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与控制:国民党执政前后民众政策的转型

发布时间:2017-09-12 05:20

  本文关键词:动员与控制:国民党执政前后民众政策的转型


  更多相关文章: 国民党 民众政策 动员 控制 党民关系


【摘要】:国民党改组后,以革命话语整合社会资源,动员民众参与革命并最终取得执政地位。执政后的国民党,一改往日激进的民众动员政策,竭力淡化民众运动的政治色彩,相继出台各种政策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和监督。国民党执政前后民众政策发生如此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作为一个革命政党,其追求的执政目标业已实现,作为革命工具的民众动员已经失去意义;另一方面,作为执政党,稳定政权和控制社会遂成为其执政后首要考虑的问题,故而其民众政策必然要作出相应调整,民众运动被禁止,民众团体受控制。此种变化,改变了国民党改组初期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现代动员型政党的性质,囿于自身阶级基础的局限,变身为权威主义下的既得利益群体控制型政党亦势所必然,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国民党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力越大,社会对此"弱势权威政党"的反作用力和离心力就越强,最终导致国民党专制体制下"民众疏离"和"民心流失"结果的出现。
【作者单位】: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国民党 民众政策 动员 控制 党民关系
【分类号】:D693;K26
【正文快照】: 党民关系政党是以获取或参与国家政权为活动对象的,而民众则为社会成员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党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必须要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国民党自成立以来,历经初期革命、改组、北伐、建政并最终确立党治体制,在完成对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的再次整合与重构的同时,自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秀丽;;中国国民党党团述论(1924─1949)[J];历史研究;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宫炳成;南京国民政府社团政策与民众运动控制(1927-1937)[D];吉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国;;国民革命运动与文化的现代启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王天根;;近代报刊与袁世凯军政利益集团的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徐光寿,操国胜;论陈独秀建党思想的双重来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4 徐光寿;陈独秀与上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李颖;共产国际、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J];安徽史学;2005年02期

6 林海波;;民国时期女子教育学制的发展变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苗体君;陈独秀:由党内合作到“右倾投降主义”的历史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程金蛟;;陈独秀何以当选“一大”中央总书记——兼论李大钊未能进入“一大”中央局之原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陈龙;;铁路密查员小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刘继安;;陈独秀去世:社会各界的态度与反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海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工会述论[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俞慰刚;;戴季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近代中国(第二十二辑)[C];2013年

3 徐云根;;李大钊未出席中共“一大”原因研究述评[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桂珍;国民革命军政工制度研究(1924-1949)[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高晓东;民国时期科学管理思潮研究(1927-1937)[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佳;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华林;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在职工社会保障中的作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杨修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谭欢;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阶级阶层理论的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杨绪迁;莫理循与中国参加一战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彩荣;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世伟;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8 孔林林;抗战时期山东妇女运动和妇女生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钟斌;先秦兵家管理哲学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曼;1935-1938年中国青年党的政治主张[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沛;迟晓静;;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2 黄国升;;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的舆论动员[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3 杨焕鹏;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对人民团体的管制——以浙江省为中心[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续总成;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农工政策和实践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02期

5 申燕,龙汉武,邬家能;略论抗战时期国民党民众动员政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6 沙东迅;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当局的民众动员和舆论宣传[J];广东史志;2003年03期

7 曹成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基层控制政策的新趋向——兼论中共相关政策对其的影响[J];民国档案;2007年04期

8 刘大禹;;个人权力之争还是政治态度之争——也谈宁粤对峙、和解与制度变迁[J];民国档案;2009年04期

9 王亚红;;中国国民党党团制度初探(1924-1949)[J];民国档案;2010年03期

10 蔡勤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工商业团体的管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纪亚光;;论国民政府时期的社团管制[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秀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志波;南京国民政府社团立法研究(1927~1937)[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袁成毅;试析国民党执政初期缓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民国档案;2002年01期

2 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以1927年至1949年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J];历史研究;1999年02期

3 于文善,李友昌;国民党执政台湾时期的对外关系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赵鹏;;二战后对日索赔中国为何所得无几?[J];中国人才;2007年12期

5 王祖远;;抗战后的一桩国际走私案[J];文史博览;2007年12期

6 牟钟鉴;;在探索中反思——我的学术之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陈水扁密谋惊天事端?[J];环球人物;2008年03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清新名单或助力马选情[N];团结报;2011年

2 曾任《联合晚报》主笔、《中国时报》专栏作家 言浩;蔡英文不妨到大陆走一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3 本报特约撰稿 豫夫;马蔡宋公开辩论首交锋[N];中国国防报;2011年

4 孙立极;输不丢人怕才丢人[N];人民日报;2012年

5 绘美;“五都”选举各方角逐大舞台[N];团结报;2010年

6 言浩;从“台糖”看民进党的贪与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7 言浩邋作者曾任《联合晚报》主笔、《中国时报》专栏作家;陈水扁不敢谈前七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8 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 薛理泰;马英九连任的罩门所在[N];经济观察报;2011年

9 盖晓冬;三鸟币的传说[N];中国商报;2005年

10 本报专稿 郭漾璇;马英九“访美” 华府“异论”纷纷[N];世界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梁华玮;国民党执政时期县参议会研究(1927~1949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顾荣;1945-1949年中国国民党执政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张振;《观察》与“中间路线”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4 董宝花;1927-1937年间的中国学生运动[D];山西大学;2013年

5 邓玲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35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35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0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