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与近代中国科学建制化
发布时间:2017-08-22 22:20
本文关键词:京师同文馆与近代中国科学建制化
【摘要】:近代中国科学建制肇始于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官办翻译机构,也是一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式学堂,在近代中国科学建制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京师同文馆纳入科学建制化的分析框架中,将其分割为若干个有机联系的子体系,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译介出版等,逐一分析各部分在近代中国科学建制化进程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对子体系间的对比分析和综合考察,探究京师同文馆对近代中国科学建制化的作用和影响。从历史考察的角度看,在京师同文馆成立之前,传统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经历了多次体制变革,如人才培养机制、教育内容、师资队伍等,但始终未能实现科学建制化的突破;从横向上看,传统时期中国科技和教育在体制变革、人才培养、翻译出版等方面的变革,基本上是各自为营、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联系和信息融通,因此难以形成“共同体”。如果说漫长的传统时期为近代科学建制化形成提供了“量的积累”,那么“西学东渐”背景下洋务运动所催生的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新式教育机构,则实现了基于规模效应的“质变”。一方面,相对传统时期的科技和教育机构,京师同文馆在教育方式、课程设置、西书翻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革新,奠定了近代科学建制化的基础;另一方面,京师同文馆还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首先,在学科建设方面,京师同文馆积极深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实行“中西文化并行,人文科学并举”,发展科学教育,传授科学知识,改变了中国传统教育学科单一、未形成学科体系的状况,拉开了近代中国科学教育的帷幕。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京师同文馆克服了传统时期社会人才培养方式的机械性以及人才选拔途径的单一性,培养了一批精通西文、兼备西艺的综合性人才,为近代中国科学建制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再次,在师资建设方面,京师同文馆打破了传统“以吏为师”教师任用模式,首创聘任制,聘用洋教习到馆教授西方自然、人文知识,较早开启了教师聘任制,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最后,在翻译出版方面,通过师生鼎立合作编译了大量西方社会人文、自然科学书籍,培养了大批优秀翻译人才;引进石印、铅印等西方先进印刷技术,出版了大量科技著作,大大推动了科学知识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总之,本文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在深入探究京师同文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和翻译出版的基础上,试图揭示京师同文馆在近代中国科学建制化过程中的具体贡献。此外,结合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近代教育机构“救亡图存”的动力机制,总结京师同文馆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近代中国科学建制化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京师同文馆 科学建制化 学科建设 近代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N09;K25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绪论11-21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1-13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13-16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16-18
- 四、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18-21
- 第一章 京师同文馆的建立与运行机制21-32
- 第一节 近代中国科学建制概况21-24
- 一、科学建制化的定义21-22
- 二、科学形成建制化的标志22-23
- 三、中国科学建制化的基本路径23-24
- 第二节 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和发展24-28
- 一、京师同文馆建立的历史背景24-26
- 二、京师同文馆的发展历程26-28
- 三、京师同文馆的属性28
- 四、京师同文馆的定位28
- 第三节 京师同文馆的组织格局、运作机制28-32
- 一、京师同文馆的组织格局28-30
- 二、京师同文馆的运作机制30-32
- 第二章 京师同文馆学科建设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启动32-45
- 第一节 传统教育时期学科发展32-34
- 一、晚清之前的中国传统教育制度32-33
- 二、晚清时期教会学校的学科建设33-34
- 第二节 京师同文馆的学科建设34-41
- 一、京师同文馆的课程34-37
- 二、京师同文馆的教学设计37-39
- 三、京师同文馆的教学检验39-41
- 第三节 京师同文馆学科建设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动41-45
- 一、近代教育学科建制化的构成41-42
- 二、京师同文馆学科发展是近代中国学科建设的奠基42-43
- 三、避免了近代教育的殖民化命运43-45
- 第三章 京师同文馆人才培养与近代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45-64
- 第一节 中国传统人才培养机制45-48
-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45-46
- 二、传统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46-47
- 三、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特征与弊端47-48
- 第二节 京师同文馆人才培养的传承与变化48-52
- 一、人才培养宗旨的传承与变化48
- 二、人才认定标准的传承与变化48-49
- 三、人才出路管理的传承与变化49-52
- 第三节 京师同文馆的新式人才培养方式52-56
- 一、分科分班学习52-54
-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4
- 三、开拓出国考察之教学新法54-56
- 第四节 京师同文馆人才培养模式对近代科技人才培养的影响56-64
- 一、京师同文馆的人才培养成效分析56-61
- 二、对近现代科技人才培养的启示61-62
- 三、出国考察为后期出国留学奠定基础62-64
- 第四章 京师同文馆师资建设与近代教师聘用制度变革64-72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师资队伍建设64-65
- 一、“长者为师”的职业特征背景64
- 二、“官师合一”的机制特征64-65
- 三、私学背景下的智者为师65
- 第二节 京师同文馆教习职责与选用65-68
- 一、京师同文馆教习聘用的背景66
- 二、京师同文馆教习的职责66
- 三、京师同文馆教习的聘用模式66-68
- 第三节 京师同文馆教习的管理及局限68-70
- 一、京师同文馆教习的薪酬管理68-69
- 二、京师同文馆教习的团体特征69-70
- 第四节 京师同文馆师资建设对近代教师聘用制度变革的影响70-72
- 一、京师同文馆教习聘用奠定了近代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基础70
- 二、京师同文馆师资建设推动了近代中国教师聘用制度变革70-72
- 第五章 京师同文馆译介工作与西方科学引进72-85
- 第一节 京师同文馆译介工作开展的社会背景及工作群体分析72-73
- 一、京师同文馆的译介工作开展的社会背景分析72
- 二、京师同文馆开展译介工作的群体分析72-73
- 第二节 京师同文馆的译介工作成果及社会作用73-79
- 一、京师同文馆译介成果的印刷出版73-75
- 二、京师同文馆的译介工作成果75-77
- 三、京师同文馆的译介工作的社会作用77-79
- 第三节 京师同文馆翻译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79-82
- 一、京师同文馆的翻译特点79
- 二、京师同文馆的翻译局限性79-82
- 第四节 京师同文馆译介工作对翻译出版近代化的影响82-85
- 一、促进印刷出版技术近代化82-83
- 二、推动书籍出版内容和结构变革83-84
- 三、京师同文馆译介工作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入84-85
- 第六章 京师同文馆推动中国科学建制化的评价与启示85-98
- 第一节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局限性及原因分析85-89
- 一、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局限性85-87
- 二、京师同文馆存在历史局限性的原因87-89
- 第二节 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启示89-92
- 一、科技发展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发展相一致89-90
- 二、科技发展必须要处理好吸收与创新的关系90-91
- 三、科技发展必须要注重社会适用性91-92
- 第三节 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启示92-95
- 一、教育发展观:把握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93
- 二、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93-94
- 三、教学目标: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94-95
- 第四节 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95-98
- 一、人才选拔多样化95-96
- 二、人才引进全面化96
- 三、人才培养国际化96-98
- 结论98-100
- 参考文献100-10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06-107
- 致谢107
本文编号:721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721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