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预备立宪中的资政院

发布时间:2017-08-06 09:10

  本文关键词:清末预备立宪中的资政院


  更多相关文章: 资政院 预备立宪 议员 议会 第一次常年会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代议机构,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政院的设立与议事是中国近代力图实施宪政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代议制在中国的一次大胆尝试。在此意义上,对资政院进行全面研究有助于更好理解和把握清末预备立宪。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资政院褒贬不一。本论文试图通过对资政院的全面考察,呈现资政院之原貌,并对资政院在清末预备立宪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历史价值予以客观的评价。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资政院之创设背景与性质定位”。该章有两大部分内容:一是资政院创设的背景。资政院的产生是清末预备实施宪政的结果。原本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官方宪政之路全部切断,立宪前途一片黑暗。截至二十世纪初期,宪政实践活动得以在朝廷展开,既得益于民间对宪政的推动与部分朝廷大臣最终对宪政思想的接纳,也成之于朝廷无奈下的选择与让步。资政院便在此背景中产生。二是资政院之性质定位。对于资政院的组织形式与性质定位,朝廷创设的初衷与最终定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期间几经变迁。资政院由最初的“上情下达,采舆论之地”,到“博采群言”,最终到“立议院之基础”,在文件层面上具备议院基础之职能。第二章为“资政院设立与运行的法律框架”,主要介绍与评价资政院设立及运行的一系列文件。一类为设立资政院的相关文件,主要包括《资政院院章》、《资政院议员选举章程》等;另一类是规范资政院活动的相关规则,包括《资政院议事细则》、《资政院分股办事细则》等。这些文件为资政院的设立与活动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就其内容而言,它们既有符合宪政理念的较先进性的规则,亦存在包含官本位等思想的不恰当规定。第三章为“资政院人员的构成”。资政院作为清末立宪活动的机构,其成员的身份、思想和行为直接决定着资政院的实际面貌。该章首先对资政院议员的产生进行介绍与分析。资政院议员由八类人员组成,由于其身份差异较大,因而不同的议员分别采用不同的产生方式。其次,对议员进行背景与结构分析,探寻其议场内外行为的根源。最后,对总裁、副总裁等其他人员予以介绍。第四章为“资政院的立宪政治活动”。该章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资政院的议事准备与总体情况。朝廷上下为资政院常年会的召开进行一系列准备,包括议事场所确定、速记生培养与政府部门议案准备等,同时,议员亦为会议进行提前练习与准备。开议后,部分议员在议场内外表现活跃,但也有三分之一的议员未出席会议或未曾发言。而议员之间、议员与议长之间以及议员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不断。本文对这一现象予以剖析,客观揭示资政院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为资政院重要宪政活动的介绍与评价。资政院在常年会期间进行的主要宪政活动包括:监督政府的尝试、审议国家财政预算、《新刑律》等重要立法活动。资政院对政府的监督通过质问与弹劾行为完成。质问权是资政院院章明确规定的权力,议员们针对政府的行政事务提出众多质问说帖。弹劾权的行使是资政院对政府监督的重要手段。虽然弹劾军机大臣议案经历三起三落、反反复复,最终以“被留中”为结局,但议员挑战政府权威的尝试“嚣张”了民气,给予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迎头痛击。资政院对宣统三年财政预算案的审议是第一次常年会重要的、也是耗时最多的议事活动。通过大量核减经费的方式,资政院完成预算案的审议,但也为该议案的实际执行埋下隐患。资政院审议的法律案共有11项,其中新刑律案是最重要亦影响最广的法律案。第五章为“资政院制度特色、活动评析与历史价值”。本章主要从资政院制度设计的特色、议事活动的评析与历史价值三个方面对资政院进行较客观全面的评析。资政院的制度设计仿自日本帝国议会,但又在其制度基础上增加更多约束性元素,使资政院在制度上呈现出比二元君主制下的议会更趋保守的特征。议事活动所呈现的资政院比制度设计所预设的更具有现代议会的特征。虽然资政院议事活动存在诸多问题,其议案议决效力亦让人失望,但是与朝廷预设的通达上下舆情的资政院相比较,资政院的实际活动更加符合预设上下议院之基础的定位,这一议院基础的定位并非上谕或院章赋予的,而是资政院总裁与议员们以自己的行动努力争取的,议员们的许多行为表现可圈可点。资政院在制度与议事活动方面均无法与现代议会媲美,但其历史价值不容抹杀。资政院是全国性代议机构之发端,其议事活动激发国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同时为中国将来实施议会制度积累宝贵经验。
【关键词】:资政院 预备立宪 议员 议会 第一次常年会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9;D921;K252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3
  • 引言13-18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3-14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三、研究方法17
  • 四、研究创新17-18
  • 第一章 资政院创设之背景与性质定位18-33
  • 第一节 资政院创设之背景18-22
  • 一、民间对宪政的推动18-19
  • 二、朝廷关于立宪的争论与妥协19-22
  • 第二节 资政院之性质定位22-33
  • 一、代议机关最初之设想23-24
  • 二、官制改革对资政院的性质定位24-28
  • 三、时人对资政院设立及其性质的讨论28-33
  • 第二章 资政院设立与运行的法律框架33-66
  • 第一节 在争议中诞生的《资政院院章》33-53
  • 一、民间团体提出的院章33-36
  • 二、舆论压力下产生的残缺院章36-40
  • 三、“迟到”的完整院章40-48
  • 四、仓促修订的院章48-51
  • 五、革命浪潮中产生的院章51-53
  • 第二节 议员产生的法律依据53-60
  • 一、《资政院议员选举章程》53-58
