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的湖北农贷研究(1945-1949)

发布时间:2017-08-16 16:19

  本文关键词:抗战后的湖北农贷研究(1945-1949)


  更多相关文章: 战后 湖北农贷 复兴


【摘要】:抗战胜利后,遭受战争破坏严重的湖北农村急需复员,湖北省政府在国民政府的统筹和领导下,试图借助农贷这种现代农业金融手段介入乡村社会,改进农村金融状况,实现农村复兴。它积极重建战时遭到破坏的农贷网络,中国农民银行汉口分行、湖北省银行、中央合作金库湖北分库成为战后湖北的三个主要农贷发放金融机构,在湖北省建设厅社会处的领导下进行农贷发放。为了发挥农贷的效用,湖北在对旧有合作社进行整顿的同时,将具有农民职业团体性质的农会列为与合作社享有同等地位的农贷对象。为了推进农村复兴,战后湖北扩大了普通农贷规模,加大农业生产贷款的投入比例,同时还在收复区发放紧急救济农贷,内战爆发后又在绥靖区发放小本救济农贷,尽管如此,战后湖北的农贷政策还是走向了失败。失败原因固然有本身运作过程的诸多弊端,但最重要还是战后复杂多变历史背景影响下的必然命运。本文试图通过战后农贷政策从兴起到破产的命运的剖析,来展现战后四年特殊历史时期国民政府施政过程所面临的一种困境,一方面作为取得抗战胜利的战胜国政府它有复兴国家的愿望和志向,并为此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计划,但另一方面它既没有能力掌控国内局势,穷于应付各种局势变化,也没有能力监管自己的施政过程,致使弊端丛生,最终它的政策和它的政府一样无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战后湖北农贷政策施行的背景,它既是国民政府战后复兴政策在地方的执行,也是战后湖北所面临实际状况的必然选择。第二章主要是依据史料从战后农贷种类、运行方式、农贷网络的重建过程等方面来描绘战后湖北农贷的运行机制。战后农贷摆脱了战时农贷的一种临时状态,农贷网络得到重建,并根据战后的实际情况在农贷种类、利息、发放机构、农贷对象等方面都有所调整。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普通农贷、特种农贷以及农贷实际运作状态的分析来展示战后湖北农贷的一种真实状况,并由此反思战后湖北农贷失败的真实原因。本文观点认为战后湖北农贷并没有实现它改善农村金融、促进农村复兴的历史使命,运作过程存在诸多弊端,而这些弊端由于掌权者的互相推诿、包庇得不到解决,金融机构、农民都是农贷弊案的受害者,但是农贷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却是战后特殊时期历史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战后 湖北农贷 复兴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329;K26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目录9-11
  • 绪论11-24
  • 一、研究缘起11-12
  • 二、时间和概念界定12-13
  • (一) 时间界定12
  • (二) 关于农贷的界定12
  • (三) 农村借贷、新式农业金融和农贷的关系12-13
  • 三、研究综述13-21
  • (一) 关于战后政府与乡村社会的研究13-16
  • (二) 民国时期农贷的相关研究16-20
  • (三) 现有研究状况分析20-21
  • 四、研究资料、方法与不足21-22
  • 五、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22-24
  • (一) 研究思路22
  • (二) 本文的主要内容22-24
  • 第一章 战后湖北农村社会与农贷24-35
  • 一、战后国民政府的农业复兴24-29
  • (一) 战后中国农村概况24-28
  • (二) 战后国民政府的农业复兴政策28-29
  • 二、战后湖北农村复员与农贷29-35
  • (一) 战后濒临破产的湖北农村29-31
  • (二) 战后湖北农业复员政策31-33
  • (三) 农贷与农业复员的配合33-35
  • 第二章 战后湖北农贷运行机制35-47
  • 一、农贷的种类及其运作方式35-38
  • (一) 农贷类型概述35-36
  • (二) 农贷的运行方式36-38
  • 二、农贷发放机构的恢复与重建38-42
  • (一) 旧有农贷机构的复业与分支机构的重建38-40
  • (二) 中央合作金库湖北分库的建立及其支库的铺设40-41
  • (三) 汉口农行、湖北省银行、中合库湖北分库业务的划分41-42
  • 三、多元的农贷对象图2.1乡村新式借贷机构图42-47
  • (一) 战后农贷对象的类型42-44
  • (二) 合作组织的重新调整44-45
  • (三) 重视农会的作用45-47
  • 第三章 战后湖北农贷的推行及成效47-63
  • 一、普通农贷状况47-53
  • (一) 战后普通农贷政策及特征47-50
  • (二) 战后普通农贷成效评析50-53
  • 二、特种农贷状况53-56
  • (一) 收复区紧急救济农贷53-55
  • (二) 绥靖区小本农贷55-56
  • 三、农贷弊案56-63
  • (一) 农贷弊案类型57-58
  • (二) 民众、金融机构、政府三方的态度及处理结果58-61
  • (三) 战后农贷的实际运作生态61-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72
  • 后记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国权;论新县制时期的保甲制度[J];档案与史学;1999年02期

2 任荣;民国时期合作运动发展述略[J];档案与史学;2000年05期

3 薛念文;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新式农业金融机构的发展[J];档案与史学;2001年04期

4 赵刚印;1945年—1947年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述论[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03期

5 汪朝光;战后初期中国经济恢复与重建的若干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易棉阳;姚会元;;近代中国农业金融的转型及其特点[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蒋国河;中国农民银行农贷业务评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冯开文;建国前农村合作组织低效率的原因探讨[J];古今农业;1998年03期

9 侯宣杰;;试论抗战时期的广西农贷[J];古今农业;2006年03期

10 梅德平;国民党政府时期农村合作社组织变迁的制度分析[J];民国档案;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684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84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e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