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农村复兴思潮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15:24
本文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农村复兴思潮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20世纪30年代 乡村建设 农村复兴 民族复兴 现代化
【摘要】:农村复兴思潮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救亡图存和现代化道路及追求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对社会矛盾和时代挑战进行积极回应的产物。早在20年代后期,在国民革命的影响下,知识分子已把目光投向农村,自觉地进行建设农村和复兴农村的活动,进入3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民族危机加剧,农村复兴思潮日益凸显而成为主流思潮。倡导和参与农村复兴的知识分子企图通过体制内改良,复兴农业,促兴工业,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本文试图在民族复兴的背景下,以现代化为主线,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的方法,全面考察农村复兴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系统梳理农村复兴思潮的发展脉络,总体述评农村复兴思潮的主要内容,具体剖析具有代表性知识分子的农村复兴思想,详细解读著名媒体复兴农村的观点,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对知识分子复兴农村的论争进行评述,总结农村复兴思潮的特点和历史作用,揭示这一思潮在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鸦片战争后,我国农村开始走向衰落。尤其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自然灾害的频仍,中国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具体表现为农村经济破产,政治纷乱,社会失序,乡村教育衰落,30年代民族危机加剧,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危机的程度。面对民族危机和农村危机,知识分子纷纷提出复兴农村的主张,有人从中国传统农本文化中寻找复兴农村的资源,提出“以农立国”的主张;有人对中国乡约进行研究整理,汲取乡约中的合理成分,通过补充和改造乡约,从传统乡约中寻找建设农村的合理因素;有人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奉为建设农村的指导思想;还有人借鉴西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乡村教育进行改造。可以说,农村复兴理论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近代西方文化,是多种文化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复兴思潮的发展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清末以来地方自治的推行,引起20年代后期村治思潮的兴起,乡村教育危机引发了知识分子对乡村教育改造的思考并出现乡村教育思潮,这一时期是农村复兴思潮的兴起期。30年代前中期,农村经济破产,救济农村、建设农村、复兴农村成为潮流,农村复兴思潮向前发展,随着民族危机加剧,民族复兴思潮兴起,进一步推动农村复兴思潮走向高涨,此为农村复兴思潮的第二个时期即发展高涨期。第三个时期为转型衰落期,全面抗战爆发后,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主要任务,乡村建设向农村联合阵线转型,农村复兴运动向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农村复兴思潮被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思潮代替。复兴农村的团体机关众多,农村复兴运动也有多种叫法,或叫村治运动,或叫乡村教育运动,或叫农村合作运动,或叫农业推广运动等。各种机关团体复兴农村的事业主要包括实行农村自治、改造农村教育、组织农村合作、实施农业推广、活跃农村金融、发展乡村工业等内容。由于农村复兴团体建设农村的入手方法和侧重点不同,乡村建设领袖的学养和理论依据有别,形成不同的农村复兴理论。在农村复兴运动中,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如梁漱溟、晏阳初、高践四、许仕廉等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系统的、有价值的农村复兴思想。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是严重的文化失调问题。他主张建立乡农学校,依靠知识分子下乡和农民打成一片,运用教育和合作的方法,走农业引发工业的道路,复兴农村,创造新文化,在中国建立一个理想的新社会。晏阳初针对中国农村存在着“愚穷弱私”四大病症,采取“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复兴农村,为民族复兴奠基。高践四主张开展民众教育,培养民众团体,挽救农村经济衰落。方显廷提出发展乡村工业,建立农村合作组织,由政府推动进行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现代化。许仕廉主张复兴农村应以整个社会为对象,从地方自然经济区域入手,运用计划的、科学的方法,通过复兴农村,以谋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梁漱溟等人的农村复兴思想多角度地展示农村复兴思潮的全貌。农村经济破产,引起媒体的关注,报刊杂志纷纷刊发救济农村的文章,提出复兴农村的主张。《独立评论》对农村破产现状有着深刻的认知,详细剖析农村破产的原因,对农村复兴方案进行多元设计。《中国经济》概括了中国农村破产的具体表现,指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与封建势力的剥削是中国农村破产的根本原因,并对复兴农村提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大公报》以媒体应有的责任和使命,派记者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报道农村破产现状,分析破产原因;创办《乡村建设》副刊,广发复兴农村言论;并身体力行组织赈灾募捐活动,救济受灾农村。《东方杂志》设置农村议题,凸显农村地位重要,利用媒体功能,传播农村复兴思潮,督促政府实施复兴农村的各种措施。正是由于报刊杂志的宣传和鼓吹,农村复兴运动由少数人的主张变为一种社会思潮,由涓涓细流,汇合成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为救济农村,复兴农村,来自不同阵营的知识分子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提出不同的救济农村主张,在复兴农村方法和路线上产生分歧和论争。论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关于救济农村是实行“无为”政治还是“有为”政治的论争;关于复兴农村是“从农业引发工业”还是“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的论争;关于复兴农村是进行革命还是进行改良的论争。实际上,论争双方已超越了农村复兴这一具体问题,体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国民经济建设重心问题和国家前途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思考。3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迫在眉睫,民族复兴与国家现代化成为农村复兴思潮的一条主线。