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市难民区研究(1937—1940)
发布时间:2017-08-11 12:23
本文关键词:上海南市难民区研究(1937—1940)
【摘要】:二战中的上海是一座救助难民极为出色的城市,除了我们熟知的犹太难民区外,法国神父饶家驹在第二次淞沪抗战时建立的上海南市难民区也是杰出的代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造成大量难民流离失所,饶家驹目睹此景,萌生了建立一个专门收容难民的区域的想法。在他多方奔走下,中日双方最终同意了他建立难民区的请求,并都保证难民区不受任何军事活动的威胁。难民区的东、西、北三面均以法租界南面的民国路(今人民路)为界,南面以方浜路为界,面积约占整个老城厢面积的三分之一。1937年11月9日,南市难民区正式开放。难民区由监察委员会负责处理难民区的各项事务,饶家驹任监察委员会主席。难民区内建立了收容所、医院、学校等机构来方便难民的生活。上海的各慈善团体也参与了难民区的大量工作。在难民区的经费困难时,饶家驹还去了美国、加拿大等地区为难民区募捐。到了1940年,由于难民区内的难民人数不断减少,经费日渐竭蹶,主持人饶家驹也返回了法国,因而难民区于1940年6月30日宣告结束。在战火纷飞时,难民们拖家带口,来到难民区寻求庇护。在难民区里,难民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衣食住行有了保障,孩子们可以去上学,产妇和病人可以在医院里得到照料。尽管难民有时候也遭到日军搜查和打骂,但毕竟性命无虞。南市难民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难民区存在的两年半的时间里,有30万的中国难民受到保护,避免了被日军屠杀的厄运。在南市难民区建立后,中国的其他地区如南京、武汉、广州等地也仿照南市难民区的模式建立了保护难民区的区域。南市难民区后来还被写入日内瓦公约,成为战时保护平民的光辉典范。饶家驹所建立的战时保护难民的“上海模式”,至今仍在一些战火纷飞的地区发挥作用,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南市难民区 饶家驹 难民救助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6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绪论11-20
- 一、选题的渊源与意义11-12
- 二、学术史回顾12-18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8-19
- 四、创新点与难点19-20
- 第一章 上海南市难民区的缘起20-44
- 第一节 “八·一三”事变前后的上海20-24
- 第二节 饶家驹生平24-34
- 一、“八·一三”事变前的饶家驹24-30
- 二、饶家驹与第二次淞沪抗战初期的难民救助30-34
- 第三节 饶家驹与南市难民区的筹建34-43
- 一、饶家驹建立南市难民区的设想34-35
- 二、饶家驹与南市难民区的筹建35-43
- 小结43-44
- 第二章 南市难民区的管理和运作44-84
- 第一节 难民区的管理机构44-69
- 一、南市难民区监察委员会及总办事处44-54
- 二、其它慈善团体对难民区工作的协助54-69
- 第二节 难民区的运作69-82
- 一、难民收容所的设立69-74
- 二、其它便民机构的设立74-79
- 三、难民区的救济物资及经费的来源79-82
- 小结82-84
- 第三章 区内难民的生活84-113
- 第一节 苦难的逃生路84-87
- 第二节 难民区里的日常生活87-106
- 一、衣食住“行”87-98
- 二、医疗和卫生98-101
- 三、经济与教育101-105
- 四、邮件服务与消防105-106
- 第三节 日军与南市难民区106-112
- 小结112-113
- 第四章 南市难民区的推广及影响113-139
- 第一节 南市难民区的结束及意义113-124
- 一、南市难民区的结束113-115
- 二、难民区能够维持两年半之久的原因115-121
- 三、南市难民区对上海的影响121-124
- 第二节 南市难民区对中国的影响124-132
- 一、南京安全区与南市难民区的比较124-127
- 二、汉口难民区与南市难民区的比较127-132
- 第三节 南市难民区难民救助的“上海模式”对世界的影响132-136
- 一、难民区在欧洲的推广132-134
- 二、南市难民区与日内瓦第四公约134-136
- 小结136-139
- 结语139-143
- 附录143-180
- 附录一 日内瓦第四公约附件一143-145
- 附录二 口述资料整理145-173
- 附录三 参考文献173-180
- 后记180
本文编号:656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5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