
- ABSTRACT26-27
- 缀语27-28
- 引言 现身于地方生活的大刀会28-36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地方居民的生活景观28-31
- 1、“×石山”:一桩被遮蔽的惨劫28-30
- 2、日常视角:常人世界的综观30-31
- 二、“错画”里的栖居者:地方性社群大刀会31-36
- 1、学术史回顾、论文结构和资料综述31-33
- 2、理论思路:“地方社会场域”的引入33-36
- 第一编 地方?空间鲁南场景:蒙山诉水间的世界36-215
- 引子 黄世山惨案36-38
- 第一章 人与地:地理人文环境38-118
- 第一节 生民其居:沂属之地38-51
- 一、山水怀抱:自然地理环境38-41
- 1、齐鲁锁钥:山水形成的脉络38-40
- 2、沂州府地:政治技术的标签40-41
- 二、人居形态:基本聚落三种41-44
- 1、村庄起源以及节点般的集镇41-42
- 2、金城汤池:作为中心的县城42-44
- 三、“休咎尤要”:自然生态概况44-48
- 1、“见面一大片”:论略里的注解44-45
- 2、旱魃、虫子市和蝗神的故事45-48
- 四、1934年素描:“十八世纪式的社会”48-51
- 1、“富于保守性”:乡土调查里的民情48-49
- 2、社会现状概略:《重修莒志》里的记载49-51
- 第二节 社群辨析:社会的基本形态51-68
- 一、“敬宗收族”:基础性的社群51-55
- 1、“家族本位”:以汀沟于氏为例51-53
- 2、请家堂:“世代相传”的文化53-55
- 二、民谚俗语里的大族传说:以刘南宅为例55-59
- 1、神话里的家族与住宅:“刘南宅”55-57
- 2、科举与望族:帝国庇荫下的巨室57-59
- 三、“客家子”与“主家”:租佃制度概况59-64
- 1、由庄户人、财主脖子谈到张家庄子59-61
- 2、干打鞭与陪牛地、吃地粮与拨房工61-64
- 四、“出家人”:边缘社群的生活64-68
- 1、出家与受戒:杨志明的个人回忆64-66
- 2、浮来旧事:佛成和他的弟子们66-68
- 第三节 民生脉络:隐现的经济圈68-94
- 一、“绕着地头转”:作为生计之本的农业68-75
- 1、农事一年:《农圃便览》里的记载69-73
- 2、五谷及其他:耕作法和农产种类73-75
- 二、百工与商旅:各县工商业概况75-79
- 1、“皆农家者流”:由《考工记》谈起75-77
- 2、中心与腹地:工商业的地理差异77-79
- 三、“一方之货”:蚕桑与花生79-87
- 1、“蚕缫微利”:东山柞茧与南山丝79-84
- 2、“出口大宗”:许村与花生的故事84-87
- 四、“纤悉均关生计”:脆弱的经济体系87-94
- 1、“凶荒之妙制”:由煎饼谈衣食住行87-90
- 2、旧法与凶岁:“耕识图”和“呼吁书”90-94
- 第四节 生态细微:日常生活的若干剖面94-118
- 一、集会与节庆:地方生活的两个副章94-99
- 1、“通工易事”:集与会的分工协作94-97
- 2、节庆之链:地方居民的心灵节拍97-99
- 二、“庙多神众”:混沌的信仰世界99-106
- 1、“敬祷诸神”:由“莒州庙全”谈起99-104
- 2、“搬龙王爷爷”:灵公山龙神庙祈雨104-106
- 三、“搭台唱戏”的流动景观106-110
- 1、“万人坑”:张之栋的个人回忆106-108
- 2、“唯一的娱乐”:农村演剧简析108-110
- 四、缩微标本:社会生态系统里的庙会110-118
- 1、1932年浮来山庙会:李鼐先生的讲述110-115
- 2、信仰、娱乐与经济:庙会与地方社会生态115-118
- 第二章 从危机到灾难:二十年代社会生态的恶化118-215
- 引子 迟钝的村民118
- 第一节 从帝国到民国:清末民初的地方影像118-145
- 一、王朝遗迹:枯骨冢、僧王庙和圩寨118-123
