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湖北省水灾与抗洪救灾研究(1949-1956)
本文关键词:建国初期湖北省水灾与抗洪救灾研究(1949-1956)
更多相关文章: 建国初期 湖北省 防汛救灾 成就 经验与不足
【摘要】:中国历来是一个多种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抗灾救灾成为中国历届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建国初期,在新旧政权交替,执政党面临执政资源相当匮乏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连续发生了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居于长江流域腹地的湖北省不仅面临着旧势力的破坏和千疮百孔的破败局面,而且还发生了严重的水旱灾害,特别是1954年,湖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巨大洪灾。天灾人祸使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给新生政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对此,省委省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第一任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说:“防汛抗灾是湖北天大的事。”省政府承担起组织领导防汛救灾的重任。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湖北省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的方针政策和法令法规,新建了相关机构,初步形成了上下一贯的救灾体制;在这种举国体制下,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大力防灾、抗灾、救灾。他们组织全省民众加固堤坝、兴修水利、实施治理水患的综合举措;进行灾前防汛和灾后生产自救,对灾民进行紧急救助和妥善安置,领导、扶助他们开展农、副业生产,与严重的水灾作坚决的斗争;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全力动员全省人民,积极调动全省各阶层民众的积极性,使得灾区人民和非灾区人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全力协助政府抗灾救灾,加上全国其它兄弟省区的鼎力相助,使救灾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最终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政权的巩固。建国初期湖北省水灾救助积累了一些不同于以往历届政府的经验,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这些不足和缺陷正是今天防灾救灾工作所要吸取的教训。 本文以建国初期湖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全省人民进行的防灾、抗灾、救灾工作为研究基点,以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变动为背景,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7年内湖北省应对自然灾害的实践和历史经验。由于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湖北省抗洪救灾的实践和经验是在历次大水灾中逐步摸索和形成的,特别是在经历1954年的特大水灾后基本完善。7年间实际形成了举国上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全民动员的抗洪救灾局面。本文在总体研究取向上注意如下两点:首先,注意从抗灾救灾的具体方针、措施和实际效果中考察当时中国共产党应对自然灾害的实践和历史经验。其次,注意从抗灾救灾过程中考察党、国家与民众的互动关系。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建国初期湖北省党委和政府领导人民抗洪救灾的史实,还原历史原貌,促使当代的灾害史研究进一步深入,并通过抗灾救灾这一重大事件来看出新生政权在内忧外患,执政资源匮乏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如何积极应对灾害、整合社会、获得拥护、巩固政权,并为我国当前的抗灾救灾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建国初期 湖北省 防汛救灾 成就 经验与不足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2.5;K2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绪论13-27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13-17
- (一) 选题缘起13-15
- (二) 研究意义15-17
- 二、学术史回顾17-21
- (一) 研究内容17-19
- (二) 研究局限及提升空间19-21
- 三、概念界定21-25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25-27
- (一) 研究思路25-26
- (二) 研究方法26
- (三) 研究的创新点26-27
- 第一章 建国初期湖北省严重的水灾灾情和成因27-45
- 一、建国初期湖北省政权的建立和行政区划27-31
- (一) 湖北省政府的成立27-28
- (二) 省属地方行政区划概况28-29
- (三) 新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状况29-31
- 二、建国初期湖北省严重的水灾灾情31-41
- (一) 全国的水灾灾情31-32
- (二) 湖北省严重的水灾灾情32-41
- 三、灾情成因41-45
- (一) 地理因素41-43
- (二) 历史原因43-44
- (三) 战争因素44-45
- 第二章 建国初期湖北省救灾体制的初步建立45-56
- 一、湖北省防汛救灾的方针政策45-48
- (一) 防汛方针46-47
- (二) 救灾方针47-48
- 二、防汛救灾机构的新建48-52
- (一) 救灾机构的新建48-50
- (二) 防汛机构的新建50-52
- 三、防汛救灾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执行52-56
- 第三章 建国初期湖北省的抗洪抢险工作56-83
- 一、荆江分洪工程的修建56-62
- (一) 修建原因56-57
- (二) 规划述略57
- (三) 工程实施57-60
- (四) 工程完成的重大意义60-61
- (五) 工程运用及效益61-62
- 二、1949年至1953年的抗洪抢险情况62-66
- (一) 1949年的抗洪抢险概况62-63
- (二) 1950年防汛情况63-65
- (三) 1952年防汛情况65-66
- 三、1954年抗洪抢险情况66-76
- (一) 组织动员66-70
- (二) 查堤防汛、加固培修堤防70-74
- (三) 采取紧急分洪,牺牲局部保全局74-76
- 四、1955—1956年的抗洪抢险情况76-83
- (一) 1955年的抗洪抢险情况76-79
