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研究(1945-1947)

发布时间:2017-08-15 18:21

  本文关键词: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研究(1945-1947)


  更多相关文章: 善后救济 安徽分署 研究


【摘要】:抗日战争给安徽带来巨大的损失,民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社会文化事业陷入崩溃,加上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亟待救济。本文以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为中心考察战后安徽的善后救济事业,,希望还原当时的历史面貌,并通过对安徽分署善后救济工作的实际成效进行考察,以安徽分署善后救济实际行动来解读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窥视民国时期的救灾。 本文着重探讨战后安徽善后救济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以及联总、行总和安徽分署的成立情况,并概述了安徽分署相关机构的组建和考察了其职员配备特点。在整个善后救济工作过程中,安徽分署前期开展的是战后应急工作,其中包括难民的遣送与收容、急赈、特赈、工振等。后期着重开展的是善后工作,其中包括水利善后、交通善后、市政工振工程、农业善后、医疗卫生善后等。安徽分署善后救济活动工作的特点是善后救济工作重点突出;以政府为主导,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前后期侧重点不同,注重救灾的实际效果。安徽分署的善后救济活动取得了相当成效,对恢复安徽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表现出超越党派的人道主义救济的慈善理念。但是由于受当时主、客观的影响,安徽分署的善后救济工作效果却并不理想。
【关键词】:善后救济 安徽分署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91;K26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8
  • 一、 选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10-11
  • 二、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11-16
  • (一) 关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研究11-13
  • (二) 关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研究13-14
  • (三) 关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各分署及安徽分署的研究14-16
  • 三、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特色16-18
  • 第一章 安徽分署的成立及其组织结构18-41
  • 一、 抗战胜利前后安徽的灾情概况18-28
  • (一) 敌伪统治下的安徽概况18-24
  • (二) 战后安徽的状况24-28
  • 二、 安徽分署的成立28-35
  • (一) 联总的成立及其使命28-30
  • (二) 行总及安徽分署的成立30-32
  • (三) 三者之间的关系32-35
  • 三、 安徽分署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构成35-41
  • (一) 安徽分署的组织结构构建35-37
  • (二) 安徽分署的职员配置37-41
  • 第二章 安徽分署的善后救济工作41-71
  • 一、 安徽分署的物资分配原则和方法41-44
  • (一) 联总及行总的物资分配原则和方法41-43
  • (二) 安徽分署的物资分配原则和方法43-44
  • 二、 战后应急工作的开展44-56
  • (一) 难民的遣送与收容44-46
  • (二) 急赈46-50
  • (三) 特赈50-54
  • (四) 工振54-56
  • 三、 着眼于安徽重建的善后工作56-68
  • (一) 水利善后56-58
  • (二) 交通善后58-59
  • (三) 市政工振工程59-60
  • (四) 农业善后60-65
  • (五) 医疗卫生善后65-68
  • 四、 安徽分署与边区政府的业务交往68-71
  • (一) 安徽分署救济边区政府的缘由68-69
  • (二) 安徽分署救济边区政府的基本概况69-71
  • 第三章 安徽分署善后救济工作的评析71-81
  • 一、 安徽分署善后救济工作的特点71-74
  • (一) 善后救济工作重点突出71-72
  • (二) 以政府为主导,多种力量广泛参与72-73
  • (三) 前后期的侧重点不同,注重救灾的实际效果73-74
  • 二、 安徽分署善后救济工作的成效与不足74-81
  • (一) 安徽善后救济工作的成效74-76
  • (二) 安徽善后救济工作的不足之处76-81
  • 结语81-83
  • 附图:安徽分署业务单位分布图83-84
  • 参考文献84-88
  • 后记88-89
  • 附:读研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一览表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诞生及其使命[J];世界历史;2004年05期

2 孙勇;论山东解放区的善后救济工作——以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活动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邱红梅;龚喜林;;蒋廷黻与抗战胜利后善后救济事业之始末[J];贺州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马俊林;战后中原解放区的善后救济[J];理论月刊;2004年10期

5 张志永;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收复区善后救济工作述评[J];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03期

6 赵刚印;1945年—1947年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述论[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03期

7 王德春;;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和解放区的救济事务[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8 彭古丁;;“救己总署”引出的风波[J];世纪;1997年06期

9 邱红梅;龚喜林;;战后初期的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绩述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黄俊凌;郭小燕;;光复初期台湾善后救济分署业务经费问题之探析[J];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荣春;;序言[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传根;;抗日战争中的刘震将军[A];铁流 16——迎国庆 忆峥嵘岁月[C];2009年

3 唐培吉;;抗日战争和新四军[A];新四军研究(第一辑)[C];2008年

4 胡晓军;胡继军;;平凡而又令人钦佩的母亲[A];铁流 18——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纪念袁国平烈士、纪念老会长张斱秀将军逝世一周年、战斗生涯 峥嵘岁月、追思 缅怀 学习[C];2011年

5 石云山;;坚定信仰为建设和谐社会奋斗终生[A];铁流 17——踏着共和国的旋律[C];2010年

6 ;积极动员各方力量 共建革命老区丰碑[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7 郑速燕;杨乃伦;;抗日战争中的湖北应城县汤池训练班[A];雄师奇观——纪念新四军第五师建军50周年论文专辑[C];1991年

8 何光耀;张肇俊;;军事家李先念在抗日战争中建树的历史功绩[A];湖北抗战——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9 戴水生;;沔阳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A];湖北抗战——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10 白元龙;;“鄂西会战”初探[A];湖北抗战——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爱玲;弥足珍贵的援助[N];中国档案报;2005年

2 郭庆峰;省人大工作研究会召开会议[N];安徽日报;2005年

3 记者 冯珉;孙志刚强调积极贯彻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促进安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N];安徽日报;2009年

4 卢尧 赵金宝;安徽经济出现明显转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5 本报记者 张裕光 整理;安徽新战略定调[N];中国经营报;2010年

6 特约记者 何松 驻安徽首席记者 吴敏;安徽:开展专项治超 提升公路服务能力[N];中国交通报;2011年

7 省经济信息中心;安徽经济:二○○四面临的国际环境[N];安徽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继学 权利冰;高科技助推安徽经济[N];中国财经报;2000年

9 张小梅;安徽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N];中国企业报;2003年

10 记者孟歌 卢俊;安徽经济多项指标创历史最优[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龙;蒋廷黻与善后救济[D];复旦大学;2010年

2 鲍梦隐;黄河决、堵口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唐艳;后危机时代安徽中小企业金融支撑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4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王荣花;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D];河北大学;2011年

6 谢璇;1937-1949年重庆城市建设与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穆键;《皖政辑要》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8 章建;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D];苏州大学;2013年

9 孙宝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1——1945)[D];苏州大学;2004年

10 薛念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研究(1915-1937)[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超;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研究(1945-1947)[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2 郭群;抗战胜利后湖南省善后救济工作述论(1945-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庆林;山东抗战胜利后的善后救济研究(1945-1947)[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剑飞;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芳;战后湖北善后救济研究(1945-1947)[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沙沙;善后救济总署鲁青分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李健;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上海分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明兴;善后救济台湾分署研究(1945.10-1947.05)[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尚东玲;非常时期的香港[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吕志鹏;抗战时期澳门经济发展与社会救亡运动[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79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79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1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