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公报》(1919-1923)与男女社交公开话语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7-09-20 02:12
本文关键词:湖南《大公报》(1919-1923)与男女社交公开话语的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湖南《大公报》 社交公开 男女同学 男女杂坐 拆白党
【摘要】:男女社交公开是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中的一项重要议题,由《新青年》提出并引发讨论,成为此期的主流话语之一,并通过报刊杂志向全国各城市旅行与播扬。以地方性报刊湖南《大公报》在1919-1923年间发表的有关男女社交公开的文章为蓝本,运用文本分析与社会性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予以解读,以考察男女社交公开话语构建的历程及围绕它展开的论争和延伸出的议题,是对以往研究的拓展与完善。 首先,男女社交公开经历了一个出场与旅行的过程。区域空间上,由北大男女同校发轫,到内陆省份湖南紧随其后;媒介平台上,由《新青年》首倡,到《大公报》播扬;社团表现上,由新民学会初始试验,到天津觉悟社实际运作。其次,围绕男女社交公开展开的论争聚焦于原因、目的及办法的探讨等面向。社交公开作为婚恋自由的前提,其目的究竟是“逃脱监狱”抑或“满足兽欲”?如何实施男女社交公开?时人从鉴别、自重、教育、职业中寻找答案。再次,男女社交公开延伸出三大议题,包括男女同校,由湖南审议会中男女杂坐引发激烈的论争,由拆白党的横行引发报人及先进分子的有力批驳。最后得出结论,社交公开话语构建的动因主要在于报刊媒介的宣传、男性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需要、“新女性”话语构建中的能动性。最重要的是,澄清了社交公开等同于性交自由的误解,认识到是儒家性别伦理观阻碍了男女社交公开。
【关键词】:湖南《大公报》 社交公开 男女同学 男女杂坐 拆白党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K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2
- 1.1 问题的提出9-11
- 1.2 文献综述11-17
- 1.2.1 研究综述11-17
- 1.2.2 文献分析17
- 1.3 研究思路、方法、框架及意义17-22
- 1.3.1 研究思路17-18
- 1.3.2 研究方法18-19
- 1.3.3 基本框架19-20
- 1.3.4 研究意义20-22
- 2 湖南《大公报》创刊及对社会性别议题的关注22-35
- 2.1 湖南《大公报》的创刊及办报宗旨22-25
- 2.1.1 《大公报》的创刊 诡云蔽岳,清议泥途22-24
- 2.1.2 《大公报》的宗旨 无外曰大,无我曰公24-25
- 2.2 报人阵营及其对社会性别议题的关注25-35
- 2.2.1 毓厥精英的报人阵营25-29
- 2.2.2 对社会性别议题的关注29-35
- 3 男女社交公开的出场与旅行35-41
- 3.1 区域空间 北京——湖南35-36
- 3.1.1 北大——“男女同校”的发轫35-36
- 3.1.2 湖南——“男女同校”的效行36
- 3.2 媒介平台 《新青年》——《大公报》36-39
- 3.2.1 《新青年》——“男女社交公开”的首倡36-37
- 3.2.2 《大公报》——“男女社交公开”的播扬37-39
- 3.3 社团试验 新民学会——天津觉悟社39-41
- 3.3.1 新民学会——“男女社交公开”的初始试验39
- 3.3.2 天津觉悟社——“男女社交公开”的实际运作39-41
- 4 围绕男女社交公开展开的论争41-49
- 4.1 有关男女社交公开原因的讨论41-42
- 4.1.1 社交公开是自由婚恋的基础41-42
- 4.1.2 自由恋爱是婚姻幸福的基础42
- 4.2 有关男女社交公开目的的论争42-46
- 4.2.1 赞成者 逃脱监狱43-44
- 4.2.2 反对派 满足兽欲44
- 4.2.3 两派的交锋44-46
- 4.3 有关男女社交公开办法的探讨46-49
- 4.3.1 鉴别与自重46-47
- 4.3.2 教育与职业47-49
- 5 男女社交公开的延伸议题49-60
- 5.1 议题一 男女同学49-52
- 5.2 议题二 男女杂坐52-54
- 5.3 议题三 拆白党54-60
- 6 结语60-64
- 6.1 男女社交公开话语揭示的社会意涵60-61
- 6.2 男女社交公开话语构建的动因61-64
- 参考文献64-72
- 附录72-7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73-74
- 致谢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云;“五四”与湖南女界[J];船山学刊;2003年03期
2 徐胜萍;五四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6期
3 周宁;;同乡、媒体和新女性——刘廉彬自杀案再审视[J];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02期
4 邵自玲;略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男女社交[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5 张璐璐;;“五四”时期中国妇女意识觉醒之表现——以邓颖超领导的天津早期妇女运动为例[J];黑龙江史志;2009年03期
6 宋少鹏;;赋予五四运动以社会性别:女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宋银桂;陈海燕;;从长沙《大公报》(1917—1925)看湖南近代婚恋状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谢水湘,陈文联;五四时期先进分子女权观的演变[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9 关威;五四时期关于婚姻自由的思想述评[J];晋阳学刊;2004年03期
10 刘慧英;;“妇女主义”:五四时代的产物——五四时期章锡琛主持的《妇女杂志》[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885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8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