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01:09

  本文关键词: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救亡 民主启蒙 规定性 中国民主 近代中国


【摘要】: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就是在反帝反封建的历程中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的问题。1840年以后,救亡以实现民族独立、启蒙以实现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一切改造中国的政治方案都要接受这两大历史主题的检验。本文以救亡、启蒙和民主的内在联系为主线,通过分析器物救亡、制度救亡、文化救亡的民主启蒙和政治实践,阐释西方民主让位于马克思主义民主、人民民主共和国代替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过程和历史逻辑。第一章主要研究民主在近代中国提出的历史依据、任务和规定性。由于缺失先进的政治制度、主体性救亡力量和从容的时间和空间,中国救亡一开始就陷入困境。民主正是在破解救亡困境的历史课题中被提出的。民主启蒙可以唤醒群体意识,实现合力救亡;民主革命通过建构民主国家可以消除中西之间在制度上的代差;在民主制度的崭新平台上可以生成崭新的意识形态,达成新的社会认同。在回应救亡与启蒙两大历史主题的过程中,中国民主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展现出救亡与启蒙的规定性。第二章研究在器物救亡阶段,随着采西学、制洋器由口号到实践的深化,现代意识启蒙在近代中国起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唤醒了经世致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爆发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推动洋务派借助中体西用谋求地主阶级的自救。虽然经世致用和中体西用的救亡策略不可能突破君主专制体制,但是,却不经意地点燃了现代科技意识、世界意识、救亡意识的启蒙星火,为民主在中国的萌生积累了主客观条件,历史的变动跑到了历史主体的前面。第三章阐述在制度救亡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民主救亡接力。甲午战败引发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但清王朝依然固守君主专制制度。于是,中国的救亡运动在经历了短暂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之后,走向了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造成了不可逆的制度革命。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民主启蒙浪潮,另一方面民主启蒙落后于民主救亡的事实也显露出来。第四章研究在文化救亡阶段中国民主启蒙指导思想的转变、中国民主革命领导力量的转变。新文化运动推动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达到高峰。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启蒙产生了保留和转向,马克思主义逐渐成长为民主启蒙的指导思想。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工人阶级登上了民主革命的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救亡与启蒙的新局面。第五章研究救亡与启蒙对民主的规定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转变为民主现实的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合力救亡的形式、在民主主体的阵容、在政党制度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但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满足不了救亡与启蒙对民主的要求。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民主救亡和民主启蒙的旗帜,经过土地革命的坚守,抗日战争的转折,解放战争的决胜,中国人民的救亡与启蒙终于造就了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救亡、启蒙、民主三者矛盾运动的历史结果。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支撑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展现了它对推动人类民主进程的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救亡 民主启蒙 规定性 中国民主 近代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2
  • 引言12-28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2-16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6-25
  • (一)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17-23
  • (二)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23-25
  • 三、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25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5-28
  • (一) 研究思路26
  • (二) 研究方法26-28
  • 第一章 救亡与启蒙:近代中国民主选择与建构的历史主题28-40
  • 一、救亡与启蒙的历史困境28-32
  • (一) 封建制度应对救亡无效28-29
  • (二) 民众缺失救亡的主体性29-31
  • (三) 救亡与启蒙的时空被压缩31-32
  • 二、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32-36
  • (一) 民主启蒙可以实现联合救亡32-33
  • (二) 民主革命可以创建现代国家33-35
  • (三) 民主政权可以重塑意识形态35-36
  • 三、救亡与启蒙对民主的规定性36-40
  • (一) 救亡与启蒙对民主形式的规定37-38
  • (二) 救亡与启蒙对民主内容的规定38-40
  • 第二章 器物救亡与现代意识的觉醒40-56
  • 一、经世致用:旧体制与新挑战的惯性对接40-44
  • (一) 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应对危机的惯性40-41
  • (二)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经世策略41-43
  • (三) 西方"长技"中初显的民主因素43-44
  • 二、中体西用:旧体制加新器物的复杂结果44-51
  • (一) 被多项解读的"中体西用"44-47
  • (二) 以"新用"来巩固"旧体47-49
  • (三) "新用"在"旧体"内发酵49-51
  • 三、启蒙的星火:现代意识一小步51-56
  • (一) 现代科技意识的觉醒52-53
  • (二) 世界意识的萌生53-54
  • (三) 救亡意识的增长54-56
  • 第三章 制度救亡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困境56-95
  • 一、政治改良:对君主立宪的鼓吹与试验56-72
  • (一) 思想启蒙与维新变法相互推动56-64
  • (二) 立宪运动的兴起与失败64-68
  • (三) 革命是救亡的必由之路68-72
  • 二、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72-87
  • (一) 三民主义学说的确立73-75
  • (二)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75-76
  • (三) 帝制覆灭与民国建立76-82
  • (四) 民国沦落与共和幻灭82-87
  • 三、启蒙困境:民主启蒙滞后于制度救亡87-95
  • (一) 制度救亡的急进与激进87-88
  • (二) 民主启蒙的功利与迟滞88-90
  • (三) 国民与民国的思想距离90-95
  • 第四章 文化启蒙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95-118
  • 一、资本主义性质的文化启蒙95-104
  • (一) 对"个性解放"的齐声"呐喊96-99
  • (二) 启蒙由制度层面转入价值层面99-101
  • (三) 旧民主主义的传播达到最高峰101-102
  • (四) 资本主义启蒙方案的失败与转向102-104
  • 二、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启蒙104-110
  • (一) 把人的个性解放立足于社会解放的基础之上104-106
  • (二) 用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取代少数人的思想批判106-107
  • (三) 用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取代资产阶级的民主107-110
  • 三、中国共产党与启蒙的新局面110-118
  • (一) 救亡与启蒙领导核心的更替111-112
  • (二) 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112-115
  • (三) 救亡与启蒙的主体开始转换115-118
  • 第五章 人民民主:救亡与启蒙的历史选择118-145
  •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各革命阶级联合救亡118-127
  • (一) 新三民主义对救亡与启蒙规定性的把握118-122
  • (二) 民主联合阵线绘出民主主体的近代轮廓122-123
  • (三) 国共党内合作的努力与政党协商的萌芽123-125
  • (四) 资产阶级领导的联合专政无法实现救亡要求125-127
  • 二、土地革命时期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尝试127-133
  • (一) 从农村到城市的民主政权成长路径128-130
  • (二) 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的创造与局限130-132
  • (三) 从工农共和国到人民共和国的转变132-133
  •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133-145
  • (一) 抗日救亡激发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133-136
  • (二) 新民主主义理论对救亡与启蒙规定性的全面破解136-138
  •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138-141
  • (四) 人民民主是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的历史结论141-145
  • 结语145-151
  • 参考文献151-161
  • 后记161-163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63


本文编号:680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80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b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