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奴化教育中的记忆侵略

发布时间:2017-09-27 11:41

  本文关键词:伪满洲国奴化教育中的记忆侵略


  更多相关文章: 伪满洲国 奴化教育 记忆侵略 官方记忆框架 个体记忆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侵占了中国东北,很快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并通过军事占领、经济掠夺、民族压迫等侵略手段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奴化教育就是侵略手段中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对现存的伪满洲国时期的档案资料和接受过奴化教育学生的口述史进行分析,来还原伪满洲国时期奴化教育的情况。从社会记忆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日本借伪满洲国的名义进行记忆侵略的过程,来揭示日本企图奴化伪满洲国民众的事实。论文发现,为了阐释伪满洲国的合法性和日本对伪满洲国统治的合法性,日本通过对伪满洲国的过去、伪满洲国与日本关系、伪满洲国的国际角色的重新阐释建立了一个官方的社会记忆框架。日本侵略者使用充满暴力的手段来抹杀不同于官方记忆框架的个体记忆、统一个体记忆的表达。通过带有政治倾向性的授课、感官体验、形式丰富的仪式操演和身体实践的方法,日本侵略者试图培养学生形成服从于日本的行为习惯、亲近日本的情感倾向。虽然日本的意图十分明显,但是实际的情况并不如日本侵略者所愿。很多学生虽然在某些行为上表现出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服从,却并没有形成对伪满洲国的国民认同。许多反遗忘的表达让官方的记忆框架在个体记忆的传承中受到了阻碍,东北师生对日本侵略者在伪满洲国推行的奴化教育进行了不屈的抵抗。本文揭露了日本将符合其统治要求的官方记忆框架强制推行、强制性的抹杀原本的社会记忆和个体记忆、企图中断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泯灭个人的民族意识的侵略意图,是对日本粉饰侵略的言行的有力驳斥。对伪满洲国奴化教育中的记忆侵略的研究表明,捍卫民族记忆、加强历史教育、增强民族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历史遗留的教训,也是社会记忆的理论视角及研究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伪满洲国 奴化教育 记忆侵略 官方记忆框架 个体记忆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65.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问题的提出9
  • 1.2 研究意义9-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1.3.1 社会记忆研究的理论基础10-11
  • 1.3.2 关于社会记忆与群体认同的相关研究11-12
  • 1.3.3 关于社会记忆与权力关系的相关研究12-13
  • 1.3.4 关于伪满洲国奴化教育的相关研究13-14
  • 1.3.5 现有研究的不足14-15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5-17
  • 1.4.1 记忆侵略的概念界定15
  • 1.4.2 研究内容15-16
  • 1.4.3 研究方法16-17
  • 第2章 伪满洲国政府建立的官方记忆框架17-27
  • 2.1 伪满洲国的合法性建构17-20
  • 2.1.1 伪满洲国历史溯源的记忆重构17-19
  • 2.1.2 伪满洲国诞生的神圣意义赋予19
  • 2.1.3 伪满洲国建国精神的建构19-20
  • 2.2 伪满洲国对其与日本关系的重构20-25
  • 2.2.1 伪满洲国政府对中日矛盾的重构21-23
  • 2.2.2 伪满洲国政府对日本角色的塑造23-24
  • 2.2.3 伪满洲国政府对日本作用的阐释24-25
  • 2.3 伪满洲国政府对其国际角色的定位25-26
  • 2.3.1 大东亚共荣圈的一员25
  • 2.3.2 英美的敌人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伪满洲国奴化教育对个体记忆的具体操纵27-44
  • 3.1 个体记忆的抹杀27-30
  • 3.1.1 个体生命的剥夺27-28
  • 3.1.2 统一的记忆表达28-30
  • 3.2 个体记忆的“培养方式”30-39
  • 3.2.1 政治性的授课31-32
  • 3.2.2 感官体验32-33
  • 3.2.3 仪式操练33-37
  • 3.2.4 身体实践37-39
  • 3.3 奴化教育对个体行为的驯化意图39-40
  • 3.3.1 培养日语的语言习惯39-40
  • 3.3.2 保证服从的行为40
  • 3.4 奴化教育对个体记忆的影响意图40-42
  • 3.4.1 明确伪满洲国国民的身份等级41
  • 3.4.2 实现伪满洲国“国民规范”的内化41-42
  • 3.4.3 实现个人价值观念的日本化42
  • 3.5 本章小结42-44
  • 第4章 个体记忆中的张力:奴化教育中的驯服与反抗44-51
  • 4.1 奴化教育中的驯服效果44-46
  • 4.1.1 心甘情愿的配合44-45
  • 4.1.2 对日本的认同45
  • 4.1.3 驯服下的不甘45-46
  • 4.2 反遗忘的表达46-48
  • 4.2.1 教师的两面教学46
  • 4.2.2 同学间非官方话语的传递46-47
  • 4.2.3 仪式中的不满表达47-48
  • 4.2.4 传阅进步书籍48
  • 4.3 复杂的“国民认同”48-49
  • 4.4 捍卫民族记忆对当下中国的重要意义49-50
  • 4.5 本章小结50-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家余;;伪满社会教育方针的演变及其实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9期

2 杨晓;;试析东北沦陷时期伪满教育方针的殖民文化特征[J];教育科学;2012年05期

3 刘亚秋;“青春无悔”:一个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J];社会学研究;2003年02期

4 朱林林;;抗战时沦陷区的教科书[J];人民文摘;201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立萍;伪满洲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294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9294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9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