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川州县官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13:02

  本文关键词:晚清四川州县官群体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晚清 四川 州县官 籍贯 出身 事功


【摘要】:州县官乃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正印官,即知州、知县。天下治权始于州县,国之安定则取决于千千万万的州县官员。本文以四川省为研究范围,借助方志、正史、官箴、奏疏等文献资料,采用文献解读、计量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尝试性探讨晚清该省州县职官群体概貌,内容主要涉及这一群体的籍贯地理分布、出身背景及在职事功情况。 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清代四川行政区划与州县官制概况。州县是国家最基层的一级行政区划,研究四川州县基层官员群体,势必要厘清清代四川行政区划以及官员建置情况。以下分两个节目对上述内容作背景介绍,其一为清代地方行政区划与地方官制情况;二为川省行政区划与州县职官建置。 第二章:晚清四川州县官籍贯地理分布。主要利用方志文献,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量化出晚清川省州县官籍贯地理分布的总体情况,在籍贯分布总表的基础上,依据各个分表提炼其分布特征,具体表现在区域、省份、府县均有分布不均,且多集中在科举发达之区及捐纳盛行之地等。而呈现此种特征的原因,则与清代任职地区回避制度、捐纳制度以及人才地理分布诸因素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第三章:晚清川省州县官出身背景。出身背景是官员任职背景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采用类似第二章籍贯分布的统计方法,分类量化出晚清川省州县官的出身情况。在考察晚清川省州县官出身背景的同时,较之于前清川省州县官出身情况,最终统计结果显示,晚清川省州县官出身情况呈现三大特征:出身以正途为主,科目则为正途之首;捐纳日盛,且为异途入仕主流;出身不详者亦占有相当比例。其原因,笔者认为与政府统治政策的诱导、王朝制度规定、晚清时期社会变迁等因素有关。当然出身不详的原因,一为所见资料的缺失,二为史料记载不全。因其所占比例不小,所以不容忽视。 第四章:州县官事功简述与州县治理。州县官在职的中心任务就是治理所在州县,积极处理各种州县事务。晚清川省州县官中不乏事功显著者,不仅表现在刑名、钱谷、保甲等传统事务,还表现在与近代接轨的洋务、教案等新式事务。正是通过这些职能的实现来体现川省州县正印官对所在州县的治理状况。
【关键词】:晚清 四川 州县官 籍贯 出身 事功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52
【目录】:
  • 目录3-4
  • 表目录4-5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6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9
  • 二、学术前史回眸9-13
  • 三、研究方法及史料征引13-15
  • 四、研究内容、难点及创新点15-16
  • 第一章 清代四川行政区划与州县官制16-29
  • 第一节 清代地方行政区划与地方官制16-23
  • 第二节 川省行政区划与州县职官建置23-29
  • 第二章 晚清四川州县官籍贯地理分布29-49
  • 第一节 晚清川省州县官籍贯地理分布概况29-33
  • 第二节 分布特征33-44
  • 第三节 原因探析44-49
  • 第三章 晚清川省州县官出身背景49-62
  • 第一节 晚清川省州县官出身基本状况49-52
  • 第二节 出身特征及其原因试析52-62
  • 第四章 州县官事功简述与州县治理62-76
  • 第一节 刑名62-66
  • 第二节 荒政66-68
  • 第三节 保甲与团练68-71
  • 第四节 教案71-76
  • 结语76-79
  • 参考文献79-85
  • 后记85-86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彭文芳;古代刑名诠考[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89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89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4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