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党研究(1923-1945)
发布时间:2017-08-01 17:43
本文关键词:中国青年党研究(1923-1945)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青年党 性格 经费 宣传 武装 组织 国青合作 宪政运动
【摘要】:中国青年党,简称“青年党”或“中青”,1923年12月2日成立于法国巴黎。本论文围绕“青年党为何失败”这个中心问题,以专题的方式尝试对青年党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探究。 笔者将首先对青年党的缘起、巴黎创党等史事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并对其主要领导人作一简单介绍,其后以左舜生为个案,来分析青年党人的思想底色及性格特质。在这一基础上,对其经费、宣传、组织、武装、党际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就经费来说,青年党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党员所交纳的党费、收入税及特捐;二是社会各界、地方实力派捐助;三是国民党的资助。这些收入并不能解决其经费困难问题,而且副作用很多。于是,青年党想方设法,或精打细算、削减开支,或“以脑养胃”、“以报养报”、发展党营事业、创办党务基金,凡此种种“节流“与“开源”的努力,也并未根本上缓解其经费困局。自始至终,青年党几乎都处于经费困难的情形之中。 青年党领导人重视宣传,他们创办了大量的报刊,印发大量国家主义读物,并且充分利用开办书店、讲演、集会等手段来宣传其主张。青年党人也懂得一些宣传策略和技巧,在其宣传鼓吹之下,国家主义一度成为一股重要思潮,吸引了众多信众。不过,因为青年党自身行为的不当、经费的短缺,因为旗帜的污名化,因为没有把握住党报党刊的“党性”,因为以研究之心来做宣传之事等原因,青年党的宣传工作受到很大的制约,其效果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就组织而言,青年党有较长的历史,较普遍的组织,而且人数众多,其自称为“第三大党”并非虚妄之语。青年党也试图追求组织的严密性和纪律性,曾设置严厉的惩戒法令和严格的准入制度,拥有所谓“四道防线”,并有一定的党内清理淘汰机制,冀图把青年党打造成为拥有“钢的纪律”的“新革命党”。不过,青年党究竟是一个书生集团,青年党这种追求与青年党的党派性格格格不入,“书生集团”的个性使得青年党这种努力被自我消解。另外,青年党内的高层曾、左、李等人之间纠葛及引起的派系斗争,也削弱了青年党的内聚力。 青年党从1926年开始培植武力,随后多方努力,或派遣党员进入军校和军队,或试图掌握既有军事势力,或创办民团,一度培植了为数可观的武装力量,并进行了一些抗日和革命活动。但是,青年党人并没有根本意识到武装的重要性,也没有成功培育自己的党军,最后选择了放弃革命,放弃武装。 青年党与国民党曾长期处于尖锐的对抗状态。1931年后,面对国难,青年党主动提出“政党休战”,但并未得到国民党回应。1933年,在内外交迫的情形下,以左舜生为代表的青年党再次向国民党妥协和调适,这次得到积极的回应并获得蒋介石的邀请。随之,蒋、左“庐山会谈”开启了两党领袖沟通的渠道。1935年1月的“南京谈判”则奠定了合作的基础,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在反共基础上实现初步合作。1936年西安事变及次年春天的曾、左、李奉化之行则使两党关密切化,并通过国防参议会这些架构在抗战初期形成事实上完全合作。1938年蒋、左互致信函,两党正式合作形成。 青年党选择了放弃革命及与国民党合作之后,开始利用抗战时期的公开合法平台,积极参与推动战时的民主宪政运动。青年党人或连署提案,或创办报刊,或开座谈会,或推动成立民主促进机构,乃至秘密与其他中间人士抱团结成组织,热烈鼓吹,极力倡导,躬行实践。在省县市地方民意机构的成立及几次宪政高潮中均发挥了相当重要而关键的作用。但是,他们锲而不舍的辛勤浇灌却并没有开出宪政之果。
【关键词】:中国青年党 性格 经费 宣传 武装 组织 国青合作 宪政运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432.6;K26
【目录】:
- 曾辉博士学位论文答—员会成员名单5-6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3
- 绪论13-33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13-15
- 二、研究现状15-29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29-33
- 第一章 乱世书生群:青年党人物群像33-88
- 第一节 “醒狮”出现33-51
- 第二节 思想底色51-73
- 第三节 性格特质73-88
- 第二章 叫“苦”连天:青年党经费问题初探88-100
- 第一节 青年党经济困顿状况88-91
- 第二节 主要经费来源91-95
- 第三节 节流与开源95-98
- 结语98-100
- 第三章 研究乎,宣传乎:青年党宣传工作之得失100-126
- 第一节 宣传方式100-110
- 第二节 宣传技巧110-112
- 第三节 青年党宣传工作之检讨112-124
- 结语124-126
- 第四章 “钢的纪律”:青年党组织问题研究126-178
- 第一节 第三大党?126-150
- 第二节 书生集团?150-159
- 第三节 钢的纪律?159-170
- 第四节 派系之争170-176
- 结语176-178
- 第五章 “毛锥”焉能当“宝刀”:青年党武装问题研究178-198
- 第一节 青年党领导人对武装问题的认识178-181
- 第二节 从“摇笔杆”到“握枪杆”181-188
- 第三节 革命与抗日188-193
- 第四节 放弃革命,自断“干戈”193-196
- 结语196-198
- 第六章 福兮,祸兮:青年党与国民党合作关系之形成198-218
- 第一节 “政党休战”与“毁党救国”198-201
- 第二节 “宪政”压倒“革命”201-205
- 第三节 “庐山会谈”与“南京谈判”205-211
- 第四节 西安事变及奉化之行211-214
- 第五节 正式合作的形成214-215
- 结语215-218
- 第七章 宪政之梦:青年党与战时民主宪政运动218-273
- 第一节 战时民主宪政运动兴起之原因218-225
- 第二节 战时民主宪政运动之摇篮225-230
- 第三节 战时民主宪政运动之开展230-238
- 第四节 战时民主宪政运动之高涨238-247
- 第五节 民主力量的大汇合与宪政运动高潮之再起247-270
- 结语270-273
- 结论273-279
- 参考文献279-295
- 附录295-315
- 后记315-31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常燕生历史哲学探微[J];船山学刊;2010年01期
2 祝天智;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博弈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孙笑侠;;60年前《宪政》月刊的人与事[J];法学;2008年01期
4 郭道晖;;民主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宪政运动[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5 王建华;;民初政党经费来源研究——以共和(统一)、国民(同盟会)两党为个案[J];民国档案;2007年01期
6 杨思信;;国、共、青三党与收回教育权运动[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7 陈雷;;国民参政会与战时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8 陈纯柱;刘鹏鹏;;百年中国宪法变迁与宪政发展的特点和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张君劢、曾琦致蒋介石函[J];民国档案;2002年01期
10 吴洪成;;试论近代中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605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0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