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至民国时期察哈尔右翼地区人口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10:39

  本文关键词:清代至民国时期察哈尔右翼地区人口地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至民国时期 察哈尔右翼地区 人口地理 人口规模 人口迁移 人口地理分布


【摘要】:今乌兰察布市的大部分地区(除四子王旗外)在清代至民国时期被称为察哈尔右翼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一地区曾发生过不少变化,这其中人口的变化是诸多变化中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人口变化又主要发生在清代至民国时期。所以,本文即以人口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对清代至民国时期察哈尔右翼地区人口地理的若干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作为主体结构,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区域行政建置沿革。因“察哈尔右翼地区”是一个历史地名,故在探讨任何其它问题之前需对其历史时期的行政建置沿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部分除了介绍清代和民国时期察哈尔右翼地区的行政建置之外,笔者还概况了清代至民国时期察哈尔右翼地区行政建置沿革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区域人口规模,这是研究人口地理的基础性步骤。在这一部分,笔者将清代至民国时期察哈尔右翼地区的人口分为蒙旗所辖人口和厅(县)所辖人口两部分,然后运用历史文献学及历史地理学的相关方法推算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规模,并总结了人口规模变迁的特点。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人口迁移过程。这部分从蒙旗人口的内聚迁移与离散迁移和汉族人口的内聚迁移与离散迁移两个方面四个部分来阐述人口迁移过程,并指出人口迁移是清代至民国时期察哈尔右翼地区人口规模发生明显增减变化的首要决定因素。第四部分简要论及了人口地理分布状况。这一部分在“人口规模”和“人口迁移”的基础上,对清代至民国时期察哈尔右翼地区的人口分布概况作了简要论述,总结了人口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趋势,并指出正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因素及社会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塑造了察哈尔右翼地区的人口分布面貌。 本文通过对清代至民国时期察哈尔右翼地区人口数量增减、人口迁移过程以及人口地理分布状况的研究,以期再现这一地区的人口变迁史,并从而对察哈尔右翼地区的历史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清代至民国时期 察哈尔右翼地区 人口地理 人口规模 人口迁移 人口地理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5;C92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一、绪论10-16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10-12
  • 1.2 研究对象及方法12-14
  • 1.3 资料来源14-16
  • 二、区域行政建置沿革16-23
  • 2.1 清代察哈尔右翼地区行政建置沿革16-19
  • 2.2 民国时期察哈尔右翼地区行政建置沿革19-20
  • 2.3 清代至民国时期察哈尔右翼地区行政建置沿革特点20-23
  • 三、区域人口规模23-41
  • 3.1 蒙旗所辖人口规模及其变迁24-30
  • 3.2 厅(县)所辖人口规模及其变迁30-38
  • 3.3 区域人口规模及其变迁特点38-41
  • 四、人口迁移过程41-64
  • 4.1 蒙旗人口的内聚迁移与离散迁移42-46
  • 4.1.1 以补充兵丁为名的人口内聚迁移42-44
  • 4.1.2 受战争、驻防、牧场等影响的人口离散迁移44-46
  • 4.2 汉族人口的内聚迁移与离散迁移46-62
  • 4.2.1 以土地开垦为动力的人口内聚迁移47-57
  • 4.2.2 受耕地、赋税、灾荒等影响的人口离散迁移57-62
  • 4.3 人口迁移的特点62-64
  • 五、人口地理分布64-81
  • 5.1 人口地理分布概况及规律65-73
  • 5.1.1 历史时期人口地理分布概括65-71
  • 5.1.2 人口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趋势71-73
  • 5.2 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因素73-81
  • 5.2.1 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人口地理分布的基础性因素73-76
  • 5.2.2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地理分布的决定性因素76-78
  • 5.2.3 社会政治因素是影响人口地理分布的重要性因素78-81
  • 六、结语81-83
  • 参考文献83-88
  • 致谢8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阿祥;;《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张卫东;裘士京;;论两汉时期皖南铜与皖南经济[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3 陈建华;;中国族谱地区存量与成因[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4 张玮;汪首龙;;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安徽禁烟禁毒述论[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5 张广智;;历史学家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职责——吕西安·费弗尔和他的“河山之恋”[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6 王鑫义;;西汉末年淮河流域人口问题初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张靖华;翟光逵;;“九龙攒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规划与形成背景初探[J];安徽建筑;2008年03期

8 朱凤祥;;自然灾害对清代小农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破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9 薛景丽;郑新奇;刘敬玉;;基于SEM和GIS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的一种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10 舒时光;;明前中期延绥镇长城沿线屯垦的兴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进;;1949-1953年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与结构变化[A];当代北京研究(2011年第4期)[C];2011年

2 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4期[C];2012年

3 林胜;;“非法移民”一词辨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丽;;清末民初乡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及启示[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浈;;官尺·营造尺·鲁班尺——古代建筑实践中用尺制度初探[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诸葛净;;出世与入世——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空间与寺院宫观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苏浩;;蒙古族游牧家庭文化特征变迁研究[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8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9 朱汉国;;关于社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民国时期的社会史研究为例[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10 陈凯峰;;闽南传统建筑文化概识[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8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宁;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D];西北大学;2011年

4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马小平;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宗学;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社会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伟;清代福州府列女群体角色管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易;清代福州鳌峰书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亮;基督教会与19世纪末中国习俗之改良[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70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970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b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