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声机与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
本文关键词:留声机与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
【摘要】:1877年,留声机问世,人类实现了记录、保存并传递声音的梦想,而信息传播技术也完成了一次从空间到时间维度的跨越。留声机以及与留声机同根连枝的电报、广播、电影等电力技术产物,一举夺得新媒介地位,重新拆分了社会旧有模式,改变着社会生活习俗、群体心理及行为方式,塑造了新的文化生态环境。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正亟待找到一个与世界对话的平台,以迅速推进迟滞的现代化转型。留声机的适时传入,不仅为这个传统、保守的东方古国带来科学、艺术的气息,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现代传媒事业的发展,加快了音乐文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科技手段的介入使信息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愈来愈大的作用。国人开始尝试着通过留声机,塑造中国社会科技、政治、文化、艺术的新形象和现代理念。人们通过报刊、书籍介绍留声机科技原理及历史发展;民族资本家合力加入留声机公司,意图发展中国现代媒介产业以振兴民族工业;国内学者大力推介留声机传承、保护有声艺术文化遗产的价值功能;教育界也通过留声机达到对国语标准发音以及学校音乐美育的推行,等等不一而足。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对留声机媒介价值的全面认可,并积极将声音复制技术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进行有机结合。而于微观处,当留声机施展出兼具科技感及艺术感的形象魅力时,留声机文化也迅速而广泛地渗透入民众生活,使留声机成为民众生活中时尚、科技、艺术的标志符号。由此,以上海为首的中国新兴城市中,现实环境与声光影像技术媒介——留声机、电影、广播——构成的虚拟性环境相互联合、相互纵深,迅速形成一幅中国近现代社会市民文化生活的图景。留声机的亲民气质,更引导了国人探求科学、追求艺术的心理。随着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等产业链条的相互延伸,留声机文化也更趋向多元,为民众生活渲染出多姿多彩的艺术气息。大量的传统戏曲、民歌、民乐被灌制成唱片,销售到各个城市,甚至海外,不仅维系着中华传统文化根基,还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汇,更满足了国人的民族文化审美情感。伴随着歌剧、交响乐等西方古典艺术的传播,和声织体构成的音乐风格与线性旋律的民乐气韵相映成趣,冲击、充实着国人的听觉感受。美国黑人音乐与好莱坞音乐剧、歌舞剧汇集成的“Popular Mucis”,以充满前进感的动力节奏唤醒中国流行音乐的萌芽,一种清新的,传递着民众朴素情感的“新民歌”,便以“时代曲”为名载入唱片,登堂入室,成为推动中国音乐文化大众化的决定因素。当飞旋的唱片,寄托了越来越多国人情感的时候,这个形似家具的机器就已不再是冰冷的机械,也不再是供娱乐消遣的玩具,它更被民众视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留声机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缩影,是音乐文化大众化的媒介通道,更是媒介技术为社会历史进程刻画的时代表征符号。首先,留声机为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使国人逐渐学会以理性目光审视这些科技器物,遂将思想逐步从封闭、迷信、恐惧中解放出来,重新建立了对客观世界分析和判断的科学观念。留声机代表了近代科技在中国民众生活中实现的科学价值及意义。其次,留声机传播逐渐分解以往中国人大一统环境下的文化观,使中国人的文化审美趋向更加自由。各民族音乐文化基因在留声机上的混杂,发酵出中国民众对音乐娱乐前所未有的热情,在中国人喜好呼朋唤友的文化交际空间中,留声机将文化聚合变得更为简单。再次,留声机上的流行不仅使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更于文化的交流对比间,增强了民众对“我文化”的认知,更好地维系住民族的文化根基和民间的世俗情感。留声机将科技、文化、信息传播的触手延伸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建立了极具时代特色的留声机文化,印证着中国社会由近代向现代的变迁。民族音乐学家孔斯特认为:“如果没有留声机,民族志是绝不会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从留声机产业的本土化进程及社会影响力来看,它完成了技术媒介对一个特定社会环境、特定历史阶段、特定民众风俗的改造与重建,因此,其媒介价值在中国社会时代变革的意义上才更为凸显。
【关键词】:留声机 媒介技术 大众化 时代曲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5;J609.2
【目录】:
- 摘要10-12
- ABSTRACT12-15
- 绪论15-41
- 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15-20
- (一) 研究的缘起15-19
- (二)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19-20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20-38
- (一)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20-35
- (二)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35-38
- 三、研究方法38-40
- 四、创新点和不足40-41
- (一) 创新点40
- (二) 不足之处40-41
- 第一章 留声机的诞生与产业初阶41-64
- 第一节 留声机家族的诞生41-50
- 一、留声机发明始末42-45
- 二、逐渐兴盛的留声机“家族”45-50