  • 二、承办互选活动部门出台的详细规则58-59
  • 三、各省出台的谘议局互选议员办法59-60
  • 第三节 资政院运行规则60-66
  • 一、《资政院议事细则》和《资政院分股办事细则》60-63
  • 二、《资政院旁听规则》63
  • 三、资政院相关的费用及《资政院公费旅费规则》63-65
  • 四、《资政院附设速记学堂章程》65-66
  • 第三章 资政院人员的构成66-95
  • 第一节 资政院议员的产生66-85
  • 一、贵族议员的产生66-68
  • 二、硕学通儒议员的产生68-70
  • 三、纳税多额议员的产生70-74
  • 四、各部院衙门官议员的产生74-81
  • 五、民选议员的产生81-85
  • 第二节 议员的背景与结构分析85-88
  • 一、议员的年龄结构85-87
  • 二、议员的传统教育背景87
  • 三、议员的新式教育背景87-88
  • 第三节 资政院的其他参与者88-95
  • 一、总裁与副总裁88-92
  • 二、帮办与协理92-93
  • 三、秘书厅的组建93-95
  • 第四章 资政院的立宪政治活动95-141
  • 第一节 资政院议事准备与总体情况95-122
  • 一、资政院议事准备95-105
  • 二、资政院议场内外的总体情况105-122
  • 第二节 资政院监督政府的尝试122-129
  • 一、弹劾军机大臣的前因123
  • 二、三次弹劾的起落与社会之关注123-128
  • 三、弹劾军机大臣案的发起与失败之原因128-129
  • 第三节 审议国家财政预算129-134
  • 一、预算案交议风波130-131
  • 二、预算股分科审查131
  • 三、资政院常年会对预算案的审查131-134
  • 第四节 资政院的立法活动134-141
  • 一、法律议案的基本情况134-135
  • 二、新刑律案——挑战传统礼教的尝试135-141
  • 第五章 资政院制度特色、活动评析与历史价值141-164
  • 第一节 仿自日本又异于日本的资政院制度设计141-149
  • 一、资政院制度模式之选择及其原因141-143
  • 二、资政院与日本帝国议会之制度比较143-147
  • 三、资政院制度设计之二重性147-149
  • 第二节 资政院议事活动之评析149-157
  • 一、常年会议事存在的问题150-151
  • 二、资政院议案议决之效力评析151-155
  • 三、资政院议事活动之成就155-157
  • 第三节 资政院之历史价值157-164
  • 一、评价资政院历史价值需事先澄清的问题157-159
  • 二、资政院是全国性代议机构之发端159-160
  • 三、资政院激发国民政治参与160-162
  • 四、资政院为中国将来实施议会制度积累宝贵经验162-164
  • 结论164-167
  • 附录167-215
  • 附录 1:宗室王公世爵资政院议员名单167-168
  • 附录 2:满汉世爵资政院议员名单168-169
  • 附录 3:外藩王公世爵资政院议员名单169-170
  • 附录 4:宗室觉罗资政院议员名单170-171
  • 附录 5:硕学通儒资政院议员及备选名单171-173
  • 附录 6:宁、苏纳税多额议员选举人173-174
  • 附录 7:纳税多额议员及备选名单174-176
  • 附录 8:各部衙门官互选资政院议员及备选名单176-183
  • 附录 9:谘议局互选资政院议员名单183-184
  • 附录 10:资政院秘书官成员名单184-185
  • 附录 11:第一次常年会议事表185-196
  • 附录 12: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特任股员选定情况表196-199
  • 附录 13: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议员发言次数统计表199-201
  • 附录 14: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议员情况统计表201-215
  • 参考文献215-221
  • 后记221-22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2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靖;;清末资政院第二次年会弹劾盛宣怀案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2 左攀;唐仁郭;;论资政院激进特征的政治生态影响——以“弹劾军机大臣案”为中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3 唐靖;曹阜孝;;杨度与清末资政院《新刑律》议案的争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唐靖;;汪荣宝与清末资政院新刑律议案的审议颁布[J];昭通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5 聂鑫;;资政院弹劾军机案的宪法学解读[J];法学研究;2013年06期

6 李启成;;议事之学与近代中国的民权演进——从《资政院议事细则》到《民权初步》[J];法学家;2013年03期

7 杨小莹;;论晚清“议会”约束皇权的宪政举措——以资政院第一次弹劾军机案为视角[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3年02期

8 李启成;;儒学信仰、法政新知与议员风骨——从晚清资政院议员之操守谈起[J];比较法研究;2013年01期

9 任晓兰;常丽媛;;论清末资政院预算审查权的确认与行使[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李启成;;君主立宪的一曲挽歌 晚清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百年祭[J];中外法学;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雪飞;东北三省咨议局、资政院及第一届国会、省议会议员选举考略[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锐;清末资政院弹劾军机大臣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曹双丽;清末资政院的民选议员[D];湘潭大学;2007年

3 祝新生;论资政院中的钦选议员[D];湘潭大学;2007年

4 魏彬;资政院第二次年会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29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29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f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