- (二) 1956年的抗洪抢险情况79-83
- 第四章 建国初期湖北省的救灾工作83-132
- 一、抢救与安置灾民83-95
- (一) 抢救灾民83-85
- (二) 转移灾民85-95
- 二、实施临灾救济95-114
- (一) 粮款紧急赈济95-101
- (二) 以工代赈,进行修堤101-105
- (三) 对灾民实行医疗救助105-114
- 三、组织灾民生产自救114-132
- (一) 通过减租减息运动促进灾民生产自救115-117
- (二) 发放农贷扶助,支援灾区生产117-122
- (三) 通过互助合作运动促进灾民生产救灾122-125
- (四) 大力发展副业和手工业生产,依靠供销合作社收购和推销125-132
- 第五章 人民军队是抢险救灾的主力军132-142
- 一、修建大型水利工程132-135
- 二、参加抗洪抢险135-139
- 三、捐献款物救济灾民139-142
- 第六章 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对救灾工作的响应和推动142-161
- 一、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救灾动员142-147
- (一) 召开各类会议143-145
- (二) 通过报纸媒介等进行舆论宣传145-146
- (三) 组建宣传网,设立宣传员和报告员,进行面对面宣传146-147
- 二、灾区群众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47-152
- (一) 积极参加防汛抢险148-150
- (二) 节约渡荒与开展社会互济互助150-151
- (三) 自力更生,生产自救151-152
- 三、非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152-159
- (一) 人力支援152-153
- (二) 物力支援153-155
- (三) 社会捐助155-157
- (四) 热情接待和安置灾民157-159
- 四、红十字会对灾区人民的援助159-161
- 第七章 建国初期湖北省抗洪救灾的成就与经验161-189
- 一、抗洪救灾工作的成就161-167
- (一) 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161-163
- (二) 缓解了灾情,为农副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163-164
- (三) 为农村基层政权的改造奠定了基础164-165
- (四)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凸显了全国人民团结互助的精神165-167
- 二、历史经验167-182
- (一) 党政军一体化的高度集中的举国机制是救灾工作的重要特点167-175
- (二) 充分发动群众与坚决依靠群众是生产救灾成功的内在动力175-180
- (三) 贯彻“有备无患,防重于治”的精神是战胜洪水的前提180-182
- 三、防汛救灾中的失误与偏差182-189
- (一) 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存在问题182-184
- (二) 政府对救灾款物的管理存在欠缺,对赈灾腐败现象缺乏监管机制184-186
- (三) 救灾的社会化程度过低,政府是救灾的主体,其他力量发挥不够186-189
- 结语189-192
- 参引文献192-199
- 后记199-2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生;;1954年江淮水灾与社会救济[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蒋积伟;;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助史研究略述[J];北京党史;2011年01期
3 黄芳;戴钢书;;中国共产党90年来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杜俊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济论述[J];重庆行政;2009年04期
5 许虹;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救济灾荒、失业问题简述[J];党的文献;2000年04期
6 尚长风;;三年困难时期生产自救工作的历史考察[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02期
7 李勤;1954年湖北水灾与救济[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5期
8 谢涛;;建国初期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与评析——以1949-1953年的广州市为个案[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3期
9 蒋积伟;;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04期
10 万华英,马俊林;1954年湖北特大水灾与救灾[J];湖北文史资料;199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侯松涛;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孙语圣;民国时期自然灾害救治社会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高冬梅;1949-1952年中国社会救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檀朝亮;建国初期(1949-1956年)农民国家观念建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妮娜;建国初期上海灾害救济的历史经验(1949-1952)[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苏凤格;康熙时期黄淮水灾及其救治措施[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刘玉梅;民国时期河北灾荒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5 章博;武汉一九三一年水灾救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冬生;建国初期河北省救灾工作述评[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贾莹莹;湖北省1954年水灾救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玉萍;建国40年间(1949-1988年)海南岛自然灾害及其抗救举措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张艳;1966年邢台地震救灾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邓昀;1954年湖南水灾与政府救助工作述评[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49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49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