- 1、“只有神佛能弄清”:枯骨冢与僧王庙118-121
- 2、团练与圩寨:防卫策略的官民分野121-123
- 二、震荡余波:民初沂水县的纷争123-128
- 1、“三麟之乱”:学校、政党及刘南宅的没落123-127
- 2、“肚子里有牙”:讼棍与同盟会员张克缦127-128
- 三、名宦与好官:一个县官的民国经历128-135
- 1、仕莒记略:“与莒人相习若一家然”128-131
- 2、“要想当好官”:“护官符”与大仙堂131-135
- 四、新政二例:警察与学校的开设135-145
- 1、“开办数年不能推广”:警察的设立135-137
- 2、洋学与私塾:学制之变后的“双轨制”137-145
- 第二节 “稀有之惨剧”:1925-1930年间的天灾人祸145-170
- 一、“天道无亲”:1928年灾荒纪略145-152
- 1、“重重灾劫”:赈务报告里的图景145-148
- 2、“飞蝗神话”:“蚂蚱市”及其他148-152
- 二、“山东百姓受了坑”:鲁张之祸152-158
- 1、“甲于全国”:苛捐杂税之害152-155
- 2、“兵来一扫清”:丘八之祸155-158
- 三、“国民干遭殃”:百姓眼中的“北伐”158-163
- 1、“都是土豪大头黄”:刘黑七祸莒158-161
- 2、“可怜莒民受牵连”:高桂滋困城161-163
- 四、“土匪市”:社会基础的破坏163-170
- 1、惨案种种及日常生活紊乱163-167
- 2、雪天哀鸿:逃亡者的讲述167-170
- 第三节 致命的创口:从隐患到灾祸170-193
- 一、作为盗薮:沂州匪患问题探微170-175
- 1、“天命将乱”:一份伪示里的真言170-173
- 2、“非自今始”:“土匪世界”三度出现173-175
- 二、“噬脐之祸”:兵匪通气的积弊175-182
- 1、“十八家大人”:一个绝妙的例证175-177
- 2、兵匪通气论:相关报道的梳理177-182
- 三、匪祸告哀:八里巷惨案前后182-187
- 1、未有之浩劫:各界电文与官方处理182-184
- 2、冤枉庙的警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184-187
- 四、徒劳的努力:地方精英的失败187-193
- 1、兖沂治安讨论会的成立和呼吁188-189
- 2、杯水车薪:合法途径解决无望189-193
- 第四节 “匪夷所思”:刘黑七的人生注解193-215
- 一、亡命之徒:“以掠夺为职业的游民”194-198
- 1、破坏性社群的定位与基本构成194-196
- 2、“出身捷径”:杀人放火做大官196-198
- 二、匪首群像:何谓“职业土匪”198-202
- 1、“西南马子”:以抱犊崮为标志的匪区198-199
- 2、石增福从匪记:被“染污”的人生199-202
- 三、“闯土匪”:羊倌刘堂的选择202-206
- 1、山神节前:家庭、经历和誓言202-205
- 2、放羊调里:“寻思寻思不坦然”205-206
- 四、改名前后:一朝匪皮换新装206-215
- 1、刘团发祥史:作为匪巢的蒙山万寿宫206-211
- 2、“就抚”国军:北伐先遣军与新四师211-215
- 第二编 事件.曰常乡土之蔓:鲁南乡村中的大刀会^——以莒沂青旗会为例215-397
- 引子 那时的年头215-216
- 第三章 “借秧子”:鲁南大刀会的兴起216-269
- 第一节 “自卫之好教材”:蒙阴八寨的故事216-229
- 一、匪情与自卫方式的交互演变216-220
- 1、“几无一日不遭匪劫”:蒙阴匪祸及其根源216-218
- 2、“失败中的觉悟”:由不相顾到守围218-220
- 二、八寨之地:聚落景观的构筑220-223
- 1、原则:先人和,再地利220-222
- 2、方法:围墙、炮楼与械弹222-223
- 三、“组织系统”与“防守法”223-227
- 1、寨之组织:战时与平时223-225
