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至五四前后(1840-1927)中国翻译小说地位变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23:09

  本文关键词:晚晴至五四前后(1840-1927)中国翻译小说地位变迁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翻译小说 中心 边缘 文学多元系统 地位变迁


【摘要】: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末发生的第三次显著的翻译高潮无论是在我国文学史,还是翻译史都可以看作是无与伦比的盛世。尽管这一时期的文学翻译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但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史料的收集或者文本层面,鲜有人从描写翻译理论来探讨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翻译小说。本文以多元系统理论为依据,较为系统地研究1840到1927这段时期翻译小说的地位变迁。 多元系统论把各种社会符号视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且各种社会符号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翻译文学系统被视为文化多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鉴于此,本文将翻译小说置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研究,不仅对翻译小说在文学系统的地位在这段时期进行历史、动态的描述,而且分析其原因。本文尝试将1840到1927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840到1898的晚清时期;1898到1917的民国初年;以及1917到1927的五四前后时期。并且在具体的梳理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从发行量来分析翻译小说的地位,而且还从译者,文学杂志、报纸、出版社、社团以及与之异质的本土小说为参照点,,全面阐释翻译小说的地位变迁。最终发现,从晚清到五四前后,翻译小说在中国文学多元系统中经历了从“无”到“边缘”再到“中心”的递变。换言之,在第一阶段的晚清时期,兵工技艺的翻译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面貌,先进的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广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学形式——小说来开启民智。被排除在传统文学系统之外的翻译小说在这一阶段进入中国文学系统并占据边缘。之后,数以千计的翻译小说在民国初年的第二阶段涌入中国,承担起了救亡启蒙的使命,在文学系统内的地位逐渐由边缘移向中心。但是这一时期翻译小说的功利性以及不成熟性决定其未能占据中心地位。随着传统价值体系的溃塌,翻译小说在五四前后的第三阶段带动了中国新文学的构建,引领了中国翻译文学的繁荣,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因此,其地位一度占据文学系统的中心。 通过梳理,本文全面地认识了翻译小说在这段时期的地位变迁,从而勾勒出第三次翻译高潮时期翻译小说的全貌,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状况的研究,近代出版状况及传播媒介发展的研究以及近代语言文字变革等很多清末民初以及五四时期的翻译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翻译小说 中心 边缘 文学多元系统 地位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059;I046;K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3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10-11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11-12
  • 1.3 Layout of the Thesis12-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Basis13-19
  • 2.1 Relevant Monographs on Translated Fiction13-17
  • 2.1.1 Before 197913-14
  • 2.1.2 From 1979 up to Now14-17
  • 2.2 Relevant Papers on Translated Fiction17-18
  • 2.3 A Bird’s Eye View of Even-Zohar’s Polysystem Theory18-19
  • Chapter Three Translated Fiction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From “Zero” to “Periphery”19-29
  • 3.1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19-20
  • 3.2 Characteristics Accounting for Position Change20-27
  • 3.2.1 Statistic-based Survey20-21
  • 3.2.2 Changes in the Realm of Translators’ Ideology21-23
  • 3.2.3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nslation Institutions23-24
  • 3.2.4 Relation with Native Fiction24-27
  • 3.3 Causes for the Position Change27-28
  • 3.3.1 Intraliterary Considerations27
  • 3.3.2 Extraliterary Considerations27-28
  • 3.4 Summary28-29
  • Chapter Four Translated Fiction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From “Periphery” to “Center”29-39
  • 4.1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29-30
  • 4.2 Characteristics Accounting for Position Change30-36
  • 4.2.1 Statistic-based Survey30-31
  • 4.2.2 Literary Consciousness of Translators31-32
  • 4.2.3 Xiaoshuo Periodicals and Magazines32-34
  • 4.2.4 Relation with Native Fiction34-36
  • 4.3 Causes for the Position Change36-38
  • 4.3.1 Intraliterary Considerations36-37
  • 4.3.2 Extraliterary Considerations37-38
  • 4.4 Summary38-39
  • Chapter Five Translated Fiction around “May 4th Movement”: Being the “Center”39-50
  • 5.1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39-40
  • 5.2 Characteristics Accounting for the Position Change40-47
  • 5.2.1 Statistic-based Survey40
  • 5.2.2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40-43
  • 5.2.3 Publishing Houses, Literary Magazines and Societies43-44
  • 5.2.4 The Relation with Native Fiction44-47
  • 5.3 Causes for the Position Change47-49
  • 5.3.1 Intraliterary Considerations47-48
  • 5.3.2 Extraliterary Considerations48-49
  • 5.4 Summary49-50
  • Chapter Six Conclusion50-52
  • References52-55
  • Appendix55-56
  • Acknowledgements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冯至 ,陈祚敏 ,罗业森;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和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翻译和介绍[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9年02期

2 胡筱颖;;翻译文学地位的多元系统解读——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张南峰;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2期

5 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中国翻译;2000年04期

6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2002年04期

7 李德超,邓静;清末民初对外国短篇小说的译介(1898-1919)[J];中国翻译;2003年06期

8 方开瑞;;周作人早期在小说翻译和拟作方面的尝试[J];中国翻译;2011年06期



本文编号:685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85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3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