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路事件与中国对外关系走向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东路事件与中国对外关系走向影响研究
【摘要】:中东路事件是1929年7月至12月中苏之间由于中东铁路的路权归属问题爆发的一场战事冲突。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中东路事件问题的研究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事件的起因、责任及事件的结局等,一直有不同说法,甚至一般史书的记载也不同程度存在语焉不详的缺憾。为此,本文依据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解密的档案材料,系统梳理和分析中东路事件的来龙去脉,对该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结局进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藉此对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时期的内外政策作全面系统的评价,以为历史提供启示和借鉴。中东路事件的发生既缘于东北亚的复杂局势,更缘于南京政府的反苏反共立场和东北当局的强硬态度。在中东路事件中,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出于爱国热情,在东北易帜后有所作为的心态驱使下,没有清楚地认清苏俄国内的政治军事实力,轻率地展开收回东北主权的爱国之争,由此引起中苏武装冲突。在此次战争中,东北军损失惨重,张学良痛心疾首,最后不顾南京国民政府反对,独自与苏联议和,中东路以恢复原状而收场。中东路战争虽然结束,但是对中俄、中日、中美、中欧之间的关系及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导致中苏关系由和缓走向交恶、对日关系上产生怯敌之心、在对美对欧关系上愈加被动。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南京国民政府要控制张学良这一真实意图和东北当局的失策外,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采取的“一边倒”策略及共产国际在这一事件背后的推波助澜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无论如何,对张学良在中东路事件中的捍卫国家主权之举,应有充分认识,不能断然认为张学良发起收回中东路主权的事件是“鲁莽之举”。
【关键词】:中东路事件 中国对外关系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6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0.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9-10
- 0.1.1 选题目的9-10
- 0.1.2 选题意义10
- 0.2 研究现状10-13
- 0.2.1 国内研究现状10-13
- 0.2.2 国外研究现状13
- 0.3 研究方法、创新点13-15
- 0.3.1 研究方法13-14
- 0.3.2 创新点14-15
- 1 中东路事件的缘起15-25
- 1.1 东北亚局势15-18
- 1.1.1 日本的企图15-16
- 1.1.2 中苏的纠葛16-18
- 1.2 南京政府的“革命外交”18-21
- 1.2.1 南京政府的统一18-19
- 1.2.2 “革命外交”的出笼19-21
- 1.3 东北当局的强硬立场21-25
- 1.3.1 改旗易帜21-23
- 1.3.2 张学良的意图23-25
- 2 中东路事件的过程及收场25-31
- 2.1 张学良谋求收回中东路管理权25-28
- 2.1.1 中苏共管的体制矛盾25-27
- 2.1.2 强行接管中东路27-28
- 2.2 中苏间的军事冲突与和平交涉28-31
- 2.2.1 苏联发出最后通牒及中苏断交28-29
- 2.2.2 中东铁路战争的爆发与《伯力议定书》的签订29-31
- 3 中东路事件对中国外交走向的影响及原因分析31-40
- 3.1 中东路事件对中国外交走向的影响31-35
- 3.1.1 中苏关系由和缓走向交恶31-32
- 3.1.2 对日关系上产生怯敌之心32-33
- 3.1.3 在中美及中欧关系上愈加被动33-35
- 3.2 造成上述后果的原因分析35-40
- 3.2.1 国民政府的动机35-36
- 3.2.2 东北当局的失策36-37
- 3.2.3 共产党人的态度37-38
- 3.2.4 共产国际的掣肘38-40
- 结束语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何振东;;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几个发展阶段[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2 孙友葵,王玉贵;试析新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03期
3 倪腊松;法国侵略越南初期的对华态度与清政府的最初反应[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4 邹思诚;;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同行(下)[J];对外大传播;1999年04期
5 夏莉萍;从外交部开放档案看20世纪50年代中以接触始末[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03期
6 ;高层[J];中国西部;2014年14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名河;;略论邓小平晚年在中国对外关系方面的四大理论贡献[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2 章百家;;目标与选择——中国对外关系演进的历史经验及启示[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上)[C];2011年
3 牛海彬;;中国在拉美的新外交[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开创新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N];东方早报;2007年
2 新华社记者 车玉明 钱彤 李诗佳 韩洁 刘铮 熊争艳 廖雷 夏文辉 郭春菊;中国方位:在世界发展的坐标上[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崔立如;中国东亚政策如何转型[N];东方早报;2013年
4 本报特约评论员 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吴建民;中国对外方针的重要宣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本报高级编辑 丁刚;从深圳看中国对外关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任晓;中国如何做可亲的大国[N];东方早报;2013年
7 宫力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宫力:改革开放与对外关系的良性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庞中英;做可持续的负责任国家[N];经济观察报;2003年
9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主编 王逸舟;走向自信与合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章百家 玛雅;经天纬地大文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峰;国际体系与中国对外关系: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芙蓉;中东路事件与中国对外关系走向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95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95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