- 2、日常“防守法”的演变225-227
- 四、由村到寨:社会更生与文化实践227-229
- 1、“自卫之效力”和“大的趋势”227-229
- 2、多重之寨:小社会的自治与更生229
- 第二节 神威与大运:莒沂青旗会的兴盛229-245
- 一、大古家沟:一个村庄的行动229-233
- 1、龙公山下:条子、族长和武学堂229-231
- 2、土地庙前:杜梨子树上的“成果”231-233
- 二、从“保护村庄”到“谩骂鲁张”233-238
- 1、八里巷与太湖村:两个村庄的遭遇233-236
- 2、“跋扈”“横行”:鲁张时期略影236-238
- 三、“声势浩大”:莒沂大刀会的发端238-241
- 1、村庄之链:田瑞、张恒远与青旗会238-240
- 2、“南军打,北军退,中间出了个五旗会”240-241
- 四、“神通得此证明”:渊子河一役的威名241-245
- 1、渊子河畔:时间、经过和参加者241-243
- 2、新增份子:徐谦凤所讲的细节243-245
- 第三节 道会暗林:鲁南社会的另一面245-259
- 一、隐秘网络:“秘密社会”管窥245-247
- 1、“无足深怪”:“孝帽子会”辨证245-246
- 2、密语召唤:孙守立的个人遭遇246-247
- 二、“民国第一家”:在家礼、三番子247-252
- 1、仪式与手势:一个“盒子皮”之所见247-250
- 2、“土匪都不敢惹”:“大杂烩”的威力250-252
- 三、夏家道的变迁:从吃斋道到茹素团252-257
- 1、夏半仙、《救世宝筏》和神仙府252-254
- 2、“莒沂总斋团”:“茹素团”与九大寨254-257
- 四、社会危机的反应:两个例证的结论257-259
- 1、“二把手”上:万教传在沂水的威风257-258
- 2、乘舆辨名:道会兴起与社会危机258-259
- 第四节 应激反应:生态灾难与“工具理性”259-269
- 一、大刀会的宗旨及其渊源259-260
- 1、误传何来:“孝帽子会”再辨证259-260
- 2、“符法护身”:一则遗曲里的历史260
- 二、“二周村”之劫:带血的“勾子”260-263
- 1、重镇悦庄:修围及惨案原委260-262
- 2、“处决勾子”:庙会上的审判262-263
- 三、劫后余谈:会场里的新面孔263-266
- 1、“破围子”:刘黑七的拿手好戏264-265
- 2、管廷献论结寨的六便与七难265-266
- 四、地方社会对生态灾难的应激反应266-269
- 1、由山社说起:农村合作组织的丰富性266-267
- 2、会名的思考:工具命名之下的理性267-269
- 第四章 在乡土上滋蔓:旗会蔓延分析269-309
- 第一节 地方性文化迁移:迁入与传播简析269-280
- 一、“怪异的学问”:入会仪式一览269-272
- 1、“结入其群”:徐谦凤的讲述269-271
- 2、大同小异:相关记载的梳理271-272
- 二、精神转换法:作为信仰的身体话语272-275
- 1、“装身”:神灵、兜肚和禁忌272-273
- 2、“过场”:请神、吃符和排刀273-275
- 三、“请老师”:由外地到本地的过程275-277
- 1、睡庄的启示:渠道与媒介275-276
- 2、“滕峄地方”:勃兴之地探源276-277
- 四、“立会”:本地化依托的文化网络277-280
- 1、会员探视:日常场景下的必然277-278
- 2、桃园三月:拜把子背后的神话278-280
- 第二节 “俨然宗教”:社群的崛起280-290
- 一、旗会的基本成员和组织形态280-283
- 1、不可分离:会员与农民的双重身份280-282
- 2、超越村落:会与团的两级组织282-283
- 二、大刀问题:武器里的经济理性283-286
- 1、三种武器:大刀、快枪与扎枪头283-284
- 2、枪价考略:“人人看着快枪好”284-286
- 三、首领群像:旗会造就的“精英”286-288
- 1、调查里关于旗会领袖的内容286-287