从价值目标上看,复兴农村最终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农村复兴运动的实质看,农村复兴运动是致力于乡村人的现代化的运动;从农村复兴的手段看,农村复兴运动是运用改良的手段,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复兴运动推动了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合,加强了对一盘散沙乡村社会的整合,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民族复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农村复兴思潮是时代的产物,是由爱国知识分子倡导与推动,虽然农村复兴运动具有改良性质,但在挽救中国的进程中,革命与改良并行不悖,都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农村复兴运动促进中国农村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值得肯定。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 乡村建设 农村复兴 民族复兴 现代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82;K263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7
- 第1章 绪论17-33
-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17-20
- 1.2 学术史回顾20-28
- 1.3 研究思路、本文结构及创新28-33
- 第2章 农村复兴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33-75
- 2.1 农村复兴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33-54
- 2.1.1 农村经济破产33-41
- 2.1.2 国内政治变动41-47
- 2.1.3 乡村教育衰落47-51
- 2.1.4 民族危机加剧51-54
- 2.2 农村复兴思潮的思想文化来源54-75
- 2.2.1“以农立国”的农本思想54-59
- 2.2.2 传统乡约制度59-66
- 2.2.3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66-70
- 2.2.4 西方实验主义教育哲学70-75
- 第3章 农村复兴思潮的发展演变75-125
- 3.1 农村复兴思潮的兴起75-88
- 3.1.1 从地方自治到村治思潮75-80
- 3.1.2 从乡村教育危机到乡村教育思潮80-88
- 3.2 农村复兴思潮的发展与高涨88-116
- 3.2.1 从农村经济破产到农村复兴思潮88-99
- 3.2.2 农村复兴思潮发展与高涨的表现99-116
- 3.3 农村复兴思潮的转型116-125
- 3.3.1 从乡村工作讨论会到乡村运动联合战线116-120
- 3.3.2 从乡村建设实验区沦陷到乡村救亡运动兴起120-125
- 第4章 农村复兴思潮总体考察125-177
- 4.1 农村复兴运动的基本观念125-129
- 4.2 农村复兴思潮的主要内容129-173
- 4.2.1 实行农村自治129-137
- 4.2.2 改造农村教育137-145
- 4.2.3 组织农村合作145-153
- 4.2.4 实施农业推广153-159
- 4.2.5 活跃农村金融159-167
- 4.2.6 发展乡村工业167-173
- 4.3 复兴农村的几种理论173-177
- 第5章 农村复兴思潮个案分析177-249
- 5.1 梁漱溟的农村复兴思想177-197
- 5.1.1 建立乡村组织178-183
- 5.1.2 知识分子与农民打成一片183-185
- 5.1.3 推行教育与合作185-189
- 5.1.4 由农业引发工业189-194
- 5.1.5 建立理想的新社会194-197
- 5.2 晏阳初的农村复兴思想197-216
- 5.2.1 推行农村“四大教育”197-203
- 5.2.2 研究实验、训练人才、表证推广203-207
- 5.2.3 实行政教合一207-211
- 5.2.4 进行民族再造211-216
- 5.3 高践四的农村复兴思想216-229
- 5.3.1 实施民众教育216-222
- 5.3.2 培养民众团体222-225
- 5.3.3 挽救农村经济衰落225-229
- 5.4 方显廷的农村复兴思想229-238
- 5.4.1 分析农村复兴的诸多不利因素230-232
- 5.4.2 发展乡村工业232-234
- 5.4.3 建立农村合作组织234-235
- 5.4.4 由政府推动,,进行农村整个建设235-237
- 5.4.5 追求农村之现代化237-238
- 5.5 许仕廉的农村复兴思想238-249
- 5.5.1 以整个社会为复兴农村工作对象238-242
- 5.5.2 以地方自然经济区域为乡村建设最低单位242-244
- 5.5.3 计划的、科学的方法244-246
- 5.5.4 谋民族生存与发展、创作新民246-249
- 第6章 报刊杂志中的农村复兴思想249-299
- 6.1 《独立评论》的农村复兴思想249-257
- 6.1.1 认识农村破产现状249-252
- 6.1.2 剖析农村破产原因252-254
- 6.1.3 设计农村复兴方案254-257
- 6.2 《中国经济》的农村复兴思想257-277
- 6.2.1 《中国经济》对中国农村破产的概括258-263
- 6.2.2 《中国经济》对农村破产原因的分析263-271
- 6.2.3 《中国经济》复兴农村的主张271-277
- 6.3 《大公报》的农村复兴思想277-285
- 6.3.1 向政府提出复兴农村建议278-280
- 6.3.2 广发农村复兴言论280-283
- 6.3.3 救济受灾农村283-285
- 6.4 《东方杂志》的农村复兴思想285-299
- 6.4.1 强调农村地位重要286-289
- 6.4.2 传播农村复兴思潮289-296
- 6.4.3 监督政府复兴农村行为296-299
- 第7章 知识界关于农村复兴问题的论争299-337
- 7.1 “无为”政治还是“有为”政治299-309
- 7.1.1 论争缘起299-300
- 7.1.2 论争内容300-307
- 7.1.3 对两种救济农村观的评议307-309
- 7.2 “从农业引发工业”还是“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309-327
- 7.2.1 “从农业引发工业”310-313
- 7.2.2 “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313-318
- 7.2.3 对“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的反驳318-321
- 7.2.4 对两种复兴农村观的评析321-327
- 7.3 改良还是革命327-337
- 7.3.1 要不要推翻帝国主义327-332
- 7.3.2 要不要推翻封建主义332-334
- 7.3.3 对论争的评议334-337
- 第8章 农村复兴思潮的特点与影响337-381
- 8.1 农村复兴思潮的特点337-366
- 8.1.1 民族复兴的目标追求337-343
- 8.1.2 现代性的价值取向343-352
- 8.1.3 改良性的方法选择352-366
- 8.2 农村复兴思潮的影响366-381
- 8.2.1 有利于推动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合366-369
- 8.2.2 有助于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整合369-372
- 8.2.3 对中国现代化进行有益的探索372-376
- 8.2.4 为民族复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76-381
- 结语381-391
- 参考文献391-407
- 致谢407-409
-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409
本文编号:645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45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