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

发布时间:2017-09-20 16:45

  本文关键词: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


  更多相关文章: 清末 民国早期 军事教育 教育现代化 发展


【摘要】: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清王朝第一次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沉痛打击,清军的惨败和船坚利炮的入侵的严酷事实震惊了清王朝,残酷的事实昭示了原有旧式武科的训练内容和选拔项目已不能担负培养近代军事人才的重任,创建新式军事教育已成为历史所趋。林则徐、魏源等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型军事观的提出,西方列强的威胁与现代军事文明的示范,以及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时代主旋律成为了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推动力。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相标榜,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先导的军事现代化运动在洋务派官僚的倡导下兴起。西方军事装备的利用,导致了军事教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西方近代军事训练与管理方法不断被引进,数理知识、军事理论、战略战术、武器制造原理、海运知识等新兴军事教育内容相继出现。洋务运动中,,军事教育仅停留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器物层面,而没有推进到军事制度、军事思想现代化的层次。“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确实为军事教育现代化的推动打开了缺口,但其所提供的发展空间却是极其狭窄的。由于军事制度和军事观念没有突破,因此军队的现代化也无法真正实现。尽管如此,当洋务派启动了中国军事教育发展的乐章后,整个社会开始沿着自身的发展路径演绎。福建船政局等一系列军事工业的建立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兴办,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快速发展;幼童留美教育以及留欧教育的开展,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具有近代民主意识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形成在军事教育上,急功近利的思想开始逐渐转变,对于西方军事教育的学习已远远突破了“长技”的范围,扩展到了西方军事制度、军事理念方面,冲破了两千年来儒学一统天下的藩篱。到清末新政时期,军事教育改革的发起已由部分的洋务大臣倡导转为清政府的主动变法,开始了对西方军事制度和西方军事教育内容的主动吸收,尚武之风在社会中悄然形成。军事教育摒弃了各自为政、盲目发展的无计划局面,全国开始建立相对规范的军事教育体制,军事教育制度化开始形成。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全面吸收西方文化奠定了基础。资产阶级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开始审视军事教育本土化的问题,在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之间寻找契合点,军事教育开始向本土化发展。近代著名军校——黄埔军校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军校之一,在于军校的办学将西方的先进训练方法和训练理念与中国的军事实际相结合,很好的实现了军事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在寻求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探索道路上,认识到了发展军事教育、建立革命军的重要性。他们积极借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挽救中国于危亡的救国救民的教育宗旨。党代表制、政治部制度的形成实现了党指挥枪,军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军事理念。爱国爱民、精诚团结、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的形成恰是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对西方军事制度的效仿、吸收和改造,无不体现了觉醒后的中国军事教育者对西方军事文化的主动态度。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非计划性向计划性转变的过程,体现出了民主化、世俗化、制度化、科学化、实践化的现代性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既引导了中国早期工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也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勃兴。在充分评价军事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流弊和局限,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军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私人化倾向、派系林立等令人深思的教训。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国家统筹是实现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政治体制现代化是军事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军事教育发展的保障,创新军事教育理念是实现人才兴军的关键。
【关键词】:清末 民国早期 军事教育 教育现代化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E251;K25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绪论14-29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14-18
  • 1.1.1 军事与军事教育14-16
  • 1.1.2 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与军事教育现代化16-18
  • 1.2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18-21
  • 1.2.1 选题的缘由18
  • 1.2.2 选题的意义18-21
  • 1.3 研究范围21-22
  • 1.4 文献综述22-24
  • 1.4.1 军事教育史著作22
  • 1.4.2 军事教育论文22-23
  • 1.4.3 教育史、军事史著作23-24
  • 1.4.4 现代化理论相关资料24
  • 1.5 研究构想24-29
  • 1.5.1 研究思路24-28
  • 1.5.2 研究方法28-29
  • 第2章 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发展历程29-60
  • 2.1 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发展的背景29-37
  • 2.1.1 清末的军备废弛29-31
  • 2.1.2 “沧海微澜”——鸦片战争时期军事改革的呼声31-33
  • 2.1.3 湘军、淮军的编练33-37
  • 2.2 洋务运动时期现代军事教育萌芽37-42
  • 2.2.1 “制器兴学”——洋务军事学堂的创立与发展37-40
  • 2.2.2 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教育的特点40-42
  • 2.3 清末新政时期军事教育改革42-51
