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及其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20:43

  本文关键词: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及其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延安时期 翻译活动 翻译宣传 翻译政治 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伦理


【摘要】:国内现有的延安学研究对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关照缺乏,致使目前的研究成果不能完全涵盖和反映延安时期社会文化的全貌。从翻译角度而言,国内众多的翻译史研究成果对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也鲜有提及,致使延安时期的翻译命题成为中国翻译史研究中一个缺失的环节。 本论文以延安时期翻译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翻译史研究常规的描述性、社会性和“翻译考古”的方法,以翻译政治、翻译生态学、翻译伦理三大理论为支撑,从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社会需求问题入手,宏观考察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语境、翻译活动的整体特征、影响与学术意义;并对此时期的翻译现象、翻译类型,翻译机构、译者群体与翻译作品从翻译对于国际话语权、宣传与外交的作用进行历史的评价与跨文化解释,归纳这些翻译活动起到的社会功能与发挥的历史作用。 论文指出研究延安时期翻译专题史对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对新中国的对外编译局、外交部门、高等外语学校的发展都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翻译史研究、口译史研究、应用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对象。论文强调延安时期的翻译者们作为历史见证者和文化创造者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性;指出延安时期翻译实践的时代特征,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翻译政治学和社会学特征与意义;论文最后以史为鉴,提出了延安时期翻译活动对当前中国外宣翻译的借鉴意义。 论文对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社会性、政治性、跨文化性进行综合考察与深入分析,并以意识形态建设、文化建设、外交的大视野,观照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政策、困境与成就,指出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对中国应用翻译研究的特殊贡献。延安时期的马列著作翻译、外电国际新闻翻译、对外英语广播和外宣文稿翻译、国际友人采访的口译翻译活动、战地军事翻译等活动都具有显著的战争时代视域下的应用翻译特征,不仅在内宣上成为延安时期马列思想与国外文化输入的主流渠道,在外宣传播上也促进了当时延安与国际世界的交流,还对塑造与提升延安的国际化形象以及形成积极正面的舆论宣传起到推动作用。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经验对当前国际化语境下做好中国形象与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 翻译活动 翻译宣传 翻译政治 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59;K265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目录9-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问题的提出12-16
  • 1.1.1 “延安时期”的界定13-15
  • 1.1.2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研究现状15-16
  • 1.2 研究问题与主要内容16-18
  • 1.3 研究方法与目的18-20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意义20-26
  • 1.4.1 对翻译史学研究的意义21-22
  • 1.4.2 对延安学研究的意义22-26
  • 第二章 文献述评26-45
  • 2.1 翻译史研究方法与成果26-39
  • 2.1.1 国外翻译史研究28-30
  • 2.1.2 国内翻译史研究30-39
  • 2.2 翻译史的研究维度39-45
  • 2.2.1 翻译活动与政治权力40-41
  • 2.2.2 翻译活动与翻译生态环境41-42
  • 2.2.3 翻译活动与翻译伦理42-45
  • 第三章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生成语境45-74
  • 3.1 延安马列理论学习的需要45-52
  • 3.1.1 延安马列著作翻译机构46-49
  • 3.1.2 马列著作翻译政策49-52
  • 3.2 延安了解世界的需要52-55
  • 3.3 世界了解延安的需要55-63
  • 3.3.1 延安的外事与外交活动55-59
  • 3.3.2 外事外交翻译机构59-63
  • 3.4 延安的外宣需求63-67
  • 3.4.1 延安时期的外宣政策63-64
  • 3.4.2 延安时期的外宣机构64-67
  • 3.5 翻译人才的需求67-71
  • 3.5.1 军事翻译人才的需求67-68
  • 3.5.2 外事翻译人才的需求68-71
  • 3.6 延安时期的翻译生态环境71-74
  • 3.6.1 国际、国内的翻译生态环境71-72
  • 3.6.2 边区的翻译生态环境72-74
  • 第四章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译者主体74-126
  • 4.1 延安时期的翻译者群像75-113
  • 4.1.1 翻译群体的构成77-108
  • 4.1.2 翻译群体的整体特征108-111
  • 4.1.3 翻译群体的翻译伦理111-113
  • 4.2 译者主体的认可113-122
  • 4.2.1 译者主体的边区认可114-116
  • 4.2.2 译者主体的社会认可116-122
  • 4.3 译者主体的历史作用122-126
  • 第五章 延安时期的翻译人才培养126-149
  • 5.1 翻译人才培养的语种类型127-138
  • 5.1.1 日语军事翻译人才培养127-130
  • 5.1.2 俄语军事翻译人才培养130-135
  • 5.1.3 英语外事翻译人才培养135-138
  • 5.2 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成效138-145
  • 5.2.1 应用型人材培养模式138-140
  • 5.2.2 翻译培养的成效140-142
  • 5.2.3 延安时期翻译培养的局限142-145
  • 5.3 延安翻译人才培养与新中国的外语教育145-149
  • 5.3.1 对新中国外语高校发展的影响145-147
  • 5.3.2 对新中国外语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147-149
  • 第六章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翻译产品149-185
  • 6.1 内宣翻译产品150-172
  • 6.1.1 马列经典译著150-160
  • 6.1.2 《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的翻译文章160-172
  • 6.2 外宣翻译产品172-180
  • 6.2.1 日文翻译宣传品173-175
  • 6.2.2 外宣刊物175-178
  • 6.2.3 对外广播稿翻译178-180
  • 6.3 延安时期翻译产品的宣传价值180-185
  • 第七章 结语185-201
  • 7.1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特质185-190
  • 7.1.1 政治特质186-188
  • 7.1.2 宣传特质188
  • 7.1.3 生态化特质188-189
  • 7.1.4 军事口译特质189-190
  • 7.2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研究的学术价值190-194
  • 7.2.1 延安时期翻译专题史190-191
  • 7.2.2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与我国应用翻译研究191-194
  •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的可能性194-197
  • 7.4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启示197-201
  • 参考文献201-208
  • 附录208-217
  • 1. 对论文选题的说明208-210
  • 2. 毛泽东在陕北会见国际友人活动目录210-214
  • 3. 延安出版的马列著作和译著214-216
  • 4. 《新华周刊》注册表与查封训令216-21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果笑非;;翻译生态学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3期

2 王海军;;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基本路径探析——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2期

3 曹慕尧;延安抗大俄文队:中国两所大学的发源地[J];党史纵横;2002年07期

4 万京华;;红色电波,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新华社对外英文广播创建始末[J];对外大传播;2006年05期

5 刘庆和;李珍军;;著名马列原著翻译家柯柏年[J];红广角;2011年10期

6 辛全民;;中国翻译史的分期新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张克明 ,刘景修;抗战时期美国记者在华活动纪事(二)[J];民国档案;1988年03期

8 王福时;;我陪海伦· 斯诺访延安[J];百年潮;2002年12期

9 邹振环;文化新世界的建设者──从事翻译出版的早期张闻天[J];档案与史学;1995年05期

10 朱鸿召;;被遗忘的延安丽人吴光伟[J];档案春秋;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德钦;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37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937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2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