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1964年苏联援助建设兰州工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23:17

  本文关键词:1952-1964年苏联援助建设兰州工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兰州市 苏联援助 工业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落后,使得工业化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1952年我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主,在“156项”工程中,国家将8项重点工程及其与之相关的6项配套项目和国防军工企业选择建设在兰州。 从1952年开始,苏联援建兰州的各项工程陆续投入建设,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方面撤走对兰州市各项工程的援助,1964年苏联援建兰州工程基本完成建设并投入生产。本文回顾了1952-1964年这一时间段内苏联援建兰州工程的建设过程,并深入研究了苏联对这些工程的援助方式及这些工程的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力求通过这一研究,为兰州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以1952-1964年间苏联援建兰州的各项工程为研究重点,利用尽可能详细的材料,考察了各项工程的建设过程及苏联对各项工程的援助方式,试图对这一时期苏联援建兰州工程对兰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把握。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进行阐述:第一章,苏联援建兰州工程的建设背景,首先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一五”计划的制定,其次介绍了“一五”计划把14项重点工程选择建设在兰州的原因;第二章,1952-1964年苏联援建兰州工程的具体建设过程,首先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叙述了工程建设的前期投入,其次对各项工程的建设过程一一列举,并做了详细的说明;第三章,1952-1964年苏联援建兰州工程的方式及作用,对苏联援助建设兰州市各项工程的方式进行分析说明,并阐述了苏联援助在工程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第四章,1952-1964年苏联援建兰州工程的评价,从积极影响和经验教训这两个方面入手,,对苏联援建兰州的各项工程对兰州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影响做了说明。
【关键词】:兰州市 苏联援助 工业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512.5;K27
【目录】:
  •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5-7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7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10-11
  • 二、 研究综述11-15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15
  • 四、 重点、难点、创新点15-17
  • 第一章 苏联援建兰州工程的建设背景17-26
  • 第一节 “一五”计划提出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17-18
  • 第二节 “一五”计划的制定18-20
  • 第三节 “一五”计划把 14 项重点工程建设在兰州20-26
  • 第二章 苏联援建兰州工程的建设26-42
  • 第一节 中央集中调控苏联援建兰州工程的建设26-30
  • 第二节 兰州市对苏联援建兰州工程的积极参与30-32
  • 第三节 苏联援建兰州工程的建设概况32-42
  • 第三章 苏联援建兰州工程的方式及作用42-51
  • 第一节 苏联援建兰州工程的方式42-47
  • 第二节 苏联援助对各项工程建设的作用47-51
  • 第四章 苏联援建兰州工程的评价51-59
  • 第一节 苏联援建兰州工程的积极影响51-55
  • 第二节 苏联援兰工程的建设对兰州市城市发展的教训55-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6
  • 后记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正祥;50年代苏联对华的军事援助[J];安徽史学;1999年01期

2 李百浩;彭秀涛;黄立;;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4期

3 陈夕;156项工程与中国工业的现代化[J];党的文献;1999年05期

4 李国璋,方向明;兰州市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年01期

5 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一)[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3期

6 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5期

7 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1期

8 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6期

9 张柏春,张久春,姚芳;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02期

10 朱佳木;;追忆陈云同志与阿尔希波夫交往的一段往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816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16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9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