  • 2.3.1 武举制度的废除与武备学堂的兴建43-46
  • 2.3.2 军事教育体制的建立46-48
  • 2.3.3 清末新政时期军事教育的特点48-51
  • 2.4 民国早期现代军事教育的发展51-60
  • 2.4.1 辛亥革命对军事教育的推动51-54
  • 2.4.2 北洋政府时期军事教育艰难前行54-57
  • 2.4.3 民国早期军事教育发展的特点57-60
  • 第3章 清末民国早期海军军事教育现代化60-102
  • 3.1 海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动因60-63
  • 3.1.1 “船坚炮利”——来自西方国家的海上威胁60-62
  • 3.1.2 “师夷制夷”——海防意识的萌发62-63
  • 3.2 海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63-85
  • 3.2.1 甲午战争前的海军教育63-78
  • 3.2.2 甲午战争后海军教育的恢复78-82
  • 3.2.3 民国时期海军教育的发展82-85
  • 3.3 海军留学教育85-95
  • 3.3.1 求知异域:海军留学教育的兴起85-88
  • 3.3.2 东渡扶桑:甲午战后大规模的海军留日活动88-90
  • 3.3.3 规范多元:民国初期海军留学教育的发展90-91
  • 3.3.4 海军留学教育的历史评价91-95
  • 3.4 海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特征95-102
  • 3.4.1 教育层次的单一性95-97
  • 3.4.2 教育思想的双重性97-98
  • 3.4.3 课程设置的西化性98-99
  • 3.4.4 教学方法的实战性99-100
  • 3.4.5 教育形式的多样性100-102
  • 第4章 清末民国早期陆军军事教育现代化102-154
  • 4.1 陆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动因102-109
  • 4.1.1 “痛定思痛”——甲午海战的反思102-105
  • 4.1.2 “整军御侮”——谋求全面军事教育改革105-106
  • 4.1.3 “风起云涌”——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兴起106-108
  • 4.1.4 “军制变迁”——陆军军事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108-109
  • 4.2 陆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历程109-136
  • 4.2.1 “跛足前行”—— 甲午战前陆军军事教育概况109-112
  • 4.2.2 “整军练武”——新式陆军的训练112-116
  • 4.2.3 “举国划一”——陆军军事教育体系的确立116-134
  • 4.2.4 “官兵并重”——民国初期的陆军军队教育134-136
  • 4.3 陆军留学教育136-146
  • 4.3.1 “涓涓细流”——甲午战前的陆军留学教育137
  • 4.3.2 “以日为师”——甲午战后波澜壮阔的陆军留日教育137-140
  • 4.3.3 陆军留学教育与陆军军事现代化140-145
  • 4.3.4 陆军留学教育的局限与不足145-146
  • 4.4 陆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特征146-154
  • 4.4.1 教育层次的多样性146-147
  • 4.4.2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147-148
  • 4.4.3 教育制度的模仿性148-150
  • 4.4.4 教育发展的滞后性150-151
  • 4.4.5 教育改革的不彻底性151-152
  • 4.4.6 教育管理的私有性152-154
  • 第5章 清末民国早期空军军事教育现代化154-168
  • 5.1 空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动因154-156
  • 5.1.1 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的提出154-155
  • 5.1.2 国内航空人员的匮乏155-156
  • 5.2 空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历程156-162
  • 5.2.1 南苑航空学校156-159
  • 5.2.2 其他航空学校的创办159-162
  • 5.3 空军留学教育162-163
  • 5.4 空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特征163-168
  • 5.4.1 教育发展的主动性164-165
  • 5.4.2 办学形式的开放性165-166
  • 5.4.3 教育实施的地方性166-168
  • 第6章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个案研究168-205
  • 6.1 “将军摇篮”——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现代化办学特征分析168-185
  • 6.1.1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办168-178
  • 6.1.2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办学特征178-182
  • 6.1.3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历史影响182-185
  • 6.2 “军校楷模”——黄埔军校现代化办学特征分析185-205
  • 6.2.1 黄埔军校的创办185-189
  • 6.2.2 黄埔精神的形成与实践189-193
  • 6.2.3 黄埔军校的办学特征193-200
  • 6.2.4 黄埔军校的历史影响200-205
  • 结语205-233
  • 一、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特征205-224
  • 二、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的社会影响224-229
  • 三、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启示229-233
  • 参考文献233-239
  • 致谢239-24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240-2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华;论日本与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2 王建华;翟海涛;;甲午陆战与晚清陆军军事教育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3 戚其章;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J];东岳论丛;1998年05期

4 长野朗 ,王晓华;中国的财政[J];民国档案;1993年03期

5 长野朗,李占才;中国的财政[J];民国档案;1994年03期

6 邓红;论保定军校与“保定军校生现象”[J];民国档案;1999年04期

7 段菁晖;;浅析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军事留学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4期

8 刘宏;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中的日本影响——以直隶省师范、军事学堂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张永刚;郝飞;;袁世凯与保定近代军事教育[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889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89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c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