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对华军火禁运研究(1900-1903)

发布时间:2017-08-06 19:09

  本文关键词:列强对华军火禁运研究(1900-1903)


  更多相关文章: 晚清 义和团 军火 禁运


【摘要】:武器(Weapons or Arms)为战争的基本要素,从古至今制造军火器械即为国家要务。所谓军火,遂为现代国家国防及治安之必备。而其涵义泛指军用武器、弹药、装备及军需品。晚清以降,中国开始从外洋大规模的采购海陆军装备,从步枪到铁甲舰,轻重武器都有大量购进。加之国内兵工厂产能不足、效率低下。使得清军的武器供应严重依赖进口。而当1900年列强第一次军火联合禁运降临,对清朝的国防与外交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叙述时段以1900年7月17日法国照会各国,开始对华联合军火禁运为始,止于1903年9月7日辛丑条约中所定两年禁运期满,本文力图展示此次禁运的全貌,揭示禁运产生的时代背景,禁运得以达成的内外动因。以及禁运展开之后,清政府与英、法、俄、德等国的外交博弈,从而最终形成的妥协结果,并阐述禁运的手段以及禁运的效果,及最终走向崩解的过程。文章也因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此次选题的背景、意义以及该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并阐述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开始展开正文,首先略述晚清以来历次战争中,西方国家以保持中立为由,动辄对中国停运军火的概况,但均只是战时的临时措施,而不像此次军火禁运由各国共同实施,且前后持续四年之久;其次探究法国建议被各国采纳之动因,主要从违反国际法与黄白种争两大因素考量。此次禁运由法国提议,起因是中国违反国际法,攻击各国在华侨民与基督教,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与日本书记官杉山彬在暴乱中被乱军所杀。并动用了装备以西方现代化武器的国防军,向西方驻华使馆发动进攻。此外,排外事变的发生,因“黄白种争"的因素亦使西方重新审视对华军火输出政策,各国对于黄祸存在着相当的担忧。在整个中国境内,出现大规模的排外事件,西方认为,中国事变的目的是肃清基督徒,使中国不再遭受外国的侵略和屈辱。对此各国认为必须采取断然处置之措施,严格对华军火的管控。法国于1900年7月17日照会各国,对华开始实施武器禁运。1900年10月4日,法国首先向其他各国提出6项议和条件,其中就明确包括继续禁止对华输入军火的条款,以便从根本上削弱清政府的抵抗力量,加快清政府的屈服进程,并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各国对华普遍的怒火使得列强此时采取一致政策,同意继续对华军火禁运;再次着重叙述禁运展开之后德、英、美、俄等大国态度,德国因公使被杀,颜面无存,加之各国对华一致行动的精神,使得德国禁运初期严格执行了禁运政策,但其在华特殊的军火利益又决定了德国在日后率先放松禁制。英国在华利益最重,此次排外事变对其打击最为沉重,故英国持严禁态度,但是其为维护在华既得利益,亦不愿他国借此禁运之机,过分削弱中国。美国自初即对禁运采取相对消极的态度,美国在华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它乐于见到一个能够维持安定秩序的中国,而不是可能因禁运导致基本武装丧失的国家,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美国在军火禁运一事上多有为中国争取减轻处罚的举动。俄国对于中国东北地区抱有野心,希望与中国单独就东北事宜订立条约,并在条约中载有军火禁入满洲之语,俄国欲借军火禁运之机将中国军事势力驱逐出东北,达到蚕食吞并中国满洲地区的目的。本章最后论及清廷朝野内外的反应。清廷中央及以张之洞、刘坤一为代表的洋务重臣对于禁运的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禁运将使中国国内军工遭受巨大打击,且难以维护国内统治秩序,为此,清政府希望禁运只是暂禁,以不禁物料为好。但是因担忧和约迟迟难以订立,清廷难以还都,从大局考虑,清廷最后与西方达成妥协:即禁运暂禁两年,但是禁运军火的范围并未明确。第三部分主要讲述禁运生效之后的执行手段与执行情况,各国纷纷出台禁运法令或声明,首先明确禁运管辖的区域及对象。在本国及其所属殖民地,甚至在租界、中国的港口范围内,对本国在华侨民、中国官方及普通民众严密检查。其次在禁令中确定禁运军火的项目,禁止任何武器或相关材料进入中国境内。在具体实施上,包括拒绝交付已订立合同的军火、禁阻新订单的签订,并且禁运国家都存在延伸的禁制,扩大对军火物料的禁运。虽然禁运协议初期较为严格的被执行,但是军火走私情形及个别禁运国的禁制放松,使得禁运漏缺不断扩大,各国也因此通过辛丑条约及通商条约强化禁运,对禁运形成正式的统一文件,在辛丑条约第五款即明确规定不准军火及制造武器的材料输入中国,为期两年,如果有必要可以将两年之期延展。