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南京儿童救济事业转型研究(1912-1937)

发布时间:2017-09-18 15:04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南京儿童救济事业转型研究(1912-1937)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时期 南京 儿童救济 转型


【摘要】: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南京地区天灾、人祸频繁。生活环境的恶化导致人民生活穷困不堪,大量失去父母和家庭处于赤贫化状态的儿童急需救济。与上海数量众多的儿童救济机构相比,南京地区儿童救济机构比较匮乏,而且当时南京地区存在的慈幼机构大多数都是采取重养轻教的消极救济方式实施救济的传统慈幼机构,缺乏专门化的新型儿童救济机构。以1902年创办的上海贫儿院为肇始,各地贫儿院、孤儿院等新型慈幼机构先后创建。这些慈幼机构大多模仿西方孤儿院养、教、工结合的模式,从传统重养轻教的消极救济转变为教养兼施的积极救济。这些新型儿童救济机构的产生,对南京儿童救济机构的转型起了示范作用。近代以来,传教士在华创办大量孤儿院,国人中的有识之士也不断引介和关注西方慈幼事业,“西俗东移”的影响,使很多热心慈善事业的社会人士开始对传统慈幼机构进行变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民国时期南京儿童救济事业也开始了转型。本文以民国时期南京的三家儿童救济机构——1912年建立的开国纪念第一贫儿教养院、1926年创办的南京佛教慈幼院、1934年创办的私立南京孤儿院为例,考察民国时期南京儿童救济事业的转型。这一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南京儿童救济机构组织管理系统和经费来源由官方化到民间化转变。在经费来源上,传统慈幼机构主要的经费多来自政府拨款,其余是各界捐助。开国纪念第一贫儿教养院是由黄兴(时任南京留守)创办,其经费依靠政府的程度比较大,但是南京佛教慈幼院、私立南京孤儿院的经费主要分别依靠社会捐助和创办基金。在组织管理上,传统慈幼机构基本以官督绅办为主,权力大都掌握在政府派遣的驻院官员手中,而开国纪念第一贫儿教养院虽然有大量政界闻人为该院董事,并且由于该院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其管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力量的干预,但是稍后成立的南京佛教慈幼院、私立南京孤儿院虽然董事会的权力大小有所区别,但是管理权一直都是由以民间力量为主的创办群体所掌握。从经费来源的民间化、组织管理的去官僚化趋势上,可以看到民国时期南京儿童救济机构由官方化到民间化的转型。而1924年发生的开国纪念第一贫儿教养院“易长风波”,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官方力量的失败。其次,南京儿童救济机构的救济方式由消极救济到积极救济转变。教职员文化水平的提高、教育与训育并重、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教育方式使被救济儿童受到了规范化的教育。制定严格的管理条例、培养院生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规范院生衣、食、住使院生生活有序化。各院院生毕业以后,资质可堪深造的继续升学,其他的由各院推荐到工业、商业等领域就业。最后,南京儿童救济机构在救济对象上的转型表现在:院生来源地的日益广泛化,各院院生不仅来自南京,还来自江苏省内其他城市,甚至还有很多院生来自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份;入院条件的严格化,各院规定只收养身体健康没有传染病、精神病且年龄适当的儿童进行教育;院生参与活动的社会化,院生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活动、篮球赛、童子军会操等社会活动。当然,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儿童救济机构相比,它仍然存在着救济机构数目较少、经费较少、收养对象性别比例不平衡、救济机构规模较小、设备较差、职业教育不够发达等问题。
【关键词】:民国时期 南京 儿童救济 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93.66;K2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5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10
  • 二、学术综述10-12
  • 三、研究对象12-13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思路13-15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南京儿童救济事业转型的社会背景15-27
  • 一、南京天灾、人祸频繁15-18
  • 二、南京地区儿童救济机构匮乏18-19
  • 三、各地新型慈幼事业的兴起19-22
  • 四、“西俗东移”的影响22-27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南京儿童救济事业的转型27-51
  • 一、管理上:救济机关由官方化到民间化27-37
  • (一) 经费来源的民间化27-32
  • (二) 组织系统的去官僚化32-34
  • (三) 官方的失败——“易长风波”34-37
  • 二、运作上:救济形式由消极救济到积极救济37-43
  • (一) 教育的规范化37-39
  • (二) 生活的有序化39-40
  • (三) 毕业、就业的规模化40-43
  • 三、救济对象:救济的广泛化、严格化、社会化43-51
  • (一) 来源地的广泛化44-45
  • (二) 入院条件的严格化45-47
  • (三) 参与活动的社会化47-51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南京儿童救济事业存在的问题51-57
  • 一、救济机构数目较少、经费较少51-52
  • 二、救济对象性别比例不平衡52-53
  • 三、救济机构规模较小、设备较差53-55
  • 四、职业教育不够发达55-57
  • 结语57-58
  • 附录58-71
  • 表1 南京佛教慈幼院院董会执监董事履历表58-59
  • 表2 私立南京孤儿院董事一览表59-60
  • 表3 南京佛教慈幼院教职员一览表(1928年)60-61
  • 表4 南京佛教慈幼院现任教职员一览表(1934年)61-62
  • 表5 私立南京孤儿院职员一览表62-63
  • 表6 开国纪念第一贫儿教养院学生在外学习工艺种类分配表63-64
  • 表7 南京佛教慈幼院出院生就业状况比较表64-65
  • 表8 开国纪念第一贫儿教养院贫儿诞生地——省别分配情况表65-66
  • 表9 开国纪念第一贫儿教养院贫儿长成地——省别分配情况表66-67
  • 表10 南京佛教慈幼院院生籍贯一览表67-69
  • 表11 南京市救济机关及慈善团体调查表(1937年11月22日)69-70
  • 表12 1854-1937年间上海所存儿童教养机构一览表70-71
  • 主要参考文献71-74
  • 后记74-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英;;论宋政府慈幼措施的特点及发达缘由[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2 叶秀云;我所知道的香山慈幼院[J];海内与海外;2000年07期

3 王力;;中华慈幼协会与中国最早的儿童节[J];钟山风雨;2009年04期

4 李葳;;从香山慈幼院看慈善教育现代转型[J];兰台世界;2013年22期

5 李炳华;;香山慈幼院忆述[J];教育艺术;2007年06期

6 周东华;;民国浙江基督教机构的慈幼公益教育初探[J];民国档案;2009年03期

7 谭友坤;卢清;;施善与教化:中国古代慈幼恤孤史述论[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8 黄英;;试论宋朝政府的预防性与辅助性慈幼措施[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刘振;;熊希龄慈善思想与实践研究——以香山慈幼院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3年08期

10 李祥风;我在香山慈幼院的经历[J];湖南文史;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雨山;“儿童节”与中华慈幼协会[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刘元春;“少林慈幼院模式”值得推广[N];中国民族报;2013年

3 项文翠;香山慈幼院档案回故乡[N];中国档案报;2004年

4 张秋红;我国古代的慈幼恤孤制度[N];中国社会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萌萌;民国时期南京儿童救济事业转型研究(1912-1937)[D];南京大学;2014年

2 黄莉莉;中华慈幼协会研究(1928-1938)[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志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河北慈幼安老慈善事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76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76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a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