- 第二节 世界留声机业的建立50-58
- 一、世界大留声机公司50-54
- 二、留声机上的文化动态54-58
- 第三节 留声机的产业重组之路58-64
- 一、有声媒介业的联袂合作58-60
- 二、唱片出品的专业化和专门化60-64
- 第二章 清末民初中国留声机业的发生64-100
- 第一节 留声机业沪上发源64-69
- 一、港口城市的贸易优势64-66
- 二、城市传统娱乐文化环境66-69
- 第二节 中国留声机业的拟态发生69-83
- 一、洋行—中国留声机业之肇基69-72
- 二、外资留声机公司72-80
- 三、留声机业贸易图景80-83
- 第三节 民族留声机事业83-91
- 一、留声机业的“中国”标志84-87
- 二、其他民族唱片公司87-91
- 第四节 中国留声机业的“小业”形态分析91-100
- 一、清末民初民族工业发展状况91-94
- 二、留声机的民族实业特征94-100
- 第三章 留声机上的中国文化传播100-121
- 第一节 留声机的功能与物用100-111
- 一、留声机的存声价值100-103
- 二、留声机的普教价值103-106
- 三、留声机的娱乐价值106-108
- 四、留声机新媒介身份的确认108-111
- 第二节 传统文化传播与民俗的变迁111-121
- 一、中国戏曲的第一次灌音112-114
- 二、戏曲名家的唱片经济114-116
- 三、风涌南北——文化趣味儿的交换116-117
- 四、中国民众的留声机生活117-121
- 第四章 多维娱乐空间与音乐商品化121-155
- 第一节 新兴娱乐业对留声机业的影响121-134
- 一、新兴娱乐业的多维空间架构121-124
- 二、有声传播搭建新娱乐产业链条124-134
- 第二节 留声机与流行音乐文化134-147
- 一、音乐流行的历史134-138
- 二、留声机上的民众文化体138-142
- 三、音乐流行的大众化意义142-147
- 第三节 流行的本质:民俗与摩登的通融147-155
- 一、时代曲的新民歌本质148-151
- 二、留声机与音乐大众化的关系151-155
- 第五章 留声机的时代表征意义155-180
- 第一节 留声机与中国人的科学意识155-169
- 一、晚清社会的科学传播155-159
- 二、晚清民众的科学开蒙159-163
- 三、留声机的科教意义163-169
- 第二节 留声机与中国人的文化精神169-180
- 一、清末民初的文化论争169-173
- 二、从留声机反映出的文化心态173-176
- 三、由留声机折射出的批判精神176-180
- 结语180-182
- 参考文献182-201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201-202
- 致谢202-204
- 附件2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妙颜;音频技术百年回顾与前瞻[J];电子世界;2002年08期
2 王小梅;;戏曲唱片的产业链及其传播分析——以1917~1937年的成熟发展期为考察[J];福建艺术;2013年03期
3 周丽君;鞠九江;;沈卓吾为孙中山录音留声[J];档案天地;2013年11期
4 蒲贞铮;;当年清歌未彻——评《暗夜留声:歌舞片的诞生》[J];电影艺术;2010年06期
5 严昌洪;五四运动与社会风俗变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6 汪森;从传播到传播学到音乐传播学[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葛涛;声音记录下的社会变迁——20世纪初叶至1937年的上海唱片业[J];史林;2004年06期
8 宫宏宇;黎锦晖、留声机、殖民的现代性与音乐史研究的新视野——《黄色音乐:中国爵士乐时代中的媒体文化与殖民现代性》述评[J];音乐研究;2003年04期
9 庄元;论音乐大众传播载体[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年01期
10 庄元;论流行音乐的三大基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 赵瑞华;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D];暨南大学;2011年
3 张振亮;大众传播传者社会权利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陆汉文;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现代性(1928—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周葆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5年
6 王思琦;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郭赫男;我国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常庆;大众传播视阈中的大众文本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任飞;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田宏燕;二十世纪中国音乐传媒技术[D];山西大学;2011年
2 董晶;论流行音乐世俗转向的原因及合理性[D];吉林大学;2005年
3 罗艳妮;大众传播媒介在新时期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作用[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4 王珏;录音在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中的桥接角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徐羽中;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利娟;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40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74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