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道堂与近代临潭社会
发布时间:2017-09-17 06:21
本文关键词:西道堂与近代临潭社会
【摘要】:甘肃临潭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也是民族经济交往与文化碰撞、融合的重镇,备受我国社会和学者关注的近代西道堂新教派即产生并发展于此。西道堂作为一个坚固的回族共同体,反过来又影响着临潭近代的经济结构与文化生态,改变并重构了该地区的民族关系。西道堂与临潭近代社会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 本文以清末民初中国历史及西北回族的演变为大背景,对西道堂在临潭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论证临潭近代社会与西道堂之间的互动关系。 具体而言,近代临潭社会的民族、宗教矛盾及与此相纠缠的政治纷争是西道堂产生的时代条件;临潭商业贸易的发达及回族的重商传统是其产生的经济条件;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交融尤其是前者对后者的借鉴、汲取,是其产生的文化条件。西道堂的出现,给予以回族为主的临潭穆斯林一个可依托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实体;其高度的组织化,使临潭及周边地区的商贸活动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西道堂致力于民族和解,使临潭紧张的民族对立有所改观,但其发展的势头却也遭到老教势力、地方军阀以及藏族土司的仇视与打压;此外,它还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有所贡献。 在西道堂与临潭社会的互动中,后者既是施压者也是使动者,虽对前者有过冲击,但又给前者提供了较大的独立发展空间;前者自始至终争取与后者相适应,并作用于后者。二者的互动关系,反映出近代西北多民族聚居区中民族的、宗教的新生力量曲折成长的历程,以及不同民族、文化、政治、宗教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博弈与共存的复杂形态。
【关键词】:西道堂 产生 发展 近代临潭 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4
- 一、选题缘由7-8
- 二、研究现状8-12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12-14
- 1. 论文结构及研究思路12-13
- 2. 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晚清民国时期的临潭社会状况14-21
- 1.1 临潭历史地理概况14-15
- 1.2 近代临潭的民族宗教情况15-17
- 1.3 近代临潭的经济状况17-19
- 1.4 近代临潭的文化特点19-21
- 1.4.1 较发达的文化教育19
- 1.4.2 多元的宗教文化19-21
- 第二章 西道堂的创立与初期的发展21-31
- 2.1 西道堂的创立条件21-23
- 2.1.1 晚清西北的政治环境21
- 2.1.2 晚清临潭政局21
- 2.1.3 西道堂对临潭文化的组合吸收21-23
- 2.1.4 临潭的开放性商业活动23
- 2.2 马启西及其新型教派的创立23-29
- 2.2.1 创始人马启西23-25
- 2.2.2 新教派的创立及其模式25-29
- 2.3 西道堂初期的发展29-31
- 第三章 西道堂的发展与近代临潭社会条件31-41
- 3.1 西道堂经济与临潭社会31-35
- 3.1.1 二十世纪初西道堂经济发展成果31-33
- 3.1.2 晚清临潭整体经济发展33-34
- 3.1.3 西道堂经济发展条件及动力34-35
- 3.2 西道堂处理民族关系的实践及其贡献35-38
- 3.2.1 马启西多民族团体“乌玛”的建设35-36
- 3.2.2 马明仁的民族关系思想及践行36-37
- 3.2.3 西道堂民族关系思想与临潭地方因素37-38
- 3.3 西道堂与二十世纪前期临潭的文化教育38-41
- 第四章 西道堂与临潭社会政治事件41-49
- 4.1 教派矛盾41-42
- 4.2 社会经济矛盾42-43
- 4.3 新旧思潮的冲撞43-44
- 4.4 杨土司势力的介入44
- 4.5 “5·19”惨案44-46
- 4.6 “万人坑”事件46-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53-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进贤 ,陆聚贤;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J];阿拉伯世界;1994年02期
2 吴冰冰;;乌玛观念与伊斯兰宗教共同体的构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3期
3 张承志;;学科的黄土与科学的金子——一部伊斯兰教派史读后[J];读书;1988年04期
4 李亚娟;;同治陕甘回民起义之善后[J];黑龙江史志;2010年18期
5 杨东梁;;试评左宗棠对陕甘回军的镇压[J];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6 敏生光;刘智思想与西道堂[J];回族研究;1991年04期
7 马平;中国回族的“普埃布洛”──甘南临潭西道堂尕路提大房子研究[J];回族研究;1997年02期
8 马平;甘南藏区拉仁关回族“求索玛”群体研究[J];回族研究;2001年03期
9 林松;从诗联看马启西先生的理想、实践与奉献[J];回族研究;2003年02期
10 薛三让;;论新式回族教育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J];回族研究;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867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67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