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青海教育考析(1912-1945年)
发布时间:2017-09-30 16:02
本文关键词:近代青海教育考析(1912-1945年)
【摘要】:作为近代化后发地区,青海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决定了教育演进之途异于常规。青海教育近代变迁的前后阶段两大主题交替进行:建省前的首要任务,是主体少数民族社会的教育,完成由传统的宗教教育向普通世俗学校教育的过渡;建省后,是建立起具有近代内涵的新学科教育体系。变迁内容,从普及普通学校教育,推广以“识字”为核心的学习,再到近代新学的分科制教学。这一过程中,马氏既要引入新学,又要坚守传统,宗教教育内容始终掺杂其中,宗教人士如影随形相伴于教育左右。整个民国时期,社会在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层面交叉互融,教育近代化主题与民族、国家认同等诸多问题交织并行,教育的地方性、时代性问题突出,变迁过程滞后。不同于内地社会在西学东渐中引入西方教育制度的近代转型过程。本论文一方面通过青海教育在民国时期的演化,分析其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过渡的过程、特点;另一方面尝试探究青海教育变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发挥其引领作用,如何促使“人”的结构转型。 论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了界定,交代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正文的基本构架和内容如下: 第一章青海地区的传统教育:儒学为主的汉文化教育主要存在于东部农耕区的汉族社会;主体少数民族社会以蒙藏社会的寺院教育、穆斯林社会的经堂教育为代表,构成区域教育中浓郁的宗教特色。 第二章少数民族教育兴起与青海地区教育向近代化的过渡期(1911—1928年):通过蒙藏社会、穆斯林社会在民国初年发生的变化,剖析地方传统的宗教教育如何开始从一统天下的局面中逐渐回归到宗教本质,以及地方主要经营者的作为在民族国家变迁中如何作用于地方教育。 第三章青海建省后教育近代化体系的初步建成:整体上分析青海近代教育发展轨迹,并从近代化视角分析演化内容及其过程中的区域特征,考察民国时期青海社会变革大背景下青海近代化教育体系的成型。 第四章昆仑中学——近代教育变迁中的区域成果:选取青海回教教育促进会立的昆仑中学(回中)为青海自主办学的个案,探究青海教育近代化过程中地方社会如何因地制宜应对时代变革,少数民族社会教育独特的演进方式如何作用于地方社会的近代变迁。 第五章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湟川中学——近代教育变迁中的特例: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在青海办学的过程,尽显地方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对教育的促进与羁绊,矛盾的演变中教育引领区域社会转型的作用得以发挥。
【关键词】:青海 教育 近代化 民国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527;K25
【目录】:
- 中文摘要9-10
- ABSTRACT10-12
- 绪论12-25
- 一、选题与核心概念12-15
- (一) 选题缘起12
- (二) 相关概念界定12-14
- (三) 年限起讫14-15
- 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15-17
- 三、学术前史综述17-23
- (一) 教育近代化17-18
- (二) 中国教育近代化18-19
- (三) 区域教育近代化19-23
- 四、研究方法23-25
- 第一章 青海地区的传统教育25-36
- 第一节 宗教教育25-27
- 一、蒙藏社会的寺院教育25-26
- 二、穆斯林社会经堂教育26-27
- 第二节 以儒学为中心的汉化教育27-35
- 一、儒学的输入及兴衰演变28-30
- 二、儒学教育在青海地区扩展困难的原因30-35
- 本章小结35-36
- 第二章 马麒治青期教育的新旧过渡(1911—1928年)36-77
- 第一节 马麒主政 青海近代化的准备阶段36-48
- 一、民国初期社会面临的时代变局36-38
- 二、马麒立足青海38-41
- 三、马家政权的“枪杆子”41-44
- 四、青海建省雏形确立44-48
- 第二节 穆斯林社会 以“清真小学”为主体的新式教育48-60
- 一、“一视同仁”教育政策带动起的兴学48-52
- 二、内地穆斯林社会教育团体52-53
- 三、“宁海回教教育促进会”办学53-60
- 第三节 蒙藏社会 “蒙番学校”为基点的普通学校教育起步60-74
- 一、清末蒙藏教育新旧过渡的突破60-62
- 二、以“蒙古半日学堂”为基础的扩展62-64
- 三、西宁藏文研究社与《藏汉大辞典》64-74
- 本章小结74-77
- 第三章 青海建省与近代教育初成77-142
- 第一节 建省进程中近代行政体系的确立与教育近代化77-87
- 一、国民军入青与青海建省77-81
- 二、教育体系中的双轨制81-87
- 第二节 蒙藏教育近代化体系的雏形87-98
- 一、蒙藏教育制度化管理87-93
- 二、蒙藏教育近代化历程93-98
- 第三节 近代教育体系初建98-140
- 一、初等教育扩充98-103
- 二、中等教育增设103-115
- 三、职业教育因地制宜设立专业115-126
- 四、社会教育的初兴126-132
- 五、政要学者考察演讲与抗日文艺宣传的社会教育效用132-140
- 本章小结140-142
- 第四章 昆仑中学——地方自主办学的成果142-195
- 第一节 昆仑中学创建142-149
- 一、地方建设“缺人”状况促成建校142-145
- 二、从“师资讲习所”到“青海省回教促进会立附设第一中学校”145-149
- 第二节 昆仑中学育人模式149-159
- 一、双文教育的双重任务149-151
- 二、军政官员双重身份者执教151-153
- 三、军校化管理153-155
- 四、本土化培养155-158
- 五、青海的“黄埔军校”——少壮派的发源地158-159
- 第三节 昆仑中学军校化159-170
- 一、“青海军”近代转型的需要160-162
- 二、养成忠诚“团体”的需要162-165
- 三、地方最高长官个性的影响165-169
- 四、抗战时期全民皆兵的社会准备169-170
- 第四节 “青海省回教教育促进会”办学的新旧嬗变170-194
- 一、回促会职能演变171-180
- 二、建省后回促会的办学成果180-189
- 三、回促会成功的原因评析189-194
- 本章小结194-195
- 第五章 湟川中学——国家力量办学的特例195-249
- 第一节 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西北教育缘起195-209
- 一、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的设立195-197
- 二、庚款兴学趋向西北197-202
- 三、顾颉刚等人的西北考察202-209
- 第二节 近代化潮流与传统势力之间209-219
- 一、地方当局对中央权力的拒迎209-213
- 二、双方互不信任导致的不合作213-214
- 三、地方当局不断阻挠中的艰难创建214-219
- 第三节 近代化教育理念的实践219-247
- 一、国际背景与近代视野219-221
- 二、王文俊“现实的理想主义”教育理念221-229
- 三、“现实的理想主义”教育得以实施的条件229-236
- 四、“现实的理想主义”教育实施的成果236-247
- 本章小结247-249
- 结论249-257
- 参考文献257-262
- 附录262-267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267-268
- 后记268-269
本文编号:949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949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