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的教育观

发布时间:2017-09-11 11:15

  本文关键词: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的教育观


  更多相关文章: 毛泽东 三个选择 教育观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向何处去”成为国人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毛泽东以此问题为出发,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提出了关于“三个选择”(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的教育观。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对于当下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以及重视知识分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三个选择”教育观为研究对象,从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形成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点、主要内容、逻辑演进、主要特色、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五个方面系统梳理总结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本文贯穿了这样一条逻辑主线,即“三个选择”教育观从何而来——“三个选择”本身是什么——“三个选择”教育观的逻辑结构是什么——怎样进行“三个选择”的教育——“三个选择”教育观的目的是什么,从而能够理性认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的教育观,并从中探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迪。 论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概括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创新之处。 论文第二部分,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理论基点与现实基点,为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研究提供背景支撑。 论文第三部分,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本身是什么?试图对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的论述进行界定和实证性分析,并指出其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论文第四部分,在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内在逻辑结构。 论文第五部分,对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主要特色进行研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概括归纳。 最后,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理论价值,得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对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影响;同时揭示其对当下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 三个选择 教育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65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目录8-12
  • 绪论12-23
  • (一) 研究的意义12-13
  • 1、理论意义12-13
  • 2、现实意义13
  • (二) 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3-20
  • 1、研究的现状13-18
  • 2、研究思路18-19
  • 3、研究方法19-20
  • 4、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20
  • (三) 概念的界定20-23
  • 1、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时间界定20-21
  • 2、教育的定义21
  • 3、教育观的定义21-22
  • 4、三个选择的含义22-23
  • 一、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23-30
  • (一) 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形成的理论基础23-27
  • 1、理论根源: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23-25
  • 2、文化熏陶: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西方思潮影响的结合25-27
  • (二) 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产生的现实条件27-30
  • 1、亡国灭种:抗战国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严峻考验27-28
  • 2、不良学风:阻碍中共成为中流砥柱的重要因素28-29
  • 3、个人风范:毛泽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29-30
  • 二、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主要内容30-45
  • (一) 思想选择——马克思主义30-34
  • 1、为什么选择:中国革命产生的新诉求31-32
  • 2、怎样选择:文化危机引起的新审视32-33
  • 3、选择之后的效果:革命实践达到的新认同33-34
  • (二) 政党选择——中国共产党34-39
  • 1、为什么选择:近代中国进步变迁的产物34-35
  • 2、怎样选择:与革命战争的实践中选择中共35-37
  • 3、选择之后:中共继续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37-39
  • (三) 制度选择——社会主义39-45
  • 1、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社会主义39-41
  • 2、怎样选择:人民逐步支持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41-43
  • 3、选择之后:历史尺度与社会主义前途43-45
  • 三、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逻辑演进45-61
  • (一) 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哲学基础46-48
  • 1、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46
  • 2、深谙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并善于运用46-47
  • 3、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47-48
  • (二) 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逻辑起点:中国向何处去48-49
  • 1、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逻辑起点的要求48-49
  • 2、符合教育学理论的基本要求49
  • (三) 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逻辑展开:国防教育+党内教育49-51
  • 1、洞悉国内外局势,提出国防教育50-51
  • 2、把握中心环节,,开展党内教育51
  • (四) 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逻辑归宿51-61
  • 1、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51-54
  • 2、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54-55
  • 3、引导群众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合作政权55-58
  • 4、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58-61
  • 四、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主要特色61-83
  • (一) 教育主体的全面性61-70
  • 1、党员队伍61-62
  • 2、干部队伍62-64
  • 3、广大农民64-65
  • 4、知识分子65-67
  • 5、人民军队67-68
  • 6、妇女儿童68-70
  • (二) 教育内容的科学性70-74
  • 1、批判唯生论与力行哲学: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70-71
  • 2、“三大法宝”的概括:揭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71-72
  • 3、不同阶段的政治主张:逐步引导走向社会主义72-74
  • (三) 教育方法的独特性74-78
  • 1、激励思想教育法74-76
  • 2、群众路线教育法76-77
  • 3、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法77-78
  • (四) 教育实践的多样性78-83
  • 1、整风运动78
  • 2、干部学校78-80
  • 3、延安文艺座谈会80-81
  • 4、大生产运动81-83
  • 五、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83-89
  • (一) 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历史价值83-85
  • 1、巩固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83
  • 2、促使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83-84
  • 3、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84
  • 4、吸引了广大知识分子壮大了党的统一战线84-85
  • (二) 毛泽东关于“三个选择”教育观的现实启示85-89
  • 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85-86
  • 2、善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86
  • 3、居安思危,加强并推进党的建设86-87
  • 4、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教育目的87-89
  • 结语89-90
  • 附录90-91
  • 参考文献91-97
  • 后记97-9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希贤;;延安时期毛泽东掀起的四次“攻书”活动[J];百年潮;2005年11期

2 何琼;舒东勇;;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及其哲学底蕴[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周建伟;;毛泽东文化民族性命题之意蕴——以《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心的思想史考察[J];党的文献;2011年02期

4 费虹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文化领导权”问题[J];党的文献;2011年06期

5 赵凤平;;抗日战争时期的毛泽东教育思想[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张聪;;毛泽东的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管窥[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7 李_g威;王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党员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05期

8 宋进;毛泽东关于什么是问题以及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01期

9 宋进;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的文化成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4期

10 仝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引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8期



本文编号:830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30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3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