- 2、旗会首领的基本情况分析287-288
- 四、“同心土变金”:大刀会“摸底”288-290
- 1、由被动到主动:防御性策略的演进288-289
- 2、“会者,合也”:旗会的整合作用289-290
- 第三节 “总老师”:枣红大马上的田瑞290-299
- 一、田瑞前传:大老粗、经纪和小商贩290-293
- 1、“袖中乾坤”:由莒地嘎语谈经纪290-292
- 2、人物素描:出身、经历和见识292-293
- 二、从白马到红马:礼物的多重意味293-296
- 1、“门口拴着高头马”:一段“牛马经”293-295
- 2、“走马看红”:“负重致远”的开始295-296
- 三、一个比较案例:红旗会首领法真296-298
- 1、赵善义的转变:从和尚到法师296-297
- 2、游侠之性:家庭、寺院和帮伙297-298
- 四、职业的意义:“总老师”、“总会”298-299
- 1、另类经纪:师承关系与权力结构298
- 2、群体与个人:首领的责任和性格298-299
- 第四节 神秘与熟识:旗会的出场299-309
- 一、神秘的香堂:象征空间分析299-301
- 1、“不然,是不允许你到香堂看的”299-300
- 2、由土地庙说起:独特的聚落景观300-301
- 二、分离和契合:日常生活的重构301-304
- 1、练功习武:古秀林的讲述301-303
- 2、独辟领域:生活场景举例303-304
- 三、关于“搭台唱戏”的两则回忆304-306
- 1、“好不威风”:五天五夜的大戏304-305
- 2、“一大快事”:马家拐头的聚会305-306
- 四、神楼的见证:戏台上的大刀会306-309
- 1、戏里戏外:狂欢之中的社会交流306-307
- 2、乡土颤抖:浮来山庙会上的场景307-309
- 第五章 从冲突到惨案:莒沂青旗会的结局309-361
- 第一节 “一点恶因”:沂水六区事件309-319
- 一、重回水由村:追述的起点309-310
- 1、“没起冲突”:袁福英等的回忆309-310
- 2、宣战与对抗:1933年的报道310
- 二、杜绍曾的外号及对青旗会的指责310-312
- 1、“杜烧包”:六区区长杜绍曾310-311
- 2、“大刀会是邪教,不是顺民”311-312
- 三、“点他的火烧他的包”:杜绍增之死312-316
- 1、“兴办学堂”:关于起因的三种记载312-313
- 2、“杜绍增必须服输”:冲突经过和结果313-316
- 四、“实为地方三幸”:事件的“和平处理”316-319
- 1、“今后要安分守己”:劝导、宣慰和弹压316-318
- 2、应变有方:运其昌所受嘉奖与恭颂318-319
- 第二节 风波迭起:多次上演的血剧319-334
- 一、风潮日重:青旗会与红旗会冲突319-322
- 1、“失教的民众”和三种思想的显现319-320
- 2、满堂坡:“细故”与“门户之见”320-322
- 二、“轩然大波”:五旗会与红旗会冲突322-324
- 1、“螳臂当车”:一篇详实的报道322-323
- 2、县志记载、德政宣言及其他323-324
- 三、事起防务捐:盛家垛庄之祸324-329
- 1、“连庄会会费”,还是“防务捐”?324-327
- 2、“一个大仗”:黄沙沟交火的回忆327-329
- 四、北乡暴动:沙沟事件始末329-334
- 1、李德的回忆:赵玉瑞的办会329-330
- 2、“打局子”:与李景岗的冲突330-334
- 第三节 “暴动”造成:苏村遭遇前后334-345
- 一、苏村遭遇:一次“激战”的考证334-337
- 1、乡下老造反:展书堂谈骚乱始末334-336
- 2、“巧遇而已”:回忆与调查里的记载336-337
- 二、骑虎难下:青旗会陷入的困境337-339
- 1、“拉到沂水去闹”:田瑞的愤怒337-338
- 2、“两全其美”:刘荫第的阴谋计338-339
- 三、闯了大祸:盛家垛庄的包围339-341