但这仍然无法阻止禁运走向崩溃,1903年禁运期满时,对华军火主要供应国德、英、日宣布解除禁运,禁运在事实上土崩瓦解。第四部分论及禁运的深刻影响,包括对海陆军建设,国内兵工厂以及晚清军事改革的影响。在禁运期内,清政府未能获得一艘外洋军舰,即使在本国军舰制造上,也遭受着材料缺乏的窘迫境遇,整个禁运期内也仅仅有两艘炮艇下水。即使在军火禁运后,列强对华军售以枪炮为主,军舰等大项军备被严格控制输出,晚清海军虽有心图谋振兴,但是难以采购到先进军舰,自然难以形成战力。军火禁运使得中国海军的振兴难以实现。而陆军尚且能够依托国内兵工厂,得到一定的军械供给,加之禁运后期列强在轻武器上的禁制放松,陆军得以建设。由此清政府将军事改革放在新式陆军的编练上,提出新军三十六镇计划等。第五部分是结语。对禁运进行简要的回顾。
【关键词】:晚清 义和团 军火 禁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5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绪论12-16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2-13
  • 二、学术动态13-16
  • 第一章 对中国禁运军火的肇始16-50
  • 第一节 法国提议对华军火禁运16-28
  • 一、对华军火禁运概况16-20
  • 二、禁运形成的原因20-28
  • 第二节 列强对华军火禁运的态度28-38
  • 一、列强一致赞成军火禁运28-30
  • 二、各国围绕军火禁运的角力30-35
  • 三、军火禁运与中俄满洲交涉35-37
  • 小结37-38
  • 第三节 清政府的立场与反应38-50
  • 一、清廷中央的反应38-41
  • 二、地方督抚的反应:以张之洞、刘坤一为视角41-44
  • 三、清廷交涉的底线44-49
  • 小结49-50
  • 第二章 禁运的执行情况:从强化走向崩溃50-68
  • 第一节 禁运的初步实施与执行51-62
  • 一、禁运的初步实施51-54
  • 二、禁运的执行54-56
  • 三、各国禁运的措施56-62
  • 第二节 禁运的短暂强化与禁运走向瓦解62-68
  • 一、禁运的短暂强化62-63
  • 二、禁运的背离情况63-66
  • 三、禁运的崩解66-68
  • 第三章 军火禁运的深刻影响68-74
  • 一、禁运与海军的装备68-69
  • 二、禁运与陆军的装备69-72
  • 小结72-74
  • 结语74-76
  • 附录76-84
  • 附录一、英国对华武器禁运修正案76-77
  • 附录二、清末海军舰只表77-81
  • 附录三、军火禁运章程81-84
  • 参考文献84-88
  • 后记88-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永军;白雁钊;;德国影响下的晚清军事变革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09年02期

2 葛夫平;论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法国对华外交[J];近代史研究;2000年02期

3 王建华;德国与晚清军事近代化[J];江海学刊;2004年05期

4 张家瑞;李鸿章与晚清海军舰船装备建设的买与造[J];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03期

5 滕德永;;清政府的军械外购与辛亥革命[J];明清论丛;2011年00期

6 滕德永;;清末新政期间列强对中国军火市场的争夺[J];军事历史研究;2013年01期

7 白剑光;张继红;;浅析中国近代武器装备制式化问题[J];军事历史;2009年03期

8 王建华;论列强对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影响[J];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9 王宗运;杨增强;;论俄国远东政策对清政府“以夷制夷”外交的影响[J];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01期

10 王双印;甲午战后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述论(1896~1911)[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06期



本文编号:631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31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f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