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皖北地区团练研究
本文关键词:咸丰年间皖北地区团练研究
【摘要】: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清代发展到顶峰,这种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中央高度集权。然而在进入19世纪中期之后,由于内忧外患的不断加剧,君主专制制度受到极大挑战,清廷被迫向地方授予一些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权力,以期团结地方实力派共同维护统治。咸丰朝时期,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先后爆发,清政府的“经制之师”腐朽不堪,在镇压人民反抗上显得力不从心,咸丰帝不得不重新起用在嘉庆朝镇压白莲教起义出力甚大的民间团练。清廷出于维持基层社会低度军事化的初衷以及为防止团练尾大不掉,对民间团练虽加以鼓励但并未积极提供财政支持,并通过任命团练大臣以及给办团士绅加官进爵的手段以达到控制民间团练之目的。咸丰帝先后于1853年、1856年、1860年三次大规模任命团练大臣,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对皖北地区的影响最大。皖北地区为捻军兴起之地,清廷希望借助本地区之团练拖住捻军,为后来清军的围剿争得时间,同时也能够起到阻挡太平军北上之目的。吕贤基、周天爵、袁甲三、胜保等大员奉命在皖北举办团练,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不曾亲自办团,都是借助于地方士绅所办之团练来实现其目的。由于皖北地区不是太平天国和清廷争夺的中心,所以皖北团练主要职责就是镇压捻军起义。在此期间,由于受到清廷控制地方能力的弱化、宗族势力强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皖北地区也曾出现苗沛霖团练这类的不服从清廷的反叛势力。可以说,“苗练”的最终被剿灭是反叛性团练武装的必然结局。随着国内反抗势力逐渐被镇压,清廷不会放任掌握在民间士绅之手的团练发展壮大,成为新的威胁自身统治的军事力量,加之团练由于其自身先天的缺陷,也只能割据一时、一地,不能长久,所以最终才由朝廷大员曾国藩、李鸿章等将团练扩充成正式的国家军队。本文将皖北团练的兴起作为线索主轴,对咸丰时期皖北地区团练的兴起背景、过程以及与皖北其他势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着重对皖北团练的兵员来源以及资金来源进行全面梳理,并对皖北团练的两种形式即官团和民团进行细致探讨。皖北团练由于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社会环境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功能与弊端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咸丰年间 皖北地区 团练 捻军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2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前言12-18
- 一、选题依据12-13
- 二、学术史综述13-17
- 三、选题意义17-18
- 第一章、太平军兴与皖北地区团练的兴起背景18-26
- 第一节、团练起源与太平军兴18-21
- 第二节、皖北地区团练兴起背景21-26
- 一、兵力不足21-22
- 二、绿营腐化22-23
- 三、财政紧张23-26
- 第二章、皖北地区团练兴起与发展26-46
- 第一节、三次办团高峰26-33
- 一、第一次办团高峰26-28
- 二、第二次办团高峰28-30
- 三、第三次办团高峰30-33
- 第二节、皖北团练的两种形式33-42
- 一、官办团练34-39
- 二、民办团练39-42
- 第三节、团练的兵源与财源42-46
- 一、团练的兵源42-44
- 二、团练的财源44-46
- 第三章、皖北团练与其他势力的关系46-53
- 第一节、团练与官府的关系46-48
- 第二节、团练与宗族的关系48-50
- 第三节、团练与士绅的关系50-53
- 第四章、皖北团练的演变与功能、弊端53-62
- 第一节、皖北团练的演变53-56
- 第二节、团练的功能和弊端56-62
- 一、团练的功能56-58
- 二、团练的弊端58-62
- 结语62-64
- 参考文献64-70
- 致谢70-7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建英;;论皖北地区的古文化与古环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牛贯杰;十九世纪中期皖北的圩寨[J];清史研究;2001年04期
3 林琳;;音乐生态学视角下皖北坠子的流变[J];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05期
4 刘卫帅;;咸同年间豫东皖北地方社会失序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5 孟义昭;;明清时期皖北地域文化的历史变迁[J];蚌埠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6 孙晓莉;;民国时期皖北年俗[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7 汪燕敏;陈年红;;皖北地区贫困文化的经济学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白文刚,冀满红;皖北乡土因素与淮系集团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9 孙语圣;;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余晓宏;;以皖北地区丧葬礼仪为例解读礼仪的道德约束作用[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沈尧羲;;皖北县城教育集聚人口现象剖析——基于皖北县城调研分析[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2 刘贤腾;刘锋;;皖北地区空间不均衡增长战略初探[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3 黄数敏;沈尧羲;闫岩;;劳动力城镇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基于皖北531份企业员工问卷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4 干迪;黄淑敏;赵进;;皖北中心村集中建设对村镇职能影响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5 徐迎春;;皖北地区水旱灾害及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白文刚;;近代皖北乡村宗族与淮系集团的崛起[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穆小宏;;皖北中小城市发展方向探索——以亳州、蒙城、灵璧为例[A];2013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王于uJ;;难忘的第一课[A];文化战士天地[C];2011年
9 马红雨;毕娅欣;金国玺;;皖北地区汉族人群CTLA-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Graves病、Graves眼病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安徽记者 李远峰;皖北旅游开始大突围[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本报驻安徽记者 李远峰;寻找皖北旅游发展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吴林红 聂扬飞;皖北崛起正当时[N];安徽日报;2010年
4 组稿 何怀光;让皖北飞[N];江淮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常河;皖北突围,,只在今朝[N];江淮时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吴昊 郑淑琼 郭宇廷;“皖北振兴,我们有信心”[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1年
7 记者 吴永红;深入推进省属企业与皖北合作[N];安徽日报;2011年
8 宋斌;皖北步入发展快车道[N];安徽经济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吴林红;刮目看皖北[N];安徽日报;2012年
10 通讯员 尔实;加快皖北科学发展步伐[N];安徽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红梅;皖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曼;皖北地区城市和农村广场舞发展现状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春江;皖北地区布加综合征人群分布及JAK2 V617F、exon12基因点突变检测的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5年
3 孙昊;水资源约束下皖北经济发展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4 范亚伟;皖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支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5 葛唯一;咸丰年间皖北地区团练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徐迎春;皖北地区治水与经济发展[D];安徽大学;2004年
7 张欣荣;皖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8 赵淑琪;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9 姜洪宇;空间竞争力视角下的皖北地区村庄类型划分及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1年
10 高瑷t
本文编号:618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18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