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四个选择”认同教育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四个选择”认同教育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四个选择 认同教育 历史教育 教学路径 教学实效性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和主要渠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此门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故而,政治属性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属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中,“了解国史、国情”是“深刻体会‘四个选择’”的前提,“深刻体会‘四个选择’”是“了解国史、国情的”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就是要通过对“四个选择”知识层面的基础认知教育,逻辑层面的理性认知教育,培育大学生对于“四个选择”的认同意识,让大学生群体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培育“四个选择”认同,需要遵循认同的规律。认同描述的是主体通过求同识异的方式,发觉、体认到对象所承载的意义与主体自身追求意义的“共同性、同一性”,基于这种“共同性、同一性”意义而将对象纳入了“自我性”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对于认同对象的认知理解、情感依附甚至坚持、维护、践行的行为。主体能否发觉体认到“共同性、同一性”意义,是实现认同的关键。基于这种考虑,“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对“四个选择”与大学生之间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共同性、同一性”意义的揭示。揭示“四个选择”与大学生之间存在“共同性、同一性”意义,需要回归教学活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具有明显的历史学科特征。“历史知识认知——历史逻辑理解——历史意识生成”这样一条教学实践路径,既体现历史叙事的结构,也符合认同教育的规律,是“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有效进路。历史知识认知是理解历史逻辑的前提,全面理解了历史逻辑,才会引起历史认同意识的生成。这里的历史逻辑包括:“四个选择”是中国的历史国情决定的,“四个选择”让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体现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利益,也为生活在今天的大学生群体“追求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依据教学实践路径,开展教学活动,追求教学实效性,需要克服诸多影响因素。从认同教育的视角来看,需要克服大学生发觉不了,体认不到“四个选择”承载的意义与自身追求的意义之“共同性、同一性”的问题。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来看,需要解决“四个选择”的历史存在如何尽可能客观的转化为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又如何有效的转化为历史意识的问题。从教学参与主体的角度来看,主要需关注教师教学动力与教学能力的制约因素和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的阻碍因素。教学评价不仅是一个考核环节,也是一种督促机制,教学实效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灵魂,任何的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实效性。教学实效性是指教学效果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而教学实效性评价标准的选取,评价方式的制定都应该紧密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关键词】:四个选择 认同教育 历史教育 教学路径 教学实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4;G6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纲要》课“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研究的基本构想10-27
- 一、选题理由、研究思路和研究目标10-12
- (一)选题理由10-11
- (二)研究思路11-12
- (三)研究目标12
- 二、主要观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2-14
- (一)主要观点12-13
- (二)研究内容13-14
- (三)研究方法14
- 三、相关理论研究综述14-25
- (一)“四个选择”方面的研究14-17
- (二)《纲要》课教学问题研究17-22
- (三)《纲要》课教学评价问题研究22-25
- 四、主要创新点25-26
- 五、研究意义26-27
- 第一章 认同的本质内涵27-37
- 第一节 认同的产生与早期发展27-28
- 第二节 认同的概念与内涵28-31
- 一、西方学者的观点29-30
- 二、我国学者的观点30-31
- 第三节 认同本质的揭示31-37
- 一、认同的动力:主体性的发挥32
- 二、认同的基础:共同性、同一性意义32-33
- 三、认同的方式:求同识异33-35
- 四、认同的效果:认知理解、情感依附和正向的行为倾向35-37
- 第二章“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基础理论37-49
-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本质37-40
- 第二节 认同教育的内涵与目标40-43
- 一、认同教育的内涵40-41
- 二、认同教育的目标41-43
- 第三节 《纲要》课体系内的“四个选择”认同教育43-49
- 一、“四个选择”与中国近现代史43-44
- 二、“四个选择”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44-45
- 三、“四个选择”认同与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间的关系45-46
- 四、《纲要》课体系内的“四个选择”认同教育46-49
- 第三章《纲要》课“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教学实践路径49-60
- 第一节 历史叙事的基本结构49-53
- 一、历史与历史学49-50
- 二、历史叙事的基本结构50-52
- 三、历史教育与历史叙事结构52-53
- 第二节 历史认同语境下实现“四个选择”认同教育效果的进路53-60
- 一、历史认同教育的环节要素与《纲要》课教学目标的契合53-55
- 二、历史知识认知与“四个选择”认同55-56
- 三、历史逻辑理解与“四个选择”认同56-58
- 四、历史意识生成与“四个选择”认同58-60
- 第四章 《纲要》课“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60-80
- 第一节 从认同教育的角度看“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60-64
- 一、认同教育的过程60-61
- 二、“共同性、同一性”意义与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61-62
- 三、“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62-64
- 第二节 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64-70
- 一、历史教育的过程65-66
- 二、历史教育环节转化中的影响因素66-68
- 三、“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68-70
- 第三节“四个选择”认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影响因素70-80
- 一、从教师角度看“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70-75
- 二、从学生角度看“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75-80
- 第五章“四个选择”认同教育与《纲要》课教学实效性评价问题80-92
- 第一节 教学实效性的内涵与评价标准81-85
- 一、实效性的内涵81-82
- 二、教学评价与实效性的关系82-83
- 三、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83-85
- 第二节“四个选择”认同与《纲要》课教学实效性评价85-92
- 一、“四个选择”认同彰显课程功能与教学目标85-88
- 二、《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88-92
- 结语92-94
- 参考文献94-98
- 附录:论文结构图98-99
- 致谢99-100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沛竹;;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2 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的若干情况[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03期
3 金冲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个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03期
4 王晓秋;;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和教材的一些认识[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04期
5 李久林;;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认识[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04期
6 王同起;;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06期
7 曹景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若干关系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6期
8 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9 金冲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个特点[J];党史文汇;2007年08期
10 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宗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2 孙艺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探微[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3 刘文丽;;关于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两点思考[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刘建民;;试论史学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要作用[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5 黄进华;;“90后”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新挑战及其对策研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6 梁怡;;处理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和研究中史料学问题的思考[A];中国近代史及史料研究[C];2010年
7 梁怡;张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与北京的近现代历史遗址研究(1840—2008年)[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8 张旭;;坚持唯物史观,落实“两个转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地方史资源的使用[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9 徐奉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案例教学的一则示例分析[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10 王康;;口述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探索[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环;在铭记历史中坚信“三个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2 沙健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工作的几点体会[N];光明日报;2007年
3 叶帆;让科学历史观在大学生头脑中扎根[N];人民日报;2007年
4 杨晨光;以史为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郑巧 陈静;国史教育有待加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郭扶庚;高校思政新课程第二门课今春开讲[N];光明日报;2007年
7 从永刚;我省两课题组成功申报昨受表彰[N];云南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夏斐 邋通讯员 李本义;贴近学生需求 创新教学形式[N];光明日报;2007年
9 记者 程曦 学生记者 徐雯;让学生亲手触摸历史[N];新清华;2012年
10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乐苏 王宪明;教学并重 因材施教[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蒙一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四个选择”认同教育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年
2 彭淑娴;爱国主义主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体现[D];江南大学;2011年
3 闫兴纳;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贾玮华;学生满意度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原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45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945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