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东亚协同体论”
本文关键词: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东亚协同体论”
更多相关文章: “东亚协同体论” “东亚新秩序” 昭和研究会 民族主义
【摘要】:昭和研究会是日本前首相近卫文灴的智囊团,为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著名的知识分子国策团体,集中了日本当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精英"。卢沟桥事变后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进入长期化阶段后,昭和研究会认为日本要维护并扩张在中国的"特殊利益",就要瓦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将中国对日抗战引向"合作",提出"东亚协同体论"。该理论以东西方种族、历史、文化差异为前提,以中日共同反抗西方列强压迫、实现东亚和平为旗号,试图通过所谓的中日"经济合作"与"文化提携",实现两国间的"亲善"、"共荣",共同承担"建设东亚新秩序"的责任,实现日本武力侵略达不到的目的。"东亚协同体论"发展了近代以来日本的亚洲主义理论,为野蛮的侵略战争披上"文化"、"文明"外衣,比赤裸裸的武装侵略更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东亚协同体论” “东亚新秩序” 昭和研究会 民族主义
【基金】: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亚洲主义的演变与中日关系研究”(12BSS007)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11&ZD13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65
【正文快照】: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昭和研究会作为日本首相近卫文灴的智囊团,从卢沟桥事变开始就一直关注战争的进展,特别担心战争呈长期化态势,将使资源匮乏、人力资源有限的日本处于不利地位,危及在中国已取得的“特殊权益”,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解晓东;;日本保守主义政治传统与天皇制关系论说[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2 焦润明;略论东北亚的跨文化认同及其意义[J];东北亚论坛;2005年02期
3 王素怡;张晓刚;;论日本“大陆政策”与俄国“远东政策”之异同[J];大连近代史研究;2008年00期
4 赵葆珉;;美日同盟的裂痕[J];国际观察;2005年06期
5 刘景瑜;;樽井藤吉的中国认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苏翊豪;石之瑜;;日本东亚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沿革:文献观点评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2 潘喜颜;清末历史译著研究(1901-1911)[D];复旦大学;2011年
3 乐敏;传统与现代的耦合[D];复旦大学;2010年
4 王天慧;横光利一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凤川;《文明论概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云翠;日本陆军派阀与战略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承龙;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蒋磊;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现代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赵亚夫;日本的军国民教育(1868—1945)[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翟意安;论中华文明圈的内发性发展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增伟;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光涛;日本黑龙会在华活动及影响述略[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志江;“中日亲善”想象下中国国民型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益书;《中日修好条规》再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园园;论陆奥宗光的外交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新宇;何如璋的日本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任婷;日本农业保护与东亚贸易自由化[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杨正高;日本现代化初期的内在矛盾[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9 方艳华;沦陷区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占军;原敬外交指导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秀武;;“东亚协同体论”与伪满“建国精神”[J];外国问题研究;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887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87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