- 1、“包围”考证:端午节那天的事情339-340
- 2、“意涉偏袒”:为何青旗会不信运其昌340-341
- 四、息事宁人:李树春二次宣抚341-345
- 1、二赴鲁南:相关报道的梳理341-344
- 2、立刻归正:告民众书和告民众歌344-345
- 第四节 从招安到惨案:不平静的麦季345-361
- 一、风雨欲来:麦熟时节的“招安”346-349
- 1、“欺骗的办法”:邵德孚的讲述346-347
- 2、“一网打尽”:真相及其后果347-349
- 二、“黄石山上出黄牛,大劫来了起云头”349-352
- 1、“神牛相助”:赵钟璞的讲述349-350
- 2、沂河以西:谣言和黄石山寨350-352
- 三、人间地狱:黄石山惨案的发生352-356
- 1、大举攻剿:运其昌对此事的说法352-354
- 2、“奇酷极惨”:三名亲历者的讲述354-356
- 四、惨案的罹难人数与善后事宜356-361
- 1、“有城三重”:相关报道及罹难人数356-358
- 2、“泽及枯骨”:官方和民间的善后358-361
- 第六章 腹地的大症结:大刀会与地方社会生态361-397
- 第一节 藤蔓伸展:农民自救与社群合作361-370
- 一、“根株总未能绝”:从清末到民国361-363
- 1、火神庙唱戏:帝国晚期的案例361-362
- 2、无处不在:“以抵抗兵匪为战事”362-363
- 二、大堰堤庄的例子:红枪会与无极道会363-366
- 1、“唯一的救命星”:红枪会的组织和工作363-364
- 2、反感与仇视:接踵而至的无极道会364-366
- 三、“农民自救运动”的其情其理366-369
- 1、冯锐论红枪会发生的“必然趋势”366-368
- 2、“挣扎着活下去”:“农民自救运动”368-369
- 四、“农民自救运动”的实现形式369-370
- 1、“立会”:“办公事”的组合形态369
- 2、不可磨灭:社群生活的合作精神369-370
- 第二节 “暴动”初探:以社群为视角370-376
- 一、地方社会场域里的突变370-371
- 1、旗会崛起与社会结构的制衡370
- 2、旗会林立:社群扩张的结果370-371
- 二、旗会之间的合作与冲突371-373
- 1、由“联合战线”到“互相攻击”371
- 2、矛盾原因:“那些头头本身有问题”371-373
- 三、潜滋暗长:旗会的“不轨”行为373-375
- 1、“反对盐务”:闹沭水盐行373-374
- 2、“甚至反抗赋税”的罪名374-375
- 四、失败的调解与冲突的演变375-376
- 1、“与他们彼此都结为好友”375-376
- 2、祸事西引:由莒县到沂水376
- 第三节 “四老师”的不归路与归路376-383
- 一、“轴筋子小土地主”:家境与性情376-378
- 1、被烧的油坊:家境状况简析376-377
- 2、习武之人:一段传说的背后377-378
- 二、豪侠传奇:“大庄客”的故事378-380
- 1、“事大事小,应九到就了”379
- 2、“作了乱子”:聚义驼儿山379-380
- 三、儿子之死:张恒远的威望巅峰380-381
- 1、最初的声名:兵工厂、“四老师’380
- 2、公私之间:他那一刻的犹豫380-381
- 四、个性的两面:怕官与决绝381-383
- 1、他为何采取了刘荫第的建议381-382
- 2、“死了也得去”:最后的选择382-383
- 第四节 疾病与医生:流行症及其善后方案383-397
- 一、冯锐针对红枪会问题的补救办法383-385
- 1、“远久适用”:治本的三种方法383-384
- 2、“暂时用用”:治标的三个时期384-385
- 二、王镜铭对红枪会问题的探讨385-389
- 1、红枪会构成社会心理的解剖385-388
- 2、亡羊补牢:五项治标方法388-389
- 三、“未来的善后”:向云龙的方案389-391
- 1、“社会久病已发的一个表征”389-390
- 2、政治、教育和经济的措施390-391
