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时报》与日伪奴化教育
本文关键词:《盛京时报》与日伪奴化教育
【摘要】:《盛京时报》于1906年10月18日由日本人中岛真雄创办于奉天(今沈阳),至1944年9月14日停刊,共历时38年,是东北地区发行量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被誉为东北三省报业的领袖。该报自创立之初就始终紧随日本政府的脚步,把日本侵华政策作为报纸的舆论宣传方向,在伪满洲国成立后它更成为日本在东北宣传奴化教育的"代言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紧接着1932年建立"满洲国"扶持傀儡皇帝溥仪上位,假借满洲政权之外衣,对东北行殖民统治之实,竭尽全力攫取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为其所用,不断通过商品输出牟取暴利,将东北作为其未来推行全面入侵中国战略的供应站。随着东北人民抗日爱国情绪的高涨,日本深感仅靠武力无法真正使东北人民唯命是从,因而开始全面推行奴化教育政策以图改造东北人民为其所用。日伪通过改革新学制教化学生思想;建立协和会、弘报会等机构实行消息封锁,控制外部消息流入;发布虚假新闻迷惑东北人民,以此助推殖民思想的传播和殖民统治的深化。《盛京时报》作为当时东北人民为数不多获取信息、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成为了日伪宣传奴化思想、实施奴化教育政策的重要阵地。《盛京时报》与日伪政权默契配合,作为其最忠诚的"代言人",通过对时事、文化、经济、战争及广告、广播等一系列消息报道,对侵略事实加以捏造、粉饰,构建美好社会的假象来蒙骗东北人民,在潜移默化中将"日满一德一心"、"民族和谐"等思想植入东北人民的大脑。东北人民在奴化思想的蚕食下,爱国精神、民族凝聚力日渐丧失,蒙受着精神上的巨大折磨,逐步沦为日伪统治下的"二等良民"。而奴化思想的渗透大大便利了日伪在东北的经济掠夺、殖民统治,使整个东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向了濒临崩溃的边缘。本文以《盛京时报》报道为基础,着重研究1932年至1942年伪满洲国时期的该报关国内外于重大历史事件报道、广告、副刊等内容。以发掘其新闻、特刊、广告、副刊等各种形式报道的内容为重点,研究日伪是如何利用报纸这一媒体对东北人民宣传奴化教育,改造东北人民为其殖民统治服务的。本文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关于《盛京时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报当前的学术研究状况和本文的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对《盛京时报》基本状况的介绍,主要包括刊物的创刊背景、发展与衰落,以及刊物的创办宗旨、机构、创办人群和主要版面的介绍;第三、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三部分以《盛京时报》在伪满时期的各类奴化教育报道为基础,从日满亲善新闻、战争宣传、重大历史事件的舆论宣传报道等角度,重点阐述了《盛京时报》的舆论营造作用;第四部分是通过对《盛京时报》中刊登的副刊以及广告版面等内容,介绍日伪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渗透、文化入侵的各种手段;第五部分为《盛京时报》报道下奴化教育的特点,概括总结出日本借助《盛京时报》进行舆论宣传,体现出的奴化性、欺骗性、煽动性、侵略性和殖民性的特点。第六部分为全文总结。本文通过对《盛京时报》报道内容的分析和研究,挖掘日本在伪满时期对东北实施奴化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并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剖析,从而得出结论,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既要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要防范他国文化入侵的可能,应以包容、审慎的态度对待外国文化的影响,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盛京时报 伪满时期 奴化教育 殖民统治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9;K265.6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1 引言8-15
- 1.1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8-10
- 1.1.1 理论意义8-9
- 1.1.2 现实意义9-10
- 1.2 学术研究综述10-13
- 1.2.1 相关著作11
- 1.2.2 学术论文11-12
- 1.2.3 杂志期刊12-13
- 1.3 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13-15
- 1.3.1 研究方法13
- 1.3.2 学术创新13-15
- 2 《盛京时报》刊物的基本概况15-22
- 2.1 创刊背景发展与衰落15-17
- 2.1.1 创刊背景15-16
- 2.1.2 《盛京时报》的发展历程16
- 2.1.3 《盛京时报》的衰落16-17
- 2.2 伪满时期创办宗旨及机构和主要版面17-22
- 2.2.1 创办宗旨17-18
- 2.2.2 创办机构和人群18-20
- 2.2.3 主要版面20-22
- 3 《盛京时报》在伪满时期的奴化教育报道22-40
- 3.1 "日满亲善"与"民族和谐"报道23-27
- 3.1.1 满洲皇帝和日本天皇"一德一心"23-25
- 3.1.2 普通民众的"民族和谐"25-27
- 3.2 通过"战报"为侵略战争鼓动宣传27-34
- 3.2.1 对中国战场上侵略战争的吹捧27-31
- 3.2.2 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相关"战报"31-34
- 3.3 重大历史事件的舆论宣传报道34-40
- 3.3.1 歪曲"九一八事变"真相34-36
- 3.3.2 编织伪满洲国建立的美好假象36-38
- 3.3.3 隐藏南京大屠杀暴虐罪行38-40
