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陈诚对中外关系的认识与应对——以书信、回忆录、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陈诚对中外关系的认识与应对——以书信、回忆录、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陈诚对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有着独到的思考。对于日本,陈诚精辟地分析了其入侵动向,并主张长期坚持全面战、持久战、消耗战等方针;对于西方盟国,陈诚主张努力与之结盟但心存警惕,秉承自力更生的外交方针;对于苏联,陈诚拒斥中有限度地加以利用;对于远征军的派遣,陈诚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反映出他在中国与盟国利益发生冲突时的政治抉择。陈诚的见解是极度务实的,既坚持了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又兼顾了政党利益。陈诚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蒋介石的决策,进而影响了抗日战争的进程。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关键词】: 陈诚 抗日战争 中外关系 日本 苏联 盟国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教关系与宗教发展》(批准号:2020514005614)
【分类号】:K265
【正文快照】: 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未刊稿;刘凯:《陈诚与万家岭战役》,载《湖北文献》2013年第1期;金智:《鄂西会战研究》,载《中华军史学会会刊》2013年第8期。此外,有关陈诚的几种传记均涉及抗战时段,如徐扬等:《陈诚评传》,台北:群伦出陈诚是国民党历史上举足轻重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成贵;;陈诚与武汉抗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陈诚与武汉保卫战[J];江汉论坛;1995年07期
3 于丽,田子渝;陈诚与湖北抗战[J];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03期
4 李也;抗战初期的陈诚[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曾成贵;;陈诚与武汉抗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江满情;;抗战中的民生:陈诚与“新湖北”建设[J];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02期
3 李仲明;;近十年抗日战争时期重要人物研究述评[J];史学月刊;2008年09期
4 温静静;;陈诚研究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刘岩岩;;30多年来中国大陆湖北抗日战争研究述评[J];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亢凤华;论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湖北的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小艺;抗战时期陈诚推进湖北教育述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谢丹;从“第三厅”到“文工会”[D];西南大学;2012年
4 温静静;陈诚抗战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丽,田子渝;陈诚与湖北抗战[J];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03期
2 孙宅巍;陈诚略论[J];学海;199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陈诚湖北禁烟对与错[J];法人;2012年05期
2 孙宅巍;陈诚略论[J];学海;1990年02期
3 易春梅;;陈诚与抗战时期的湖北禁政[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年02期
4 ;陈诚《半周来战况概述》一组(一)(1938年8月5日~10月9日)[J];民国档案;2001年02期
5 ;陈诚《半周来战况概述》一组(二)(1938年8月5日~10月9日)[J];民国档案;2001年03期
6 陆军;陈诚《半周来战况概述》一组(三)(1938年8月5日~10月9日)[J];民国档案;2001年04期
7 刘会军;张智丹;;陈诚就任与被免远征军司令的几个问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石方杰;;抗战时期陈诚主政湖北述评[J];江汉论坛;2011年12期
9 曾成贵;;陈诚与武汉抗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张军;;是权宜之计 还是长治久安——陈诚治鄂期间肃贪漫议[J];学习月刊;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道炫;;君臣师友之间——“围剿”期间的蒋介石与陈诚[A];蒋介石的人际网络[C];2010年
2 赵虹光;;叶挺军长囚禁鄂西时同国民党的曲折斗争[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3 ;综合讨论(一)[A];蒋介石的人际网络[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专栏作家,某媒体驻台湾记者 亢霖;内战与台湾[N];中国经营报;2012年
2 贺孝贵;叶挺刚到恩施的日子[N];湖北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温静静;陈诚抗战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周彦;抗战时期陈诚与鄂西地区的土地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84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8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