- 四、“没有好的收场”:善后方案的前提391-397
- 1、“真正的民国”:关于医生的隐喻391-392
- 2、为什么“没有好的收场”呢?392-397
- 第三编 国家.在场巨灵起舞:地方社会场域中的国家幻影——鲁南旗会事件的深度解读397-711
- 引子 场,祭神道也397-398
- 第七章 “北方模范省”:韩氏主鲁时期的“训政”398-493
- 第一节 韩氏主鲁:政治变迁与秩序重建398-418
- 一、巨灵归来:从地方社会场域考察政治变迁398-402
- 1、麟的归来:纪念小学、匾额及其他398-400
- 2、“建国大纲”中的“训政”规划400-402
- 二、制度变更:北伐后的山东地方政府402-407
- 1、“省政大定”:省政府的组织与日常生活402-404
- 2、县政改革:从县公署到县政府的改组404-407
- 三、“小道可观”:韩复榘的人治政风407-416
- 1、“纳民于轨物”:四大“预定行政计画”407-412
- 2、1933年出巡鲁南:韩氏政治的争议412-416
- 四、由李树春谈起:政府的事件处理416-418
- 1、忙碌的民政厅长:由“特殊事件”看运行机制416-418
- 2、“抗拒清乡”:由抚到剿及善后方式418
- 第二节 “殊属不法已极”:青旗会在体系外的命运418-443
- 一、“根本清乡”:官方的努力418-425
- 1、“当务先其所急”:以兜剿抱犊崮为例418-421
- 2、清乡特区:一项要政的制度考察421-425
- 二、省防与县防:防卫体系的构建425-437
- 1、第三路军、公安局与民团425-431
- 2、“社会自卫”:联庄会考略431-437
- 三、合法性之困:青旗会加入新秩序的失败437-439
- 1、“法定民众之唯一自卫团体”437-438
- 2、“不正当之团会”的下场438-439
- 四、“不祥之器”:地方驻军在事件中的角色439-443
- 1、由“调和”到“血洗”:运其昌的“两手”439-441
- 2、“没有钱是不能打仗的”:驻军生态一览441-443
- 第三节 乡霸的产生:李五秃与联庄会443-462
- 一、甲长的产生机制:制度、家族及其他443-448
- 1、“责无旁贷”:范筑先与联庄会443-445
- 2、沙沟李家、香山堂和崖庄局子445-448
- 二、“拔壮丁”:青旗会与联庄会的竞争448-453
- 1、常备会丁问题与轮调训练定章的制定448-450
- 2、“俺会上的人就不受训”:庄户人的逻辑450-453
- 三、“洗手办公”:枪械及经费问题453-456
- 1、老蒲的遭遇:《五十元》里的派枪问题453-455
- 2、“都是老百姓的钱”:义务职及经费问题455-456
- 四、骚扰地方:联庄会和民团的问题456-462
- 1、保民与害民:训令里的民团问题456-460
- 2、“义勇堪嘉”:由匾额谈到体制460-462
- 第四节 “古树的花朵”:范筑先的县长生涯462-493
- 一、“亲民之官”:韩氏主鲁时期的县长462-472
- 1、从参议到县长:由出身谈到资格和程序462-466
- 2、“职责专重”:以“勤政爱民”的唐介仁为例466-472
- 二、“如此惨局”:范筑先与旗会的遭遇472-477
- 1、“勿蹈前辙”:李树春和韩复榘的训令472-474
- 2、从“改组”、“防范”到“因病调省”474-477
- 三、“临沂水倒流”:沂水桥头的范筑先477-484
- 1、一清二白:上任原因和离任情景477-480
- 2、“县政府的太上皇”:驻军的“坏处”480-484
- 四、“世道人心太坏”:成败之间的县长生态484-493
- 1、“法外”“重典”:韩氏惩戒县长的“奇闻”484-488
- 2、“干一年就算好”:县长的困难与“上计”488-493
- 第八章 新政病民:地方自治的深层回响493-566
- 第一节 “国家良法美意”:训政下的地方自治493-513
