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时期维新派的条约观

发布时间:2017-10-03 21:13

  本文关键词:戊戌时期维新派的条约观


  更多相关文章: 戊戌时期 不平等条约 维新派 条约观


【摘要】:近代不平等条约是列强束缚中国的枷锁,签约伊始,国人就开始了废约实践。甲午战败之后,戊戌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挽回国家利权,戊戌维新派提出各种方法措施,其中废除不平等条约是其重要内容。戊戌维新派对待不平等条约的理念,尚处于近代国人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实践中的“局部尝试”阶段。其中中外条约关系新变化、国家主权观念新发展、甲午战败、国外传教士,是塑造戊戌维新派条约观的四个重要因素。随着国际法的深入传播,戊戌维新派的国际法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深入认识到国际法中所蕴含的进步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平等条约的性质和危害的认识,尤其是对不平等条约具体特权的认识,如: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戊戌维新派除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加深之外,且开始主动要求修约,并认为变法自强、运用公法、外交策略是实现修约的具体途径。这些主张和看法对当时清政府的外交决策起到一定作用,一定程度上形成清政府对外交涉的理论依据。在国人条约观认识过程中,戊戌维新派条约观介于洋务派和立宪派、革命派条约观之间,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戊戌维新派是一个人数较多、成分复杂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又造成维新派条约观的内部差异。当然,在肯定戊戌时期维新派条约观念的同时,也应看到,维新派的条约观有着一定局限性的,例如理论上的不成熟、不系统、不全面等。因此,戊戌时期维新派的条约观不仅可以为我们更好地考察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过程,也足以给后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戊戌时期 不平等条约 维新派 条约观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6.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7
  • 一、选题意义10-11
  • 二、有关“维新派”和“条约观”概念的界定11-13
  • 三、研究现状13-16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6-17
  • 第一章 维新派条约观的形成背景17-31
  • 第一节 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新阶段17-19
  • 第二节 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新发展19-24
  • 一、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最初认知20-21
  • 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初步形成21-24
  • 第三节 甲午战争与维新思想的勃兴24-27
  • 第四节 国外传教士对维新派的影响27-31
  • 第二章 对近代中外条约和不平等条约的认识31-39
  • 第一节 对国际法的基本认识31-34
  • 第二节 对条约的基本认识34-36
  • 第三节 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36-39
  • 第三章 对不平等条约特权的看法39-48
  • 第一节 领事裁判权39-40
  • 第二节 协定关税40-42
  • 第三节 片面最惠国待遇42-43
  • 第四节 其他条约特权43-48
  • 一、割地、赔款43-45
  • 二、传教特权45-46
  • 三、设厂制造权46-48
  • 第四章 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与途径48-55
  • 第一节 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48-49
  • 第二节 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途径49-55
  • 一、变法自强49-51
  • 二、运用公法51-53
  • 三、外交策略53-55
  • 第五章 维新派条约观的特点与影响55-70
  • 第一节 维新派条约观的特点55-62
  • 一、重视经济方面条约特权的危害55-56
  • 二、重视提升国家实力以维护利权56-58
  • 三、重视利用国际法以抵制条约58-60
  • 四、重视对不平等条约的废除60-62
  • 第二节 维新派条约观的影响62-70
  • 一、维新派条约观的积极意义62-66
  • 二、维新派条约观的局限性66-70
  • 结语70-74
  • 参考文献74-78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78-79
  • 后记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成钢;时代的呐喊──几家著名的维新派报纸[J];党史纵横;2000年01期

2 黄汉青;维新派近代民权学说的历史演进[J];清史研究;2001年03期

3 姜朝晖,王忠春;论早期维新派的民生改良思想与民本主义[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赵迅;冯辉;武勇;;维新派人权思想探略[J];船山学刊;2006年01期

5 谢毓洁;;早期维新派思想研究综述[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6 姜朝晖;;论早期维新派的民本思想——中西文化纽结的统一体[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杨鹏;李庆峰;;维新派的种族观——“救亡意识”下的“保种”思想[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赵云雨;;论晚清维新派的理想社会模式[J];黑龙江史志;2008年05期

9 孙f ;董建霞;;论维新派政治活动在海外空间的延续[J];求索;2010年05期

10 孙f ;;求生与保皇——试论维新派流亡者的外交活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贾小叶;;洋务督抚与戊戌维新——以洋务督抚与维新派关系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2 林家有;;维新与觉醒——应该如何评价维新派的“启蒙”与“新民”?[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3 庄可庭;;黄乃裳四擎《船政刍议》初析[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4 徐新平;;维新派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探讨[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5 崔志海;;晚清维新派、立宪派的兴起与清朝的覆灭[A];湘淮人物与晚清社会[C];2009年

6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7 马先彦;;简析维新派对洋务派、保守派关系处理上的失误——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再分析[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湖南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 刘兴豪;近代国人自办报刊第一次高潮成因[N];光明日报;2011年

2 邢贲思;从维新派到保皇党[N];学习时报;2002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杨天石;戊戌变法: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N];北京日报;2009年

4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王毅;戊戌维新若干问题新见[N];北京日报;2011年

5 李宁一;略论近代广东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N];中国文化报;2000年

6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原则与自保[N];经济观察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玉琳;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董贵成;近代科学与戊戌维新[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宏润;戊戌时期维新派的条约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钟伟;早期维新派的教育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武增锋;试论戊戌维新派西方文化观的转型[D];河北大学;2001年

4 王红丽;维新派的制宪思想[D];宁夏大学;2004年

5 谢毓洁;早期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6 宋丽娜;晚清维新派的文化激进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水安;早期维新派重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曹正文;早期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9 楚秀红;浅论早期维新派的外交思想[D];贵州大学;2007年

10 张天波;早期维新派重民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66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966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e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