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40年代中国学界的甲午战争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9 08:10

  本文关键词:1930-40年代中国学界的甲午战争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第二次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史 学术研究


【摘要】:1930-40年代,主要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时逢甲午战争的40、50周年。在国难当头和抗日御侮的情势之下,中国学界掀起了甲午战争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并取得了空前且丰富的成果。在抗战爆发前六年间,当是一个硕果辈出的阶段,尤以王芸生、王信忠关于甲午战争外交史,张荫麟关于甲午海战史,千家驹关于甲午战争与中国财政的论著为代表;八年抗战期间,则以总结与反思的成果为主;战后除了继续有所反思之外,则深入到中国内政的研究,并以刘适的论著为代表。关于甲午战前史,无论是在外交史背景上的考察,还是关于朝鲜问题的专门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史观的见解,均具有创新和奠基性的学术意义。关于甲午战争史,对于外交史的继续探讨以及甲午海战史和中国内政史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且影响及于后世;围绕着李鸿章的评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展现的与国民党主流意识形态迥异的政治立场和学术见解,对于1949年后的大陆学界自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甲午战败主要是出于中国方面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原因的探究以及关于历史教训之总结与反思,则表明了中国学界在半个世纪之后的理性思考与进步。中国学人们在此期间于甲午战争史研究上所展现的时代情怀、使命意识和学术责任,其本身就构成了中国文人学术抗战史的重要内涵,亦成为后世和当今学界之光荣传统。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关键词】第二次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史 学术研究
【分类号】:K256.3
【正文快照】: 学术研究1930-40年代,主要是在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1,时逢甲午战争的40、50周年(1934-1935年,1944-1945年)。在日本侵华、国难当头和全民族抗日御侮的情势之下,中国学界掀起了关于甲午战争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并取得了空前且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既是甲午战争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戚其章;甲午战争研究一百年的回顾[J];历史教学;1994年07期

2 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3 刘浦江;;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兼论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J];近代史研究;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超;;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电报局的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储著武;;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3 吴汉全;;陈独秀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4 郭其智;;郭之全与袁世凯交往疏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李志亮;;论中法战前曾纪泽对法交涉的得失[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臧运祜;20世纪前半期的中日美三角关系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7 邓小军;;杜甫《北征》补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王小华;;晚清前清流探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冯超;高峻;;试论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电报局的作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苏新华;;人教版中国抗日战争开端的商榷[J];大家;2010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庆云;;“三次革命高潮”解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刘宪阁;;报人张季鸾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A];首届中国人物传播家大会暨第二届中国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宪阁;;报人张季鸾研究——一个学术史的回顾[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4 赵庆云;;论早期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5 刘继忠;;建构与争议: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历史标签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9辑[C];2013年

6 任智勇;;第一次鸦片战争史研究的几个问题[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7 邱志红;;同光新政与派系纷争研究述评[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8 马忠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述评[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9 贺碧霄;;新中国成立初年上海私营报业的人员更替与思想改造[A];数字未来与传媒社会.2013.2——重购行动者:中国场域的传播研究[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丽娟;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理;从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到共产党的党报[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4 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杨实生;清流与晚清政治变革[D];湖南大学;2011年

6 丁骋;中国大陆民营报纸退场的探究(1949-1954)[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8 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金富军;中共早期反帝理论与策略研究(1921-1925)[D];清华大学;2005年

10 邓常春;晚清四川教务教案视野中的官绅民教及其互动(1860-1911)[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光;19世纪末期中日两国对西方文献翻译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3 梁克旭;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社会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亮;吴佩孚与苏联(1925-1927)[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张昊;“国家中心论”的坚守与困惑[D];暨南大学;2011年

7 韩萨日娜;蒙文学会编辑出版活动之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曾鹏辉;论胡绳早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受与传播[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海默;两晋时期地方行政运作探微[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陈为;博物馆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其章;刘步蟾黄海战绩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02期

2 戚其章;旅顺大屠杀真相考[J];东岳论丛;1985年06期

3 戚其章;英人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质疑——兼与董蔡时同志商榷[J];近代史研究;1982年04期

4 戚其章;建国以来中日甲午战争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1984年04期

5 ;小川又次的《清国征讨方略》趣旨[J];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01期

6 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研究四十年[J];历史教学;1991年02期

7 戚其章;甲午战争研究一百年的回顾[J];历史教学;1994年07期

8 傅德元;;刘成禺主要著述史实考订[J];历史研究;2006年03期

9 孔祥吉;胶州湾危机与维新运动的兴起[J];历史研究;1998年05期

10 方之光;袁蓉;;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的历史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燕明;;新中国外交史在国史研究中的定位[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01期

2 川岛真;;20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史研究:以日本为中心[J];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3 宗道一;新中国外交史若干史实考订[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06期

4 ;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新生机和希望——马建标著《冲破旧秩序》出版[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5 石源华;;民国外交史的新探索[J];世界知识;2014年06期

6 王德仁;;外交史的力作:吴东之主编《民国外交史》简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石源华;;刘彦:以外交史研究著名的外交家[J];世界知识;2013年17期

8 刘存宽;;国际外交史上的大骗局——论光绪中俄密约[J];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02期

9 左双文;王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J];史学月刊;2010年01期

10 良雨;尚金;;一部轰动日本史学界的书——俞辛q著《九一八事变时期中日外交史研究》评介[J];历史教学;198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婉蓉;;试析费正清的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0年卷[C];2011年

2 左双文;王杰;;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回顾与前瞻[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光耀;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新生机和希望[N];中华读书报;2013年

2 顾钧;中国外交史的学术革命——《筹办夷务始末》[N];中华读书报;2014年



本文编号:699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699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1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