- 一、“总理遗教”:“训政工作之重心”的实施493-498
- 1、“克期完成”:标准、程序与期限493-495
- 2、“急起直追”:山东开展经过与成绩495-498
- 二、“自治之花,宪政之果”:区长的产生498-504
- 1、“实验室”:训练所、学员、课程与实习498-502
- 2、“怎样去办理地方自治”:一位厅长的嘱托502-504
- 三、“立机关”:自治团体的组织504-509
- 1、区公所:地点、职能、编制与经费505-506
- 2、“密厥组织”:自治给地方带来的网络506-509
- 四、“小官多设”:委任区长的政治属性509-513
- 1、区长之贵:自治人员,还是“行政官吏”?509-512
- 2、“以本县人办本地方事”:回避原则的争论512-513
- 第二节 “虐民扰民之具”:区长流弊及被废513-533
- 一、“流弊百出”:韩复榘的发现和应对513-520
- 1、从“应禁四条”开始的“整饬”513-516
- 2、由“回避本籍”到“从新选任”516-520
- 二、“奉中央命令裁撤”:区制废除前后520-525
- 1、立为特例:改进原则的制定520-523
- 2、区名不废:善后事宜诸端523-525
- 三、理念失语:“国家政权建设”525-528
- 1、“一举两得”,还是“自相矛盾”?525-526
- 2、两份检讨:官办自治的名与实526-528
- 四、“莫大之隐患”:“土劣自治”的症结528-533
- 1、“擅加附捐”和“私立公堂”528-531
- 2、流弊深重:各地签注的理由531-533
- 第三节 “杜烧包”:巨灵之火533-551
- 一、“新兴触手”:“国家陶甄”的花果533-536
- 1、“自治之义”:委任区长的出身问题533-535
- 2、旧区长与新区长:崇拜与信仰问题535-536
- 二、“事小体大”:“革命人物”与黑旗会的纠葛536-541
- 1、“办事不当”,还是“办事过于认真”?536-538
- 2、“某也不良”:新进少年的失望表现538-541
- 三、“无一不是过去的学生”:教育厅长的反思541-547
- 1、“士大夫教育”:“中学最有希望”541-545
- 2、“反心自念”:一位同学的来信545-547
- 四、真谛丧失:“新土豪劣绅”的签注547-551
- 1、“北部几省特别来得多”:一条解释的考证547-550
- 2、“激成恶感”:区乡长的负面印象550-551
- 第四节 衙门内外:不安分的张之祥551-566
- 一、“人之初”:“在这湾污水中鬼混”551-555
- 1、、“这湾污水”:两个小伙的出走551-553
- 2“吏无变更”:民国以后的书吏553-555
- 二、“永绝旧日书役积弊”:“刷新县政之要务”555-560
- 1、从房科书吏到政务警察:改组办法555-558
- 2、“从前班房旧制至此始为之清结”558-560
- 三、社群之间游移:投机中的身份转换560-562
- 1、“维持”的结果:从青旗会首领到区长560-561
- 2、“日后咱们一家子了”:军师与招安代表561-562
- 四、“不肖者奔竞而进”:公门的诱惑562-566
- 1、分区设署:蒋委员长的改制563-564
- 2、“张先生,你就冤枉这一次吧!”564-566
- 第九章 不光彩的角色:鲁南旗会事件中的士绅566-636
- 第一节 从调解到买嘱:地方士绅的选择566-582
- 一、作为地方性精英群体的士绅566-570
- 1、“官僚的一种变体”:以莒沂商会为例566-568
- 2、打倒土劣:绅治、官治与自治568-570
- 二、“无以矜式于其乡”:帝国沦落后的士绅生态570-575
- 1、“钻营奔竞”:民国绅士的负面形象570-573
- 2、齐大滑传:齐华亭的士绅奋斗史573-575
- 三、“战胜环境”:韩氏眼里的“劣绅”575-580
- 1、“蟊贼”与“臭虫”:韩对“劣绅”的痛斥575-577
- 2、“土菜”的故事:由支应局看官绅互动577-580