- 4 副刊与广告版面的殖民文化渗透40-54
- 4.1 各类广告宣传的殖民特色40-45
- 4.1.1 宣传日货至上实现经济掠夺40-42
- 4.1.2 各类招生与国民运动广告的人才收拢42-45
- 4.2 副刊潜移默化的殖民文化渗透45-54
- 4.2.1 以电影为媒介的殖民文化渗透45-48
- 4.2.2 妇女儿童版面潜移默化的殖民教育48-54
- 5 《盛京时报》报道下奴化教育的特点54-61
- 5.1 宣传归顺于"王道乐土"的奴化性54-55
- 5.2 靠虚假报道禁锢人民思想的欺骗性55-57
- 5.3 动摇中国人传统信仰和价值观的煽动性57-58
- 5.4 灌输法西斯思想和战争有功论的侵略性58-59
- 5.5 图谋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殖民性59-61
- 6 结论61-63
- 附录63-64
- 参考文献64-69
- 后记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春翔,李清民;日本侵占期间山东沦陷区人民反奴化教育的斗争[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赵顺成;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奴化教育[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用心险恶的奴化教育[J];中国老区建设;2005年08期
4 郭贵儒;华北沦陷区日伪奴化教育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王显成;;北京市伪政权对中小学的奴化教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6 王运丽,张全盛;日伪在山西沦陷区推行的奴化教育[J];沧桑;1997年01期
7 邓红;论日本侵华时期的学校奴化教育[J];日本问题研究;1999年02期
8 张理明,张静娴;日本侵华期间在山西沦陷区的奴化教育[J];沧桑;2000年06期
9 瀚青,梅艳;革命根据地反奴化教育的斗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李清民,钟春翔;日本侵占山东期间的奴化教育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茗;王大民;;日军对河北教育事业的破坏与河北人民反奴化教育的斗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吴洪成;;日本在侵华期间实施的奴化教育——中国现代史上特定的教育历史现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袁彩楚;;日本侵华期间沦陷区爱国师生反奴化教育斗争史谈[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张理明;张静娴;;论日本侵华期间对山西沦陷区的奴化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李亚婷;;试论伪满“道德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6 孙新兴;;日本侵占青岛时期殖民主义教育概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健;奋起救亡 抵制日寇奴化教育[N];天津日报;2005年
2 胡晓研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日本侵华时期的语言奴化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赵丹丹;从反奴化教育到培育民族脊梁[N];芜湖日报;2011年
4 大连日报记者 张卫家 本报记者 李波;奴化教育暴露侵略者狠毒用心[N];长春日报;2005年
5 王虹;千名老人揭露日本侵华奴化教育[N];人民日报;2003年
6 康 丽;为“奴化教育”留下罪证[N];中国教师报;2003年
7 郑文云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伪满电影:奴化教育的马前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关军;默[N];南方周末;2005年
9 本报记者 刘玉;揭示历史真相[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不能抹去的民族记忆[N];沈阳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蒙;日本在华奴化教育的实效性及地区差异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华;日本侵华时期河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研究(1935-1945)[D];河北大学;2008年
3 赵方圆;伪满洲国奴化教育中的记忆侵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陈艺;日伪统治下山东沦陷区的中等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5 武思涵;《奉天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陈怡霖;《盛京时报》与日伪奴化教育[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7 纪彦;日伪在北平之奴化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曾德刚;试析日伪在北平地区的奴化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阮义召;日伪在河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李秋红;抗战时期日伪在河北的奴化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72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7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