- 四、在青旗会与官府之间:士绅的倒向580-582
- 1、由“拉肥猪”说到“刘桂堂祸莒记闻”580-581
- 2、“最大妨碍”:那次县政会议上的事情581-582
- 第二节 帝国余荫:“拔爷”刘荫第582-605
- 一、光耀门楣:家世与“呈身之路”583-589
- l、齿录与行状:刘荫第的家世和榜样583-585
- 2、“清贵的功名”:作为“正途”的拔贡585-589
- 二、十年风烟:帝国的最后一批官员589-596
- 1、最后的出路:举贡会考与七品小京官589-593
- 2、“时不利兮”:同族兄弟的“疏途”593-596
- 三、“清潭鲂鲤”:民国之后的刘荫第596-601
- 1、名流之间:“拔爷”的交际网络596-598
- 2、参议员之争:一场贿选丑剧的主角598-601
- 四、“买好”:刘荫第抉择的深层原因601-605
- 1、“有大事还请他出主意”:由一份乡谥文说起601-603
- 2、调解、“阴谋计”和电请:国大代表的注解603-605
- 第三节 “本固枝荣”:张善人的立身之道605-623
- 一、“先认人,再认票”:善人碑的由来605-609
- 1、“像刮hr椤叶一样”:双祥号的成功之道605-607
- 2、治乱枢纽:“转山堂”里的土票简史607-609
- 二、“乐善好施”:作为地方性群体的“善人”609-613
- 1、耆英绘像:褒扬匾额里的常见细节610-611
- 2、“善行可风”:古老信量桥的见证611-613
- 三、道院中人:作为宣道长的纯性613-620
- 1、沂水道院:籍方表里的群英会613-617
- 2、神语示警:“不可挽回”的“世道”617-620
- 四、善人与首领:张熙恒与青旗会620-623
- 1、幸免劫运:离奇“善行”与票子零落620-621
- 2、“会徒对张极信仰”:首领与特使621-623
- 第四节 “公正士绅”:幕后人物“于四爷”623-636
- 一、家大业大:于经武对家业的经营623-625
- 1、“修德于乡”:由耆德二老看“六大家”623-624
- 2、家庭、教育以及成为富商的经历624-625
- 二、“不是一个官,也是一个绅”625-629
- 1、跻身政界:短暂的财政局长任期625-628
- 2、清乡办事处副主任和汽车公司经理628-629
- 三、“数着‘汀沟’好财主”629-633
- 1、“养班子”:淳沟班的经营629-631
- 2、财主的崛起及SM字分会631-633
- 四、“后台操纵者”:于四爷与大刀会633-636
- 1、“于四爷跺跺脚”:“土皇帝”的传说633-634
- 2、红旗会首领和万仙会总会长634-636
- 第十章 “渐入轨道”:地方政治风景素描636-711
- 第一节 “朝发夕至”:运氏警告的“深意”636-659
- 一、文明所系:交通与国家建设636-641
- 1、“多匪之区”的民风解释636-638
- 2、“在国家建设上极关重要”638-641
- 二、建设成绩:“化外之区”的转变641-649
- 1、空白填充:路政“成绩尤为良好”641-646
- 2、网络铺开:“传达政令,异常便捷”646-649
- 三、脉络生长:巨灵的“非常道”649-655
- 1、织工面目:政治运作与社会动员650-653
- 2、器物之力:政治有机体的扩张653-655
- 四、隐蔽的在场:以鲁南旗会事件为视角655-659
- 1、“仆仆征途”:李树春的行踪656-657
- 2、控制与反控制:旗会的回应657-659
- 第二节 “一切建筑工作才可以开始”659-674
- 一、贼名扔掉:两个匪首的不同结局659-663
- 1、w翎纳希菏龈5摹昂檬隆,
本文编号:603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0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